《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经过一年时间的教学活动,作为八年级语文老师的你肯定有着很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主动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你喜爱。 #203452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驾驭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非常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详细地说明白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
2、概括介绍,然后详细加以说明,在详细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终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终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精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
3、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超,“奇巧”,技艺高超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ng,没有;“因”,依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
4、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很多各种各样的形态;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
5、就(望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详细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望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望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楚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纳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
6、纳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晰,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晰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其次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超群。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
7、“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像。“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子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
8、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意;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若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活灵活现,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比照显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
9、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显明的比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微小。“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晰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楚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
10、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留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
11、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终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美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
12、”,“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赞美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奇异
13、。“明有奇巧人”。j,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别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记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203453八年级
14、语文下册教案2 核舟记教案 教学设想:进入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都不同于初一,要避开全盘灌输和机械地翻译字词,要让他们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深厚的爱好,要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完成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工作,并且在学完课文后,能切实积累扎实的文言词语,能背诵驾驭若干文言名句,能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能和文章作者完成一种特别的精神沟通,能积淀深厚的文学修养,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淫。 本课拟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通译,其次课时进行文本分析,师生互动,鉴赏文章,第三课时系统整理词语,夯实基础。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关乎整篇课文的学习。 1.在家完成试读,画出阅读
15、障碍。 2.参考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完成翻译全文的任务。 3.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能积累学过的几首苏轼的诗词。 注明:该任务相当繁重,提前两天支配,并且要检查。 教学目的:一.熟识文本,正确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三.相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酷爱祖国、酷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四.全文翻译。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人告知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异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
16、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贻黍糁褶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在检查过程中,力求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特殊关注默默无语的学生,让他们简单回答的问题,调动学习主动性。 朗读方式力求多样,师生合作是较好的形式。 4.逐段检查翻译,学习课文字面意思,疏通文义。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超,“奇巧”,技艺高超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ng,没有;“因”,依据;“具”,具有。”“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
17、”;“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望见)。 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
18、;“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像。“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
19、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
20、最终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美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赞美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此教学环节琐碎,简单感到疲惫。建议几种学习方式:1。分组,每个组完成一段;2。指定主讲人,大约六位,其他补充。3。事先支配学习程度不等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每当学完一段,都要留出消化时间,读一读,谈一谈。 5.共同观赏苏轼的诗歌。 6.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发觉文章结构:总-分
21、总。 7.布置作业:整理文中若干词语的说明,若干句子的翻译。 其次课时 教学重点 1.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超群。 2.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3.体会雕刻家奇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感受艺术品的魅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核舟的体积小,雕刻内容却极其丰富。学生活动,自己试着找出你认为雕刻生动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表示赞成,并且也抓住其中一处,感叹雕刻细致,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核心:雕刻家构思精致,记忆精湛。 2.出示幻灯片,展示第一张图片,学习其次段。 看着图片,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背诵。 重点探讨窗户上的对联,有何作用。 明
22、确:示意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同时让学生想象一幅江水明月图,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明白这是为泛舟供应了美妙的背景环境,让人浮想联翩。 3.出示其次张幻灯片,学习第三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子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雕刻家把苏轼放在中间,是细心构思的,突出他的主子公地位。“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
23、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插入苏轼游赤壁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巡游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巡游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喜闻乐见的名句。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沉醉与画卷美妙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
24、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活灵活现。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意;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若弥勒在前。
25、三人形貌活灵活现,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比照显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显明的比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微小。“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晰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楚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作为核心内容,雕刻家不止给我们展示了他细腻的雕刻艺术,更给我们营造了苏轼泛舟赤壁的闲适和旷达。在好友的陪伴下,明月清风的熏染下,大苏的确摆脱了现实的苦闷,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 补充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留出背诵的时间,当堂背过。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展示幻灯片。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
26、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比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精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精确、简明。同时也可以想象两个舟子的自由和从容也衬托了大苏的旷达形象。 在幻灯片的提示下,背课文片段。 5。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态“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超群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方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超群的雕刻技艺。 6.回顾总结: 我们通过直观的图片,结合作者的精确描述,充分感受到雕刻
27、家的奇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确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也被大苏泛舟赤壁的旷达胸襟深深感染。 8.布置作业:背诵2,3,4段。 写一段文字,用空间依次。 教学反思: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其次课时,教学原则是力求生动,深刻地把文章主旨传达给学生。为此我查找了大量的苏轼,黄庭坚,佛印的资料和图片,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被苏轼的人格和才华再一次打动,找到了雕刻家选取这个文学故事的创作原由,那就是民间对苏轼的仰慕。并且极力想把我的感悟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共享。同时还感到第一课时的扫除阅读障碍的确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没有第一课时的铺垫,其次课时就有空中楼阁之感。但是由于驾驭课堂的实力还有待于提高,对学生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
28、题没有解决。 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一代风流之士苏东坡先生,天赋过人,诗文写得狂放潇洒,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不仅仅如此,他生平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参禅悟佛。苏东坡在杭州时,喜爱与西湖寺的僧人交挚友,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经常开玩笑。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泛舟江河之上,吟诗作对。苏东坡望见河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灵机一动,想戏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叫佛印看,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佛印一看,就知道苏东坡又想骂他了,于是就把手中那把题有东坡诗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他们这是打哑谜,东坡叫佛印看那条啃骨头的狗,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条骂佛印的上联:“
29、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题有东坡诗的扇子丢进河里,不但回接了东坡的上联,还把东坡也骂了回来:“水流东坡诗(尸)”。 还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照样清蒸了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要犯难犯难你。正好旁边有只磬,他就顺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望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有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怀疑地问道:“太守,今日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始终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
30、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不动声色地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茅塞顿开,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 #218844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相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31、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经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知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化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驾驭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yo)自强(qing)兑命(yu)学学半(xio) (2)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 弗食(不) 不知其旨也(味美
32、)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的道理) 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教然后知困(困惑) 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33、,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阅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
34、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干脆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老师的引
35、导,学生不行能高效迅捷地获得学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须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汲取。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志向的精神和才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奇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
36、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奇妙蓝图。今日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画的志向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相识字词。 选贤与能(j)讲信修睦(m)幼有所长(zhng)矜(gun) 男有分(fn)谋闭而不兴(xng)货恶其弃于地也(w) 2.听课文朗读录音,留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老师点拨。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矜、寡
37、、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敞的道路。) 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来。)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推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激励学生体验视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依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38、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其次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志向,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志向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说明。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39、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探讨后没有刚好予以确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索主动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长会特别留意这一点。 #218806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巡游丽的新奇构思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
40、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奇构思。(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漂亮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巡游这座古城,更增加了一份新颖的美感。今日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事实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详细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
41、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渐渐上升,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事实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支配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改变? 起先是玉龙雪山上的一
42、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溶化成一滴水。作者起先交代一滴水的来源,事实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经验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化,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验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验水车上的远眺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漂亮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远眺,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漂亮。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详细而具体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
43、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支配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巡游的地方? 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其次部分(3-15):详细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巡游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长 八.教学后记 #218807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导学目标】 1.驾驭作者巡游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依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纳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其次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带着夙愿,经验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验了水车上的远眺,经验了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