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课稿15篇[001].docx
《初中说课稿15篇[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说课稿15篇[001].docx(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说课稿15篇初中说课稿1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局部。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状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状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终叙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状
2、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试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力量目标: 会组装简洁的滑轮组。 培育学生讨论物理的正确方法。 培育学生通过试验现象总结归纳规律推理力量。 3、情感目标: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试验对学生进展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通过沟通与合作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育学生乐于探究并擅长探究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依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纳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试验、放电脑动画、观看、争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看、试验
3、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开心的气氛中感知探究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握学问和进展力量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稳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详细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 2、演示、观看、争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试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状况。此试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试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
4、中。各试验小组分析论证明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看试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育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力量。 讨论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简单理解,简单承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转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索并争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根据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讨论滑轮组的省力状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试验有可能消失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消失偏差的缘由。培育学生分析实
5、际问题的力量。 3、稳固强化: 让学生对比本节学问进展小结,培育学生总结归纳的力量。 完成根据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问形成长久性记忆,有熟悉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力量,在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和把握的根底上培育学生的制造力量和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稳固所学的学问,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作用:转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定义:滑轮
6、位置随物体变化; 作用:省一半力,不转变用力方向 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作用:即可省力又可转变用力方向 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担当,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说课稿2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其次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熟悉透镜的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根底,培育学生学以致
7、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育和进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力量。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根底学问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学问中重要的组成局部,也是学生把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特别符合新课标的根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其次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根底学问及其对光的作用根底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学问有感性的熟悉。这样安排挨次使学生能详细、生动地熟悉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
8、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问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胜利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1)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
9、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准备采纳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试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探究力量、以及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受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实行探究法、试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制造时机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猎取学问。让学生
10、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供应自己的想法,共享他人的才智,体验合作学习的开心。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到达“以活动促进展”的目标。详细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23年其次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争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
11、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沟通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假如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假如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绽开想象,积极思索并提出问题。教师准时引导,赐予鼓舞。)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依据课本内容及
12、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以下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转变透镜和半透亮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现给同学们。(体会胜利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展现其作品,然后评比全班最正确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缺乏及优点,并提出改良意见。(鼓舞有创意的发觉)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长 6、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风光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行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风光放大成像呢?
13、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索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看)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楚的像,观看像的正倒、大小,比拟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看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
14、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长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看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看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争论完成以下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看书上的字字是否永久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整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长: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
15、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风光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风光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什么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虚像区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依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展总结,教师赐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
16、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沟通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学问学习、动手力量、合作力量、创新力量等方面进展)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洁的试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究竟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需进展仔细的试验(培育学生的科学试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展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试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状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
17、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现出来,帮忙学生加深对学问体系的熟悉,强化重点学问。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猎取真知。 给学生供应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试验,自主地参加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索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时机。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加讨论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共性
18、和创新力量得到了很大进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和执教时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处,敬请各位教师指正! 初中说课稿3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根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19、。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争论,比拟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把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根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根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洁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
20、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叙述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依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拟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心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洁,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楚的熟悉,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详
21、细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拟积极地与教师进展互动学习。 缺乏: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存肯定的学习阅历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进展正确的引导。 依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纳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帮助,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力量。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1 初中 说课稿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