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唐诗教案6篇.docx
《语文唐诗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唐诗教案6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唐诗教案6篇语文唐诗教案 篇一 一、新课导入 播放【作品】白居易导入。 今日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出色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白本诗的挖苦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了解“宫市” 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选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置。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原来,为皇宫选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选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置物品,还能搞公正交易吗? 有相
2、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三、初步感知 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n)辗(nin)辙(zh)两骑(j)敕(ch)麾(hu) 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叫卖。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可参考【学问总汇】 四、探究学习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受,并进展详细分
3、析。 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难,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详细词句: 烧炭艰难“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展详细分析。 明确:“霸”。 详细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比照) 可参考【微教案】卖炭翁中的比照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参考:卖炭翁
4、“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预设:衣衫薄弱不能暖身,却盼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盼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最终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布满盼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的爱憎也在此句中清楚表达。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五、拓展探究 【精品课件】 卖炭翁的遭受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参考:依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
5、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完全的虚构呢?应当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根底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制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愿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愿,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
6、奏疏谏,不听。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精品课件】 卖炭翁好简单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当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由于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苦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盼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提醒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
7、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七、背诵诗歌 播放【背诵指导】,背诵诗歌。 同座先相互抽查,后指名背诵。 九、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艰辛 卖炭翁运炭困难 比照炭被掠夺 宫使夺炭 语文唐诗教案 篇二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比解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争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奇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奇写到现实,由传奇的美妙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剧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心情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8、“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郁茂密而富有生气: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楚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密,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降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
9、天下游子的家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漫,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精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势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漂亮的传奇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妙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语文唐诗教案 篇三
10、 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o)薄(b)暮徙(x)倚犊(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照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山川覆盖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好像兴致盎然
11、。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挨次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由。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唐诗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