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1 / 6班级: 姓名: 时间: 1. 古文阅读。赵普读书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户启箧qi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hn,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注释第:按肯定等级建筑的大宅院。阖户:关门。箧:小箱子。竟日:成天。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则:乃,就是。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2、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注释谓:告知。当涂:当道,当权。治经:争论儒家经典。 涉猎:粗略地阅读。士:读书人。1理解词语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普少习吏事2及为相3家人发箧视之4肃遂拜蒙母2合理选择以下加点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C.跪而拾之以归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体会含义翻译以下句子。(1) 太祖常劝以读书。(2)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比较区分认真研读两则文言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1 2 2. 阅读
3、下面的选文,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张飞报曹操。操传令曰: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行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 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
4、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比及: 少顷: 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B.经过C.背景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 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格外可怕曹操C.敢靠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留神慎重的性格了如指掌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5、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推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 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2) 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3) 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4) 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杨氏之子的答复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 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承受否认的方式动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4. 课内阅读。余尝
6、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心眼既不专一, ,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1将短文内容补充完整。2解释文中加点字。谓:急: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上文的读书方法。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上述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启发。5. 文言文阅读。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2或告知曰 3然后已4请损之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说说你的看法。6. 阅读理解。董遇“三余”
7、读书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而云:“必领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 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 “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言:此指董遇说。 苦渴:苦于。1依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有从学者。a从中b跟从 c想要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a明白b观察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再b或者c有的人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B.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C.人/有从学者,遇不愿/教。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发:
8、不仅要,还应当。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由于、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 B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8.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9、。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1将原文补充完整。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诣: 乃: 示: 3本文选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灵巧?9.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推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 “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2) 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白人物及其特点,起到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5杨氏之子的答复妙在哪里?A. 孔君平的话
10、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答复,说明小孩子的反响速度快。B. 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惭愧,无言以对。C.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认的方式,答复动听。D. 杨氏之子答复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白小孩子心思缜密。10.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冲突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那个人不能答复的缘由是。3对于那个人不能答复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11. 文言文阅读。刻
11、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注遽:赶忙,马上。契:用刀刻记号。惑:愚蠢,糊涂。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 涉江者 (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 求剑假设此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 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3楚人承受什么方法查找失落的宝剑?4这个故事告知我们 A.做事要切合实际状况。B. 不要存有幸运心理,假设不付出努力,而寄期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C. 做任何事都要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实行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12. 阅
12、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知之为知之,是知也。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默而识之”表达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表达的是学习态度。C.第一句告知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13.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自相冲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
13、之矛,不行同世而立。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夫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不 可 同 世 而 立。2课文承受了“事+理”的方式来表达故事,请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3依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楚人:“吾盾之坚,”人物动作:。 “吾矛之利,”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冲突在盾前比画 着。路人:“” 其人弗能应也。“弗能应”的缘由是:用原文答复4以下事例属于自相冲突的是A. 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B. 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掌握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吩咐万叮嘱,让我路上留神。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14. 阅读与理解。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注释:郑相:郑国的宰相。或:有人。子:您,对人的尊称。对:答复。禄:做官的俸禄。1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1)昔者: (2) 何故不受: (3) 吾以嗜鱼: 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郑相为什么不承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答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