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五篇.docx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五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五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盼望大家喜爱!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需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才智。”确实,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23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
2、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索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去细细品尝,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尝,而不去尝它外表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喜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
3、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非常佩服孔子的才智,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兴旺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浅显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渐渐的体会到它的精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忆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
4、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知我们,学习学问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常常温习,稳固学问。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开心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学问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觉。从外表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觉。而我们也从过程中猎取了更丰富的阅历。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莫非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
5、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存的重要性。只有积存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存一滴滴的水,才能会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存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存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存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知我们,脚踏实地地积存每一份看似渺小的学问、阅历,最终就拥有了相当浩大的实力,胜利自然会跟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常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学问,还
6、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莫非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见,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胜利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状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依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规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好像有点难,然而我们依旧会追求中庸,由于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答复:“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
7、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决自己的信念,坚决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斗中,抵抗不肯定是强,抵抗也不肯定是弱,就像埋伏里面说的“有一种成功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据”。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假如失去中正平和,肯定是由于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沉着淡定,需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情,不能过喜过忧
8、,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原来是人的正常反响,但不能反响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假如都将这些心情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地,既不过分,也无缺乏,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沉着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好像有利于自己的胜利。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行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
9、需要多注意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局部。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行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由于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与工作后熟悉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赐予过我许多鼓舞,我在被那些厚重、暖和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
10、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散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很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嬉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醉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间或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整个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稳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教师和烟台李霞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鄙视,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比照自己浅薄的文字,也时常感到惭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实而又温婉,清爽却又厚重的感觉
11、,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存、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足,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头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好像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确实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晦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展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庸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