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道路项目申请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优秀甲级资质建设环境分析书).doc
《某地区道路项目申请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优秀甲级资质建设环境分析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道路项目申请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优秀甲级资质建设环境分析书).doc(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县城东纵五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目 录前 言11.0 总 论2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2产业政策符合性21.3规划符合性31.4编制目的和原则31.4.1 编制目的31.4.2 评价原则31.5编制依据41.5.1有关法律法规41.5.2有关技术规范51.5.3项目技术文件51.6评价标准61.6.1环境质量标准61.6.2污染物排放标准71.7评价因子、评价重点81.7.1评价因子81.7.2评价重点91.8评价等级91.8.1地面水环境91.8.2环境空气91.8.3声环境101.8.4生态环境101.9 评价时段和评价范围101.9.1评价时段101.9.2 评价范围101.1
2、0 污染控制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111.10.1污染控制目标111.10.2项目现状及外环境关系111.10.3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状况:121.10.4环境保护目标131.11评价程序142.0 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162.1 道路现状介绍162.2项目基本情况162.2.1地理位置162.2.2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172.3预测交通量172.4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标准172.4.1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指标172.4.2工程技术指标182.4.3绿化工程202.4.4配套市政设施工程202.5主要工程数量222.5.1路基路面222.5.2桥梁、涵洞232.5.3路线交叉232.5.4筑路材料232
3、.5.5 施工机械242.5.6取料场、弃渣场及施工营地252.6工期安排262.7投资总额262.8项目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262.9 项目施工组织262.9.1施工平面布置262.9.2 土石方工程282.9.3拆迁安置工程282.9.4项目环保管理机构282.9.5工程施工组织管理292.10施工流程及产污分析312.11工程产污分析及治理措施332.11.1施工噪声332.11.2施工废水342.11.3施工废气352.11.4固体废物372.11.5生态环境影响372.11.6施工环保管理措施392.12 运营期产污分析及治理措施392.12.1 声环境392.12.2 大气环境402
4、.12.3 固体废弃物402.12.4 水环境402.12.5 地下水环境403.0 环境概况413.1 自然环境概况413.1.1地理位置413.1.2地形、地质及地貌413.1.3气象水文423.1.4工程地质与地震433.1.5生态环境443.2社会环境简况443.2.1城市历史沿革及现状443.2.2*城市建设453.2.3农业情况453.2.4经济状况453.2.5社会事业463.2.6交通情况464.0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74.1社会环境现状评价474.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74.3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84.4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04.5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525.0
5、环境影响评价545.1社会环境影响评价555.1.1对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555.1.2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555.1.3对资源利用的影响555.1.4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565.1.6对交通通行的影响575.1.7小结575.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75.2.1对生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575.2.2对植被的影响分析575.2.3高填深挖和不良地质段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95.3声环境影响评价595.3.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595.3.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625.4水环境影响评价705.4.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705.4.2营运期水环境影响评价705.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715.5.1施工期环境空
6、气影响分析715.5.2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735.6固体废物影响分析745.6.1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745.6.2营运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745.7景观影响评价745.7.1景观环境影响识别745.7.2施工期景观影响分析745.7.3营运期景观环境的影响755.8环境风险分析765.8.1环境风险因子识别765.8.2环境风险评价结论766.0 水土保持766.1水土流失776.1.1水土流失现状776.2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分析817.0 公众参与827.1公众参与目的与作用827.2公众参与调查实施837.2.1调查范围及对象837.2.2调查内容837.2.3调查方法837.
7、2.4调查实施情况837.3公告内容847.4调查结果888.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888.1环保措施经济技术分析888.1.1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888.1.2声环境保护措施898.1.3水环境保护措施908.1.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908.1.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908.2环保工程投资估算928.2.1环保一次性投资928.2.2环保投资估算929.0 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控计划939.1环境管理949.1.1环境保护管理机构949.1.2施工期环境管理949.1.3营运期的环境管理949.2环境监测959.2.1 环境监测计划959.2.2人员培训9510.0 项目经济损益分析9610.
8、1社会效益9610.2经济效益9710.3环境正效益9710.3.1排水管网对区域地表水体环境正效益分析9710.3.2道路绿化带环境正效益分析9810.3.3道路系统的环境正效益分析9811.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811.1工程概况9811.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811.1.2环境质量现状9911.1.3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9911.1.4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分析9911.1.5公众参与9911.1.6结论10011.2建议100IV*新县城东纵五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 言*在去年“五一二”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县城曲山一瞬倾城,*因此成为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2008 年11 月,经
9、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确定*新县城选址于安县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的板凳桥附近,距原*县城约35km,距*市区约25km。根据*新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新县城未来的定位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西旅游服务基地,*西部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预计将用三年时间恢复重建。为了加快*新县城的建设步伐,急需加快进行道路交通网络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东纵五路的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路灯、道路绿化、交警设施及桥涵两座。项目在施工期、营运期将产生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和噪声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受*规划建设局委托,*承担
10、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接受任务后,组织技术人员在对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环境质量监测、收集相关工程资料及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规定和要求,编制完成了*新县城东纵五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上报审批。本项目已开工建设,环评工作有所滞后。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县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山东援建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协作、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1.0 总 论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 万km2 的中国大地,包括震中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 范围内的大
11、中城市。在国家“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多项统计中,*县被列为极重灾区之首。*灾区人员伤亡数量大,交通系统、水利系统、农林业、教育设施和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等受损严重。原*县城所在地曲山镇是整个灾区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已无原地重建可能。2008 年11 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确定*新县城选址于安县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的板凳桥附近,距原*县城约35km,距*市区约25km。本项目为东纵五路,作为作为*新县城一条重要的规划道路,它联通了*新县城中心区与县城南部,起到了辅助新县城主干路线东纵一路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建设是必要的:1、本项目的建设是保证新县城交通顺畅的需要;2、本
12、项目的建设是其他灾后重建物资运输的重要保证;3、本项目的建设是新县城中心区域发展的需要;东纵五路建成后将促进*新县城建设的进行,也保证了地震灾区安全高效和通畅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了沿线乡镇灾后重建工作及灾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震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长远发展。1.2产业政策符合性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本项目属于第五章恢复重建第三十五条:“交通运输恢复重建”。2、本项目符合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12号】的文件精神。3、本项目属于鼓励类第十九章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第二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因此本
1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政策。1.3规划符合性根据*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拟建的*县东纵五路在规划中已明确列入道路规划,其确定的地点位于*新县城城区内,与项目最终确定的用地点一致,所以,项目符合*新县城市总体规划。1.4编制目的和原则1.4.1 编制目的*新县城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系列的基建活动,涉及到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干道铺设等工程。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区域内正在建设的基础设施。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项目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三大目的:(1)从宏观角度对*新县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要进行
14、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性质等进行论证,分析其利弊,扬长避短或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对该区域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破坏。(2)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顺利建成、正常运转、全效发挥相关功能提供调整或筛选依据。(3)全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活动的整体联动关系,促进建设项目同区域开发活动的协调共进,推动两者的统一偶合进而为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做必要准备。1.4.2 评价原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着重研究当地环境质量现状、确定建设项目制约因子以及预测建设活动的后继影响等。这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预
15、测性、规划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本次评价将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性: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协调和解决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所有产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各个子项目、相关地段和施工单位。因此,不仅要全面评价审批规划区内各子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要兼顾同区域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不但要回顾性的评价已建基础设施的环境保护措施,还要为今后持续发展提出集中控制的方案对策。(2)综合性:评价工作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还要考虑自然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影响。因此在评价分析中将采用综合的方法,以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3)战略性:不仅要评价本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还应从战略层次,评价本项目建设活动与其所在
16、区域的发展规划的一致性,项目建设内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4)实用性:在制定优化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方面,结合本项目建设已有防治措施的现状,提出方案可行、经济合理、效果良好,能为业主部门所采纳的技术措施。(5)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是时间跨越较长的滚动过程,在评价中,不仅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对建设项目及其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功能的环境管理体制,以确保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1.5编制依据1.5.1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
17、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令;10、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1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199642号;12、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20001015号13、
18、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环发200156号;14、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号;15、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关于禁止向西部地区转移污染的紧急通知(环发2000184号)16、中国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7、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26号令;18、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1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四川省政府川府发(1996)142号;20、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1991.7.29)21、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号(2007.03.01);2
19、2、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2003年第05号部长令);2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2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131号);1.5.2有关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HJ/T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2.4-1995);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7、水
20、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9、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1.5.3项目技术文件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号;2、*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15);3、*市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实施工作方案绵府发(2008)14号;4、市政道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5、*市交通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6、四川省、*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1、;7、*县安昌、永安、新县城山东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8、*清源高新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监测报告;9、*虹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监测报告;10、*聚隆包装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监测报告。1.6评价标准本项目环评执行标准已由*县环境保护局确认,见附件。1.6.1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本路线东侧与永昌河相邻,沿线与永昌河相伴而行,新县城全面建设中,永昌河正进行河道景观建设,已截流。最终受纳水体为西面的安昌河,安昌河是*新县城的一条主要河流,目前正进行河道整治。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类水域水质标准。表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摘录) 指标类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地 道路 项目 申请 立项 环境 评估 报告书 优秀 甲级 资质 建设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