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量400万吨的煤矿初步设计-采矿工程--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设计产量400万吨的煤矿初步设计-采矿工程--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产量400万吨的煤矿初步设计-采矿工程--大学毕业(论文)设计.doc(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采矿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前 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我们学业成绩的最终考核。毕业设计使我们在采矿工程上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本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在集团煤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地质资料和图纸,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1、设计过程本次的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毕业实习的煤矿所做的设计,设计中用到的资料都是来自毕业实习中所搜集的资料。设计时间为3.18-6.5,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
2、,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其它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切实可行高产高效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力争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另外本设计以实践教学大纲及指导书为依据,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语言,对矿井的开拓、准备、运输、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指导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并翻阅了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和指导书。通过本次的设计,我对煤矿采矿的各个系统又有了深入的认识,温习了以前学的知识,又学习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综合起来应用。
3、这样达到了对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2、主要开采条件本设计是针对煤矿3号煤层的初步设计,本矿井设计产量为400万吨,矿井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该井田东西走向长约7.4km,南北倾斜约17km,面积约107.3818k。本次设计开采煤层的平均厚度为6m,平均倾角为6,为近水平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42 m/t, 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50m/h,最大涌水量为550m/h。本设计取500m/h。局部地段有发生自燃的可能。3号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3、主要设计特点(1)井田开拓方式。本设计设计主副井一对,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每一盘区
4、对应一个回风井。采用盘区式开拓方式,两条大巷沿井田南北走向布置在井田中央,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井底车场形式为立井梭式车场。(2)准备方式。本设计将井田划分为7个盘区,首采盘区为E2盘区,采用3条上山,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中部为甩入平巷式甩车场;下部为大巷装车立式绕道车场。(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采用液压支架支护;采掘比约为1.(4)矿井通风。矿井总风量为154,容易时期的总阻力3602.544Pa,通风困难时期的总阻力4204.84Pa。工作面配风78.3m/s。本设计选用FBCDZ-8-No28B-2450KW型通风机。4、主要问题和建议本次设计的主要是在定下
5、开拓方式之后对各个系统进行完善,包括准备方式、采煤方法、运输、通风、矿建等取消了提升和排水系统的完整设计,只在开拓方式的经济比较中有体现,对提升和排水方面不是懂的很深。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在本次的设计可能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老师批评、指正。摘 要1、本设计源自集团煤矿,图纸及文字资料均来自矿上。2、主要开采条件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煤质为贫煤,为高瓦斯矿井,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50m/h,最大涌水量为550m/h。本设计取500m/h进行设计。局部地段有发生自燃的可能。3号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3、主要设计特点(1)井田开拓方式。本设计设计主副井一对,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每一盘区对应一个回风井
6、。采用盘区式开拓方式,两条大巷沿井田南北走向布置在井田中央,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井底车场形式为立井梭式车场。(2)准备方式。本设计将井田划分为7个盘区,首采盘区为E2盘区,采用3条上山,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中部为甩入平巷式甩车场;下部为大巷装车立式绕道车场。(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采用液压支架支护;采掘比约为1.(4)矿井通风。矿井总风量为154,容易时期的总阻力3602.544Pa,通风困难时期的总阻力4204.84Pa。工作面配风78.3m/s。本设计选用FBCDZ-8-No28B-2450KW型通风机。关键词:采矿专项初步设计;立井;单水平开拓;盘区式准备
7、;综合机械化采煤Abstract1. This design is from Group coal. Both drawings and text data are based on the mine.2. The main conditions of miningThe No. 3 main Coal Well is lean and high-gas. Normal water inflowing is 250m/ h and maximum is 550m/ h. This paper takes 500m/ h as a design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s
8、pontaneous combustion at local area. What is more, the dust in the No. 3 coal seam is explosive3.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design 1) The method of mine field exploiting This paper designs a pair of collier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lliery. The partitioning ventilation mode is adopted and each pane
9、l corresponds to a return air shaft. The way of exploration is Panel Type with two north-south roadway arranged in the Coal Mining center, layout along and in the bottom of coal seam. The form of the shaft bottom is shuttle yard shaft.2) Th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This coal mining will be divided in
10、to seven panels. While the first mining panel is E2 panel with three mountains, the upper yard is forward and square yards. However, the middle of the yard is drift-style rejection and the lower part is the bypass yard of vertical loading roadway.3) The methods of mining The mining method is fully m
11、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mining method and hydraulic support. The extractive ratio is about 1.4) The Mine ventilationThe total airflow in the mine is 154 m/s, with the total resistance 602.544 Pa at easy time and the total resistance 204.84 Pa during difficult time. The speed of air distribution is
12、 78.3 m/s. The fan of FBCDZ-8-28NoB-2X 450kw is chosen in this design.Key words: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mining projects; Vertical shaft; Single level to develop; Panel type;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目 录目 录1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41.1 井田概况41.2 地质特征61.2.1 地层61.2.2 地质构造81.2.3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特征111.2.4 水文地质特
13、征141.2.5 瓦斯、煤尘、自燃191.2.6 煤质、用途212 井田开拓222.1 井田境界及储量222.1.1 井田境界222.1.2 矿井储量222.2 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52.3 井田开拓方案比选252.3.1 对井田开拓中若干问题分析252.3.2 技术比较262.3.3 经济比较282.3.4 方案确定282.4 井筒282.4.1 井筒断面尺寸282.4.2 风速校核312.5 井底车场及硐室322.5.1 井底车场322.5.2 确定各井底车场硐室位置393 大巷运输及设备413.1 主要运输方式的选择413.2 辅助运输方式413.3 运输设备选型444.1 采
14、煤方法454.2 采区布置454.2.1 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454.2.2 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454.2.3 煤柱尺寸454.2.4 采区上下山的布置464.2.5 区段巷道的布置464.2.6 联络巷的布置464.2.7 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464.2.8 采区硐室474.2.9 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474.2.10 确定采区巷道掘进方法、设备数量及掘进工作面数484.2.11 采区生产系统494.3 回采工艺设计504.3.1 综采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504.3.2 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514.4 采掘设备选型544.4.1 工作面主要采煤设备选择54
15、4.4.2 掘进设备574.5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575 通风和安全605.1 概况605.1.1 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605.1.2 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605.1.3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615.2 矿井风量计算615.2.1 确定矿井总风量615.2.2 风速验算645.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645.3.1 计算原则645.3.2 计算方法655.3.3 计算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675.4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695.4.1 扇风机选型695.4.2 选择电动机716 矿井建设工期736.1 指标选取736.1.1 项目实施前期工作736.1.2 施工准备工作736.1.3 矿井设计移交标准746.1
16、.4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746.1.5 三类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746.2 关键线路756.2.1 设计中的主要巷道756.3 工期计算756.3.1 井巷施工进度表756.3.2 建井工期计算776.3.3 矿井达到设计产量时井巷工程量77总 结79致 谢80参 考 文 献8180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矿区位置与交通:煤矿位于省市县境内,距集团约9km,地理坐标东经11300,北纬3620。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井田中部有东西向309国道穿过,南北向208国道从井田东部通过,另外矿井还建有铁路专用线。北距太原市200km,南距市23km,东距北火车站15km,交通十
17、分便利,见图1-1。图1-1矿井交通位置图2、井田地形、地势:煤矿位于盆地西部,全区广为第四系黄土沉积掩盖,地形平缓,局部黄土冲沟发育,为高原盆地内的河谷平原区。总的地貌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缓和低山丘陵区,黄土冲沟密布,地形切割破碎,中南部地形平坦,海拔标高+930m左右。3、气候: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燥大陆性季风气候。4、温度:根据1978年温差变化,最高气温36.6(6月30日),最低气温-19.6(2月12日),悬差56.2。5、雨量:根据县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年降水量在410917mm,平均594.8mm,年蒸发量在15021926.8 mm,平均1738.6 mm,蒸发量为降
18、水量的26.3倍。6、向和风速:最多风向北西,最大风速1416米/秒。7、结冰期和冻土深度:冰冻期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75cm(1977年2月)。8、地震:历史记载1497年2月,县城附近曾发生6级地震(中国地震资料表上未记载级别,地震地质大队(1970年10月)编制的地区构造体系图上定为55.9级。)省抗震工作办公室等三家单位,于1979年以(79)抗字第1号文“关于颁发省地震裂度区划图及说明的通知”将划分为6度区,市划分为7度区。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 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9、煤田开发
19、历史:矿区解放前即有小窑开采,五十年代末国家投资大规模开发,于1959年成立矿务局。2000年8月矿务局改制成立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属省授权经营的12户国有重点企业。矿业(集团)以下辖、4对生产矿井。10、矿区内现有生产矿井:煤矿周围主要有煤矿、煤矿、煤矿和煤矿等。11、水源:煤矿水源地位于工业场地东南角,现有3眼井,2用1备。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每天可向矿井工业场地和居住区提供6000m生活用水;另外矿井工业场地内还有临时水源井5眼,每天可提供2000m生活、生产用水。矿井现有生活给水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矿井延深后的要求。12、电源:电厂是矿区的自备电厂,位于矿附近,现装机容量22
20、5MW,现有两回110kV线路向矿110kV变电站供电。矿110kV变电站位于矿,是矿区的一座中心变电站,两回电源引自库西开闭站,导线型号为LGJ-300m,长度3km;另两回引自电厂,导线型号为LGJ-240m,长度16km。该变电站设三台主变压器,容量为31.5MVA,电压等级为110/35/6kV,运行方式为两台运行一台备用。西坡35kV变电站,双电源均引自矿110kV变电站35kV出线间隔、段母线,导线型号均为LGJ-150,线路长度均为4.5km,主变容量为212.5MVA。该站位于矿的南侧。煤矿建有一座6kV开闭所,其双电源以母线的方式引自矿110kV变电站6kV、段母线,该开闭所
21、现担负着整个矿井的供电负荷。1.2 地质特征1.2.1 地层井田均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仅于北部阎村、常隆一带有二迭系上石盒子组地层零星出露。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将地层发育情况由老到新叙述如下(见图1-2):1.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局部裂缝溶洞发育,并为灰白色铝质泥岩、黄铁矿、菱铁矿等充填。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该组厚度1.3513.43m,平均9.11m。岩性以灰色块状铝土泥岩为主,局部发育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粒砂岩、砂质泥岩以及底部式铁矿层。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3. 石灰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厚度99.35119.16m,平均厚度108.38m左右。底部
22、以K1砂岩与本溪组分界,顶部以K7砂岩与组分界,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由45层石灰岩及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和710层煤层组成。其中153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厚度02.73m,平均厚度1.66m,但冲刷面积较大。属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旋回结构明显,但岩性岩相较为复杂。本组发育四层较稳定的石灰岩。图1-2综合柱状简图4. 二叠系下统组1S本组厚度40.9797.55m,平均厚度约55.69m。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夹14层煤。其中下部的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4.847.32m,平均厚度6.09m,3号煤上部多有一层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计 产量 400 煤矿 初步设计 采矿工程 大学毕业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