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10篇.docx
《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10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阅历总结。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详解: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白话:心气柔软,慈善为怀,谦卑处下,圆融处事,懂得变通,如此为人就能拥有无限的朝气与活力,就会强壮
2、成长,日渐强大;心气执拗,意坚志强,处事强势,盛气凌人,如此行事就会到处碰壁,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阐述:生与死,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人之生,指的是生存、生活,主动进取,健康向上,强壮成长,日渐强大;人之死,指的是日薄西山、山穷水尽,日益衰弱,直到死亡。柔与坚、弱与强,也是一组相反的概念。不过,老子说的“柔弱”、“坚毅”,指的是一种人生看法和处世方法,并非实指其本身。其中“柔”与“坚”,强调的是心气之柔与心气之坚,“弱”与“强”,强调的是姿态之弱与姿态之强。“柔”,指的是心气柔软,慈善为怀;气血活络,有朝气、有活力;能变通,处事圆融;“坚”,指的是心气坚硬,执意、执拗,不活络,缺乏生气
3、与活力,一根筋,不懂变通,心硬,甚至于心死。比如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其中的“至柔”与“至坚”,指的都是人的心气。人之心气,可以是天下至柔之物,也可以是天下至坚之物,但至柔可以溶化至坚,所以有一句话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弱”,并非指弱小,而是指姿态低,谦卑处下,懂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而新、少则得、多则惑”,能够做到“匍匐前进”;“强”,并非指强大,而是指姿态傲岸、强势,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宁折不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是倒装句,换过来是:“柔、弱,人之生也;坚、强,其死也。”意思是说,心态柔软,慈善为怀,谦卑处下,能变通,处
4、事圆融,低调做人,这样,人生于天地之间,就会拥有无限的朝气与活力,就能强壮成长,日渐强大;相反,心思执拗,心坚如石,冥顽不化,为人处事强势、高调,盛气凌人,宁折不弯,就会泄掉元气,流失朝气,丢失活力,就会到处碰壁,日益衰弱,而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老子一向认为“柔”是有生气,充溢朝气的表现。比如说小孩子,心思单纯,心气柔软,所以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小孩子身体也柔呀,到处都是软的,生命力旺盛;人老了,心气就硬,就坚,观念根深蒂固,执念多,不再活泛了,身子也浑身硬邦邦的了,这都是朝气消逝,活力丢失的表现。又好比说春天,万物萌生,那些新发的嫩芽,老子叫它“毫末”,柔啊,却拥有无限的
5、朝气和活力。所以说,为道进入柔软之境,充溢和和之气,而无一丝戾气,就能包涵万物,就能溶化一切,所以老子会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也喜爱“弱”,如“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守弱”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胜刚毅”,意思是说,用“柔”与“弱”这种为人处事之心态、这种行为做事的看法,远胜于“刚毅”,远胜于刚烈、强势、盛气凌人。留意,老子说的“柔弱”不是指弱小,且与之风牛马不相及。有人将道德经读死了,误以为老子的意思是柔弱可以战胜刚毅,这是哪跟哪呀,稀里糊涂。并不是说,以弱胜强的例子没有,但老子说的不是这个。老子讲的“柔弱”,指的是为人处世
6、的心态、看法和方法,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柔弱。老子所讲的“坚毅”,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坚毅,意思相去甚远,指的也是为人处世的心态、看法和方法。我留意到,有相当多的人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说明为:“人活着的时候,身子比较松软,死了之后,身子变得僵硬。”着实令人惊异!粗看,合理且贴切,细究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生病的时候,浑身无力,身子骨特殊软,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还有,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尤其是烂醉如泥,更是绵软得很,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就说人死吧,也是在断气之后,血液停止流淌,随着气息体温消逝,身子才渐渐僵硬。我们也常说,“这人都死好几天了,尸体
7、都僵硬了。”老子是何等之睿智,对这些,岂能不知。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白话:草木枝叶松软、脆嫩,昭示着草木朝气盎然,充溢勃勃朝气,正是蒸蒸而上;草木枝叶枯萎,树冠光秃,枝条枯竭,说明草木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 阐述:老子生怕世人不理解或误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所以弄了一事一例,即举草木之例加以说明:松软、脆嫩,昭示着草木朝气盎然、勃勃朝气,预示着蒸蒸而上。老子用“柔、脆”来形容草木之生,而不用“柔、弱”,因为“柔”之和气,草木与人皆有,而“弱”,是特指人的谦卑、处下、退让、不争等的为人处事的姿态和方法,或者说是人效法“弱者道之用”。换成柔脆,则恰如其
8、分,妥当了。枯,指古木、百年老树也,引申为生命消逝而枯竭。槁,指树冠光秃,引申为形容憔悴、干瘦。枯槁,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形体憔悴,心如死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也是个倒装句,顺过来是:“柔、脆,草木之生也;枯、槁,其死也。”意思是说,草木松软、脆嫩,象征着草木拥有强大的朝气,正是强壮成长之时、蒸蒸而上之际;而枝叶枯萎,树冠光秃,枝条枯竭,这是一种肃杀之气,说明生命消逝,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 3、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白话:所以说一身戾气,只知生猛、刚烈、逞强,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之类的人。一身柔软之气,擅长退让,懂得谦卑为下,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类的人。
9、 阐述:老子以大自然草木之枯荣,深化浅出,来警示、教化世人。一草一木生于天地之间,尚且知道松软与脆嫩是生存之道:风来了,知道迎风而摆,而不心坚意强挺立不动,才不至于伤其躯杆。雨来了,知道用枝叶密密抵抗,而不至于让脚下的泥土被水冲走,以护其根;季节更替,草木知道应时而生,感时而变,春夏长于外,秋冬敛于内。唯有枯了,生命走到终点,惟有槁了,柔脆不再,才渐渐走向死亡。草木尚知柔脆可生,坚毅必死,直至枯槁,油尽灯枯,才肯罢休,何况人乎。从万物万象来看,生死之义理,皆然。凡坚而不柔,强而不弱者,其气易散,其刚而易折,皆是死之徒也。凡柔而能和,弱而能中者,其气不散,久而不坏,皆是生之徒也。人能悟此,当自致
10、其柔,用其弱,又何致坚逞强而自蹈于死之徒?“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心志坚硬,到处要强、逞强的,是自取灭亡,自寻死路一类的;心态柔软,谦卑处下,处事圆融的,是长生久视之道,是自聚生气与朝气一类的。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俭养”,提出了“无以生为,是贤于贵生”的观点。老子直面“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这三个烫手问题,用三个“以其上”,毫不掩饰,毫不忌讳,干脆点名,说是上位者“食税之多”,是上位者之“有为”,是上位者“求生之厚”造成的。直言不讳,一语道破。又干脆利落用三个“是以”,“是以饥”“是以难治”“是以轻死”,进一步确定和强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提出“夫惟无以生
11、为者”,即不追求“食税之多”“有为”“生生之厚”,一切顺其自然,是最为聪慧的“贵生”之法。意思是养生达到忘我之境,才是天生天养。不纵外物,“无以生为”,抱一守真,笃厚内养,则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禄,至贵之天德,无时不厚我之生。是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我一体,大道养我,我养大道,故能长生久视。此乃俭养之道也。 这一章,老子谈“处下”。首先从人之生死,确定“柔”,提倡“弱”,否定“坚”,批判“强”,并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证,用草木之”柔脆”对应“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对应“坚毅”。接着,顺理成章导出“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后从人之生死,谈到用兵之道,“是以兵强则不胜”。可见,
12、老子是特别反对并憎恶大国以兵强天下的做法。又举一例“木强则兵”加以说明。木强则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其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最终,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其意在劝诫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本章,老子试图通过揭示天道之奥妙,而对人道加以示意和指引,同时对前面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提炼,如在“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基础上,现在又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提出“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提出“兵强则不胜”,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并通过一事一例的方式,昭示上位者要“人法地、
13、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再次重申“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以劝诫上位者好自为之。 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2 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事实上不行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牵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分),即世间万物改变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老子警告我们:“
14、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有关道的感悟,教育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悟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主动,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
15、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说明:“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起先,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需清心
16、寡欲。 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需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当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
17、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相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相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
18、利万物而不争,于品行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其次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其次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四周人心憧憬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3 “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这是我最喜爱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奇妙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
19、告知我,要敬重事物的发展改变,并留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珍贵地告知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看法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许久。”这句话告知我们:过分私爱必定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保藏必定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美丽,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阻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果。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依据我的意愿,
20、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华蜜,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起先知道满意了,突然发觉,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欢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知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打算参与钢琴考级,刚刚起先,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细致弹清晰,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惋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觉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渐渐“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渐渐地
21、速度也上去了。最终,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知我的道理,让我慢慢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2022道德经读书心得4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斗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状况下,他起先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最终获得上天的
22、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相识别人叫做才智,能相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慧。这样翻译从文字上来说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说白了就是小聪慧,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慧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示,缺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当是:能了解、相识别人
23、叫做聪慧,能相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才智。有句话叫做相识一个人难,相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 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说明不了。我们究竟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起先偷偷探讨,但依旧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特别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惋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假如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才智!“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2022 读书 心得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