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内容摘要:趋向动词从构词法上分为两类:单纯词(来,去,回等)和复合词(过来,回去等)。本文研究的复合趋向补语就是指由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跨语言的调查表明,述补结构为汉语所独有,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这种结构,接受起来就不容易,更兼复合趋向补语又较其他类型的补语复杂,所以,趋向补语在教学上一向都是难点。刘月华等(1998)为此写过趋向补语通释,56万字。讲一种句子成分用56万字,这种成分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掌握是不难想象的。本文主要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
2、义和引申意义。第二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将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成果。这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外国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关键字:复合趋向补语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目录一、 引言1.1选题缘起1.2研究范围1.3语料来源二、文献综述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2.1.1结构分析 2.1.2语义研究 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三、创新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4.1复合趋向补语定义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4.2.1几个常数4.2.2 P是处所宾语4.2.3 P是非处所宾语4
3、.2.4 P是句子4.2.5“把”字句4.3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析4.3.1语法意义组成 4.3.2趋向意义 4.3.2引申意义五、偏误分析51动词错误5.2复合趋向补语错误5.2.1动词后缺少复合趋向补语5.2.2动词后多带复合趋向补语5.2.3复合趋向补语用错5.3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错误5.3.1处所宾语5.3.2非处所宾语六、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建议6.1复合趋向补语与虚化教学6.2加强语用和语义教学6.3注重母语干扰加强语感教学6.4以常用形式作为教学重点七、结语参考文献一、 引言1.1 选题缘起进入二十一世纪,“汉语热”不但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来,还让很多中国的汉语老
4、师走出去,将汉语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便突显出来了。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要把汉语语法教给外国人而不是本民族人,这就需要将语法内容细化,因为本民族的人可以通过语感进一步自己体味,而外国人需要管辖范围更窄的语法规则。其次对外国人来说,学汉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汉语来跟母语是汉语的人进行无障碍交际。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对本民族的人讲语法那样,先讲语法形式再讲语法意义,而是应该语法意义先行,也就是告诉外国人表达某个意思要选择哪个语法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形式各异,用法也很复杂。以下是来自吕文华(1999:60)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的统计结果,一
5、共统计了14000个句子。列表如下:补语的数量及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类别句数在谓语句总句数中所占的比例趋向补语147610502%结果补语12388.817%程度补语3582.55%可能补语3152.234%动量补语2161.538%时量补语1831.303%数量补语710.506%介宾补语250.018%总计388227.5%正如上表所示,在谓语句中补语所占比例高达27.5%,趋向补语的比例占其中10%,占整个补语句子的38%,可见趋向补语使用频率之高。在与留学生接触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趋向补语的表义很复杂,不但初学汉语容易用错,对高级班的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这其中最复杂的一部分便
6、是复合趋向补语,因为它的实际意义更加虚化,使得教学者很难一下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而留学生们也常常背了很久还是不得其中要领。例如:“说出去”和“说出来”,动作都是“说”,“出去”和“出来”看上去也差不多,但是两句话的意思却大不一样。我们本名族人可以通过语感等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差别,但是留学生们却对此一头雾水了,在他们想表达“说出去”的这个意义时往往不知道该选择那个形式了。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的偏误用例,希望从中发现偏误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1.2研究范围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后,发现留学生易出现的偏误有以下三种:一、动词错误。二、复合趋向补语错
7、误。三、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位置错误。例如:我就大声的哭下来。(错)我就大声的哭起来。(对)“下来”和“起来”在语法意义上的混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错误。1.3语料来源本文语料来自中国语言大学HSK作文语料库、北大语料库及内省式语料。二、 文献综述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界一直是热点问题,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总结一下现有的研究成果。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动趋式在汉语语法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特殊的类,其中占重要地位的趋向补语虽然数量有限但是意义灵活虚化,结构形式多变。早在1924年,黎锦熙就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就讨论到了动趋式问题。之后1961年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79年赵元任
8、的汉语口语语法、1982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也都对趋向补语做了一些研究概括。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达到高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包括:结构分析、语义研究、其他新方法新理论研究。2.1.1结构分析张伯江(1991)从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了动词带复合趋向补语共有四种形式:A:VC1C2O,B:VC1OC2,C:VOC1C2,D:把OVC1C2。并且从句型、宾语、趋向补语等角度,分析指出这几种格式各有各的制约条件。例如,如果O为小句只能用A形式;及物动词C1只能在B形式中。刘月华(1998)根据宾语的名词性质不同归纳了趋向补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的描述有以下三例:N施/N
9、处十V十“上”类字十N处/N受/N施十“来/去”N施十V十复合趋向补语十N受N施十V十N受十复合趋向补语陆检明(200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全面的对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时的语序进行描写、分析。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动词、趋向补语以及宾语的性质共同影响,有时还跟语境有关。郭春贵(2003)在陆检明(2002)的基础上,对复合趋向补语和非处所宾语之间的位置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三种位置关系(X式:“动+趋+来/去+宾语”,Y式:“动+宾语+趋+来/去”,Z式:“动+趋+宾语+来/去”)取决于“宾语是施事或受事,有定或无定,动作是已然或未然。”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
10、语的位置问题补议,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03。2.1.2语义研究陈昌来(1994)认为对趋向补语性质的解释必须联合其形式和意义,结合其所在的句式,进行深入的语言事实调查、个案研究才能具体分析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陈文指出趋向补语至少有三种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意义归纳为三种: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并给出了这三种意义在语法形式上的标志。之后刘月华又在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中对趋向补语“来”“去”的立足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来”“去”表示的是动作的受事者或施事者的趋向这一观点。高顺全(2005)对13个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进行了详
11、尽的语义解释分析,指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是“动词”、“X”和“来/去”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2005。周冰倩(2006)对“下来”“下去”这对复合趋向补语进行了时间、空间、状态三方面的意义研究。还应该简单说一下她的结论。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角度的研究马庆铢(1997)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的角度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以及复合趋向动词“-来”“-去”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当动作产生的结果是可见的,趋向补语就用“来”或者复合趋向补语“-来”。反之用“去”、“-去”,等。王红旗(1999)用配价理论描写了动词+趋向补语的结构。
12、指出配价的制约因素有三个:一是动词的配价结构,二是趋向补语的配价结构,三是以上两个配价结构中的论元重合关系。邢福义(2002)从历时和共识的角度证明了“起去”可以做趋向动词也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蒋华(2003)对趋向动词“上”的语法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解释了“上”怎样既能表示空间意义又能表示时间意义。(越出大标题了,这不是复合趋向补语)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学者分析了大量的偏误后,总结出了关于趋向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鲁健骥(1984)不但统计了趋向补语常用的基本句型,并还提出了一些趋向补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3、,很有参考价值。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钱旭(1997)首次直接研究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并提出了语法结构的教学顺序。钱旭(1997)是最早开始关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的学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趋向补语的教学顺序。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通释问世,该书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全面的阐释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结构形式,以及趋向补语之间存在的差别。吕文华(1999)主张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应删除每个趋向补语下不常用的语法项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趋向补语。这体现了语法项目分层教学的思想。杨德峰(20
14、03)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习得顺进行研究。将动趋式的结构分为10小类,分别统计了初级和中高级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的习得顺序。(钱旭(1997)杨德峰(2003)都是研究系的顺序的文献,综述时却没将它们联系起来。就这么一个一个地罗列,这怎么能叫做综述?)高顺全(2005)提出了关于复合趋向补语采用引申用法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黄玉花(2007)分析了韩国学生在高级写作中出现的趋向补语偏误,并分析了22类趋向补语,最后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的难点和重点。2.3 现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一直
15、是一个热点人们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关于留学生学习中易用混的复合趋向补语的研究还不充分。虽然有的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研究仍有很大空间。三、创新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描写易混淆的复合趋向补语间的语用差别。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学生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给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效率。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4.1复合趋向补语的定义趋向补语是指由趋向动词来充当动词的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是由简单趋向动词加上“来/去”构成的。来看几个例子:上课铃响起,他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来。历经数不
16、清的磨难,他终于闯出来一片天地了下班,顺便在市场买回一些菜来。从国外回来,记得给我带个小礼物回来。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她已经不象人样了。一进屋,丽荣就感觉出来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大对劲。考试结束了,老师把考卷封起来,同学才离开教室。关于可以做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范围,不同的语法学家学界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赵元任(1979)上下进出过回起开拢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开来拢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朱德熙(1982)上下进出过回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刘月华(1998)上下进出过回起开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开来到来去
17、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开去到去丁树声(2002)上下进出过回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起去我们采用朱德熙先生的观点, 其中“起”和“开”只能跟“来”不能跟“去”组合,没有“起去”和“开去”做复合趋向补语。另外 “开来”只能做补语用没有趋向动词的其他用法。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我们知道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两个趋向动词组成的,因此当与宾语共现在动词后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借鉴前人的研究,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问题作出以下总结。4.2.1几个常数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将设置几个常数。首先根据定义,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一个
18、简单趋向动词加上“来/去”组成的,如果我们用v表示前面的简单趋向动词,d表示“来/去”,复合趋向补语就可以表示为vd。其次复合趋向补语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跟着一个动词,我们用V表示趋向补语前面的动词。最后一项是宾语,我们用P表示 。(宾语用p表示真是没道理!)下面我们讨论这几项的关系。4.2.2 P是处所宾语当宾语P是处所宾语时,只有一种形式即,V+v+处所P+d,例如:上课铃响起,他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来。孙子回来了,奶奶赶紧把饭菜端上桌来妈妈让我把刚买的西瓜放进冰箱去冰着。眼看洪水就要漫上堤坝来了。一打开门,小狗就跑出屋去了。4.2.3 P是非处所宾语带非处所宾语P时,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形式
19、,分别是(1) V+vd+ 非处P ,例如:拿出来一本书。 历经数不清的磨难,他终于闯出来一片天地了。又买回来一件衣服。师母给我端上来一杯茶。他推过来一张轮椅。这种形式又称为后宾语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较少,其中的宾语是不确指的并要带数量词修饰,既可以是施事的也可以是受事的。表达已然完成的动作。(2) V+v+ 非处P+d,例如:下班,顺便在市场买回一些菜来。从书架上随手拿下一本书来,翻着看。“扔上个雨衣来!扔上个雨衣来!”说话间,他已经从兜里掏出20块钱来。探着头拽下道旁柳树的绿叶来。这种形式的复合趋向补语使用频率很高,它要带受事宾语,可以是不确指的例如,也可以是确指的例如。但是当带确指宾语
20、时常用“把”字句。特别是在祈使句或表达意愿的语句中。例如:把这盘菜端过去吧。(3) V+ 非处P+vd,例如:不知道什么时候,飞了一只小鸟进来。他买了一件衣服回来。我送您回去吧。她带了好几个瓶瓶罐罐回来。姥姥打发我去找小舅舅回来。 这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多。朱德熙(1982)认为这一形式的复合趋向补语句,如果宾语是有定的,动词V一定要是及物的;如果宾语是无定的,那么动词V是不受限制的既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陆检明(2002)进一步指出这一形式带“了”的情况,如果是无定的施事宾语,动词V后面要带“了”例如。如果是无定的受事宾语,动词V既要带“了”,又要有数量词修饰宾语。例如,就不可以说
21、“他买衣服回来”、“她带瓶瓶罐罐回来”。如果动词V 不带“了”,宾语无需带数量词。刘月华(1998)认为这一形式即可以表示未然例如,又可以表示已然例如。4.2.4 P是句子当P是句子的时候,一般只采用V+vd+P的形式,例如:他们辆俩都猜出来那是两个花瓶。问列车员,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时候开车。一进屋,丽荣就感觉出来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大对劲。毕业了,朋友就要各奔东西了,我这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四年一起度过的时光在眼前一幕幕的仿佛放电影一样。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她已经不象人样了。例句是小句,例句则是复句。当宾语是个句子的时候,之所以要采用将宾语放在句尾的V+vd+P的形式
22、,是因为汉语句法结构中插入成分不能太长。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当小句宾语比较短的时候可以插入句中,例如:我已经想不起小时候的事来了。4.2.5“把”字句这是一个特殊句式,用“把”字将复合趋向补语的宾语提前,例如:爸爸把妞妞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考试结束了,老师把考卷封起来,同学才离开教室。每到忍无可忍时,她都想把他赶出门去。妈妈叫我把不穿的衣服和不用的书都找出来。把有关过去的一切记忆都收起来吧,因为他们是要分离的。“把”字的复合趋向补语句主要是对确指的事物做出处置。首先这一形式要符合“把”字句的要求,宾语是有定的受事宾语并且常常是代词作宾语,vd形式中的v是及物动词,例如。第二个条件是多个V+v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教学 中的 复合 趋向 补语 毕业论文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