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下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史料记载出处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宋书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齐书梁武帝萧衍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梁书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陈书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 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2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
2、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泛滥 B商品经济萎缩 C边疆危机加剧 D割据势力崛起3苻坚即位后,采纳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重用汉人儒生,兴办学校,各级官员子弟也要学习儒术。苻坚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文化()A昭示其承续中原王朝正统 B促进了南北统一C刺激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巩固了统治基础4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原来饮食生活以“食肉饮酪”为主,比较单一。北魏明元帝(392423年)时,五谷果蔬已经成为鲜卑人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A内地农作物传到了长城之外 B鲜卑人深受农耕文化的熏陶C迁都洛阳后肉
3、奶供应量骤降 D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得到重视5钱穆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 B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 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6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
4、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7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A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8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院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这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矛盾缓和 B选官途径多元 C门第观念淡化 D重学风
5、气浓厚9唐朝皇帝加尊号时,常以“公议”来显示其合理性。而大臣则强调皇帝个人行为要顾忌群臣公议。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也应接受公议的监督,顺应与申明公议是对宰相的职责要求。这反映出唐代()A国家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B士大夫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民间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D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10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 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11唐代两税法
6、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中央集权弱化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均田制被破坏12两税法规定:“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表明,唐后期的税收政策()A简化税收名目 B固守重农抑商传统C重视货币税收 D正视工商业的存在1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盖(均田制下的)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分析可知,唐代实施两税法的根本原
7、因是()A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 B租庸调制无法维持C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D征税标准发生改变14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 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15南齐顾欢在夷夏论中讲到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由此可见他()A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 B主张佛
8、教应与礼教结合C已经形成三教合一思想 D认为佛教导致社会动荡二、非选择题16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
9、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材料二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17城市的建筑、布局等往往反映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据材料提取两座城市的主要信
10、息。(10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座都城所反映的时代风貌。(8分)(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唐宋都城,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4分)18(12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
11、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
12、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4分)19(12分)世界从古到今,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对公元 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2分)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ABBBCDBB题号1112131415答案BDCAA1【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刘裕自幼家贫,萧道成的父亲以军功起家,陈武帝出身低微,这些均可以说明南朝开国皇帝大都出身低微,后以军功掌握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魏晋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士族政治的冲击,故选A项;表格中的史料多为记载南朝开国皇帝的出身及崛起过程,这无法体现在这一时期“统治黑暗”,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南朝开国皇帝,没有对北方政权的描述,无法体现“南北对峙”,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为南朝主要选官制度,家世门第仍是重要标准,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汉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主张恢复井田却无法推行、西晋及南北朝诸多政权通过占田令限制占田数量,可知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土地兼并的盛行
14、,故选A项;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土地买卖,故商品经济萎缩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兼并不能被抑制,不能得出边疆是否存在危机,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推动了大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但大土地私有制并不能一定导致割据势力的出现和发展,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苻坚即位后,采纳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重用汉人儒生,兴办学校,各级官员子弟也要学习儒术”,结合所学可知,苻坚即位后推行尊儒重文的治国之道,昭示其承续中原王朝正统,体现其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推广儒家文化本身并不能促进南北统一,苻坚推广儒家文化的原因是通过推广儒家文化,体现其政权合法性,排除B项;苻坚推广儒家
15、文化有利于黄河地区汉人对其政权的认同,减少北方汉族人口南迁,但推广儒家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吸引力,不会刺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巩固统治的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苻坚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文化是思想方面体现政权合法性的措施,不能体现巩固了统治基础,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鲜卑族饮食生活原以“食肉饮酪”为主,但北魏明元帝时期,“五谷果蔬已经成为鲜卑人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肉饮酪”代表游牧经济,“五谷果蔬”则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体现了鲜卑人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故选B项;北魏统治区域在黄河流域,在长城以内,排除A项;北魏迁都洛阳的时间为494年,与题干时间
16、不符,排除C项;“五谷果蔬”成为鲜卑人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因为其营养价值,而是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体现,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北朝)创设了许多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和“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可知北朝的制度创新为隋唐时期继承和发展推动了隋唐繁荣,故选B项;材料认为隋唐繁荣得益于北朝制度创新,并非南北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朝的制度,故没办法对北朝和南朝制度创新进行对比,排除C项;材料涉及北朝制度创新对隋唐繁荣的影响,并未体现南朝是否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排除D项。6【答案】B【解析】由“帝国的生命线”、“把南方的漕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