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了解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2.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理解各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尝试运用时空观念架构知识体系,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社会现象,3.通过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共存的相关史实,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共进性,涵养文化自信的情怀与文化包容的胸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古代朝鲜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难点:美洲印第安文化迅速衰落的原因课前准备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恒河中游
2、,享有“印度之光”的称号,是印度恒河沿岸最大的历史名城,相传6000年前由作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加牟尼曾经到这里布道、传教。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这里朝圣。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的心中圣地。印度教徒人生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三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印度教徒一般都认为能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而他们相信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后,即可洗涤污浊的灵魂;另外,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河中也能超脱生前的痛苦。【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文化【教师活动】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
3、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教师活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2.特点:(1)社会等级森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教师活动】什么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
4、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教师活动】通过下列材料,学习印度的这种封建制度形成的背景、内容、特征、评价?材料一:印度独立60年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把人划分为尊贵和卑贱的传统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社会有所体现。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
5、”。旨在消除种姓歧视。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行社会管控的手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内容: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散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刺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特征: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
6、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贫贱分明,职业世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古印度种姓制度规定:如果身处婆罗门阶层和身处刹帝利阶层的人结婚,孩子是刹帝利阶层。如果婆罗门和吠舍结婚,子女属于吠舍阶层。”评价: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因,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活动】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什么事“吠陀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间,形成了一部
7、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与后来三部吠陀被后世合称为“四吠陀”。它们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祭司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同时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情况,成为后人了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文献。它们反映的时代被称为“吠陀时代”。【教师活动】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2)佛教文化兴盛: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教师活动】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8、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教师活动】印度教,是在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习俗、哲学等的综合产物,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是印度的国教。它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大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教师活动】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3)以宗教为中心: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和石柱以及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9、(4)以诗代史: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者大约完成于公元前4世纪,后者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教师活动】古
10、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和石柱以及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在数学方面,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和十进位计算方法,这些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旃陀石窟【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 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 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教师活动】通过材料思考印度文化的特
11、点。生: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述古印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材料 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了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2)对
12、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和简介了解吴哥窑文化。 吴哥窟9世纪时,吴哥王朝统一了柬埔寨。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后被称为“吴哥窟”。当时,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因此,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所体现。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教师活动】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学习古代朝
13、鲜文化。(一)古代朝鲜文化【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跟随老师了解瞻星台的历史背景。多媒体展示材料:“男有烈士之风,女有守正之俗,史称小中华。”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我国虽僻在海隅,壤地褊小,风俗之美侔拟中华,华人称之曰小中华。”朝鲜蒙童学习“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奈良时代,藤原广嗣给圣武天皇的奏折【教师活动】“中国”是指日本的本州地区。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学习古代朝鲜的地理环境、文化成就等知识。1.地理环境:古代朝鲜指亚洲东部和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朝鲜和韩国),毗邻中国。2.文化成就(1)公元前5世纪前后
14、,朝鲜出现了青铜器(2)7世纪时,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瞻星台遗址瞻星台是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建于新罗第27代王善德女王时期,用于观测天空中的云气及星辰移动等天象。瞻星台是一座石结构的建筑,呈圆筒形,由362块10厘米大小的石块分成27层堆砌而成,直线与曲线的搭配十分和谐,建造瞻星台时用了362块石块,象征着阴历年一年的石块。(3)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4)朝鲜的音乐歌舞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教师活动】通过“历史纵横”了解高丽史。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高丽史比较详细地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829880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