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习题一、单选题1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2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3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儒学出现危机B奉行三
2、教并行政策C道教突破发展D佛教取得统治地位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B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C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D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5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
3、在艺术领域的体现D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特色文化6新罗真兴王(540一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一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A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C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7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
4、效益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8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下列派别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A洋务派B新文化运动倡导者C资产阶级革命派D康梁维新派9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B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C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D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10公元7世纪,留学归国的惠日等人上奏朝廷,“留学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大唐国,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此后该国皇子大臣等皆向留唐学生请教唐朝的典章制度。这个国家可能是()A
5、罗马帝国B日本C基辅罗斯D拜占庭帝国11对如图所示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B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13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
6、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14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1
7、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16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8、。18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材料三读图一和图二儒学的传播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纷纷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了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图一:儒学的传播图二:201
9、9年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含义的理解。(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OhAi)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
10、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职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
11、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829900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