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学案(00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材解读】1.科举制(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背景:(1)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2)阶级关系上: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3)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扩大统治基础。补充:科举制的评价【注】参考创新设计37页主题一部分,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古代科举制的意义。【探究】科举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朝代人数地区唐代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总计
2、河北152352330河南132012137陕西11112116山西612211山东4392422江苏69144675江西29118323广西21249湖北12238湖南11125安徽11516923福建21911335广东11338浙江241192064上海1337吉林11内蒙古233贵州22总计62111081687106379摘编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材料二阅读下表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项目内容摘编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
3、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考试方法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1)据材料一指出历代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4分)(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8分)【答案】(1)趋势:由唐朝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以后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4、;由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4分)(2)特点: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4分)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分)2.三省六部制(职能、特点、评价)参考创新设计38页主题视角2及素养提升部分【探究二】三省六部制(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
5、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居有重要地位。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和特点。(6分)(2)根据
6、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6分)【答案】(1)变化:决策部门出现一体化的趋势;(1分)政事堂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2分)皇帝近臣参与机务决策。(1分)特点:集体议政、集体决策。(2分)(2)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1分)有利于集思广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2分)分割了相权,强化了皇权;(2分)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1分)3.两税法(背景、内容、特点、评价)【探究三】两税法(24分)两税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赋税改革。从古至今,对两税法的影响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
7、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唐朝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陆贽在20岁出头就被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他经常直言进谏,以报德宗的恩遇。当时的唐朝是内忧外患多事之秋,陆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对下层民众抱有极大的同情,希望国家能考虑一些民众的利益。材料一出自792年两税法实行12年后时任宰相的陆贽给皇帝的奏疏。)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
8、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三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1)依据上述三段材料,分别概括作者对两税法实施的态度和认识。(12分)(2)依据上述三段材料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析。(12分)【答案】(24分)(1)材料一持批判态度;认识:陆贽认为两税法从立法之始就是不合理之法,将唐代大历年间收税最多的一年的税收数量作为两税的税额,不是给百姓减负担,反而有敛财的目的。因此,两税法是不合法之法。(4分)材料二看法相对客观;认识:白居易认为其立法的目的本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