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地方:分化事权,加强控制。内容内容具体措施具体措施行政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政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监控控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
2、”,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2)中央:分散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北宋中央权力分配配示意图二二府府三三司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国策: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糊名法、锁院制、誊录制、区别对待不同的考生、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考试内容多样化,重能力、见解及应用)4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兵将分离,使军队战斗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难点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效预防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理学的兴起;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认知深化】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认
4、知深化】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2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代从军事、经济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也造成了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3 3.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4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
5、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1)原因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较大发展,削弱门第血统在选官中的地位,增加寒门士人入仕机会。宋代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统治
6、者提倡文教,复兴儒学,“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生是宋代基本国策。宋初发展了科举考试制度(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抬高和士人的地位。(3)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扩充:1、科举制度的新发展:誊录与糊名“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制度:宋代对官吏考绩亦称
7、“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3、法律与教化:A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B 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4、民族关系: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5、对外交往: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
8、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6、货币: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7、赋税制度: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实质:拿钱代役 特点:可以雇佣代役,开始征收货币 作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国家田赋收入。)8、户籍: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9、基层组织: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10、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