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评课稿一等奖.docx
《角的度量评课稿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评课稿一等奖.docx(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角的度量评课稿一等奖角的度量评课稿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您有所帮助。 1、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
2、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吨的认识评课稿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
3、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
4、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
5、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
6、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
7、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3、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
8、。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
9、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
10、,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
11、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4、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单元线与角 直线: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延伸,可以测量。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
12、部分。直线和射线不能比较长短。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无数条。) 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相等。(即: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线画法:一找,二合,三画,四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
13、无数条。) 同一条直线的所有垂线互相平行。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且一组对角线也互相垂直。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0o锐角90o 直角=90o 90o钝角180o 平角=180o 周角=360o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量角:量角要用量角器。 (角的单位是度,
14、用符号o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点重合); 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线边重合)。 一看是指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看刻度)。(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 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左看外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右看内圈刻度。) 画角:画角可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好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的角有:(注意:这12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15o 30o 45o 60o 75o 90o 105o 120o 135
15、o 150o 165o 180o (45o-30o) (30o+45o) (45o+60o)(30o+90o)(45o+90o)(60o+90o)180o -(45o-30o)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5、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
16、: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
17、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
18、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
19、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
20、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
21、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度量 评课稿 一等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