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pptx
《无线通信技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通信技术.ppt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10.2.2 无线通信信号的传播方式无线通信信号的传播方式反射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 射发生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衍射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锐的边缘阻 挡时将发生绕射。散射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 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时,将发生散射。散射 发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直射直射:发射机信号无阻挡到达接收机。四种最基本传播方式:第1页/共81页10.2.3 接收信号中的四种效应接收信号中的四种效应阴影效应阴影效应: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 的接收区域中产
2、生传播半盲区。远近效应远近效应:由于用户的随机移动性,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 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发射机发射信号功率一 样,那么到达接收机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接 收机近者信号强,离接收机远者信号弱。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由于用户处于高速移动(如车载通信)中,从而引起传播频率的扩散,由此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其频率扩散程度(多普勒频移)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多普勒效应只发生在大于等于70km/h时第2页/共81页 多径效应多径效应:l 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是多条从不同路径过来的信号的合成。l 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信号相位、信号频率、信号方向都是不一样的。l
3、 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称这种自干扰现象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10.2.3 接收信号中的四种效应接收信号中的四种效应第3页/共81页10.2.4 衰落衰落接收信号电平随距离或时间波动,这种现象称为衰落长期慢衰落短期快衰落l由传播路径上固定障碍物(建筑物、山丘、树林等)的阴影引起,也称为阴影衰落或大尺度衰落。l衰落是缓慢的,且衰落速率与频率无关,只与周围地形、地物的分布、高度和物体的移动速度有关。l由于多径传播而引起的接收信号场强短时间内随机快速起伏,也称小尺度衰落。l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是发送端的信号经过直射、反射、折射、散射、绕射等的信号的叠加,即接收信号是发送信号经过多径传
4、播后的叠加信号。第4页/共81页10.3.1 扩频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1.扩频通信概念扩展频谱通信扩展频谱通信(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所谓扩展频谱通信技术(简称扩频通信)一般是指:用比信号带宽宽得多的频带来传输信息的技术,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l 扩频通信与传统通信系统不同的是,在信道中传输的是一个宽带的低谱密度的信号。l 扩频通信是将待传送的信息数据被伪随机编码调制,实现频谱扩展后再传输,接收端则采用同样的编码进行解调及相关处理,恢复原始信息数据。l
5、 具有伪随机编码调制和信号相关处理两个特点。第5页/共81页10.3.1 扩频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2.扩频通信理论基础其中:C:信道容量(比特/秒);N:噪声功率 W:带宽;S:信号功率理论基础:信息论中的香农定理l 在信道容量C 不变时,如S/N 很小,则必须使用足够大的带宽W 来传输信号。l用频带换取信噪比,就是现代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第6页/共81页10.3.1 扩频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3.扩频通信基本原理l 在扩频通信中,使用不同的伪随机编码,不同通信用户可在同一频段、同一时间工作,互不影响或影响极小。信源数据调制扩频调制伪随机码发生器扩频解调伪随机码
6、发生器同步电路数据解调信宿B1B2B1B2扩频通信基本原理图l 伪随机编码(PN码:Pseudo Noise Code)第7页/共81页10.3.1 扩频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5.直接序列扩频方式【基本原理基本原理】PN编码发生器信息码载波 0 1信息码PN码1111000010发送码1111000110BPSK调制BPSKPN编码发生器信码本振解调混频本振中频 0 1解调信号已知PN码第8页/共81页10.3.1 扩频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6.跳变频率方式(简称:跳频方式、FH方式)p 调频通信是指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p 跳频信号具有时变、伪随机的载频,所有可能
7、的载波频率的集合称为跳频集。第9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1.多址技术的概念多址接入多址接入:两个或多个用户希望利用同一个传播信道同时相互通信的一种信号传输方式 v自从电话技术和无线电技术问世以来,人们就在试图通过单条电路传送尽可能多的业务。采用多址技术的好处增加系统的容量,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因为所需传输媒介减少,降低了系统成本降低单用户的费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空中接口(无线电信号)传输介质类型举例传输介质n每对用户各自通过传输介质使用一专用电路通信而彼此并不知道其他用户的存在。第10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3.FDMA原理原理:将通信系统的总带宽划分为若干
8、等间隔的信道,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第11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3.FDMA每个用户分配一个信道,即一对频谱每个用户分配一个信道,即一对频谱较高的频谱用作前向信道即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较高的频谱用作前向信道即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较低的频谱用作反向信道即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较低的频谱用作反向信道即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必须同时占用必须同时占用2 2个信道(个信道(2 2对频谱)才能实现双工通信对频谱)才能实现双工通信基站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基站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任意两个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都必须经过基站的中转任意两个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都必
9、须经过基站的中转设置频道间隔,以免因系统的频率漂移造成频道间重叠设置频道间隔,以免因系统的频率漂移造成频道间重叠前向信道与反向信道之间设有保护频带前向信道与反向信道之间设有保护频带用户频道之间,设有保护频隙用户频道之间,设有保护频隙第12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3.FDMA系统特点每信道占用一个载频,信道的相对带宽较窄,即通常每信道占用一个载频,信道的相对带宽较窄,即通常在窄带系统中实现在窄带系统中实现符号时间符号时间 平均延迟扩展(平均延迟扩展(T Tss ),所以码间干扰较少,所以码间干扰较少,无需自适应均衡无需自适应均衡基站基站复杂庞大复杂庞大,易产生信道间的,易产生信
10、道间的互调干扰互调干扰必须使用必须使用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来限制邻道干扰来限制邻道干扰越区切换复杂越区切换复杂,必须瞬时中断传输,对于数据传输将带来数据的丢失,必须瞬时中断传输,对于数据传输将带来数据的丢失第13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4.TDMA在一个宽带的无线载波上,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在一个宽带的无线载波上,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帧,每,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一帧再分割成若干时隙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每个时隙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每个时隙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基站按时隙排列顺序发收信号,各移动台在指定的时隙基站按时隙排列
11、顺序发收信号,各移动台在指定的时隙内收发信号内收发信号MS3MSMS1 1MS2BSBS时隙帧时隙N时隙3时隙2时隙1保护比特信息数据同步比特尾比特一个TDMA帧第14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4.TDMA实例:GSM系统前向/反向信道的单向带宽:25MHz信道数:共有125个RF载波,每个载波带宽200kHz。GSM系统能同时容纳的用户数为:上行:890MHz915MHz下行:935MHz960MHz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第15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4.TDMA-系统特点突发传输的速率高,远大于语音编码速率,因为突发传输的速率高,远大于语音编码速率,
12、因为TDMATDMA系统中需要较高的系统中需要较高的同步开销同步开销发射信号速率随发射信号速率随NN的增大而提高,引起码间串扰加大,所以必须采用的增大而提高,引起码间串扰加大,所以必须采用自适应均衡自适应均衡不需双工器不需双工器.TDMA.TDMA用不同的时隙来发射和接收用不同的时隙来发射和接收.基站复杂性小,互调干扰小基站复杂性小,互调干扰小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越区切换简单越区切换简单,可在无信息传输时进行,不会丢失数据,可在无信息传输时进行,不会丢失数据第16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5.CDMACDMA(Code D
13、ivision Multi-Acccess)直接序列扩频多址方式p它是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的两种主要多址方式中除TDMA以外的另一种形式,最典型的是IS-95。p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提出的最主要的三种体制也是采用CDMA,它们是FDD的CDMA2000、FDD的WCDMA,与TDD的TD-SCDMA。第17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5.CDMA-基本原理码分多址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了各自特定的地址码,利用公共信道来传输信息码分多址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了各自特定的地址码,利用公共信道来传输信息CDMACDMA系统的地址码相互具有准正交性,以区别地址,而在频率、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重叠系统的
14、地址码相互具有准正交性,以区别地址,而在频率、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重叠系统的接收端必须有完全一致的本地地址码,才能对接收的信号进行相关检测系统的接收端必须有完全一致的本地地址码,才能对接收的信号进行相关检测 MSMSN NMSMS1 1MSMS2 21c2c1C2CNcNCMSCBS第18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5.CDMA-系统特点多用户共享同一频率。多用户共享同一频率。通信容量大,通信容量大,CDMACDMA是干扰限制性系统。是干扰限制性系统。容量的软特性容量的软特性 多增加一个用户只会使通信质量略有下降,不会出现硬阻塞现象,称多增加一个用户只会使通信质量略有下降,不会出现
15、硬阻塞现象,称“软容量软容量”。由于信号被扩展在一较宽频谱上而可以由于信号被扩展在一较宽频谱上而可以减小多径衰落减小多径衰落信道数据速率很高,信道数据速率很高,无需自适应均衡。无需自适应均衡。平滑的平滑的软切换软切换和有效的和有效的宏分集,宏分集,不会引起通信中断不会引起通信中断低信号功率谱密度低信号功率谱密度的好处。的好处。抗窄带干扰能力强抗窄带干扰能力强对窄带系统的干扰很小,可以与其它系统共用频段对窄带系统的干扰很小,可以与其它系统共用频段第19页/共81页10.3.2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6.SDMA-工作原理使用使用定向波束天线定向波束天线在不同用户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波束在不同用户方向上形成
16、不同的波束相同的频率相同的频率(在(在TDMATDMA或或CDMACDMA系统中)或系统中)或不同的频率不同的频率(在(在FDMAFDMA系统中)用来服务于被天线波束覆盖的这些不同区域系统中)用来服务于被天线波束覆盖的这些不同区域 SDMA系统工作示意图第20页/共81页2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10.210.1 10.4数字微波通信10.3无线传输技术 概述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特性10.5卫星通信系统第21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通信的定义】微波通信是指用微波频率作载波携带信息,通过无线电波空间进行中继(接力)通信的方式LFMFHFVHFUHFSHFEHFMicrowave10Km1
17、Km100m10m1m10cm1cm1mmf30KHz 300KHz3MHz 30MHz 300MHz3GHz 30GHz300GHz红外线可见光工业和天电干扰,太阳黑子对微波通信影响较小微波信号的频率范围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其所对应的波长为1m1mm第22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v微波通信的发展:2030年代微波理论、元器件、应用4050年代模拟微波通信系统 AM模拟调制,2700路6070年代中、小容量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第一代:短距离、低速率、PSK和QPSK调制,34Mbps,480路PDH系统8090年代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第二代:中距离、高速率、1
18、6QAM调制、四次群、140Mb/s,1920路PDH微波90年代至今SDH微波通信 第三代:90年代,SDH微波,256QAM调制、400Mb/s第23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的传播特性】微波似光性卫星、微波、移动通信 极化 分集 穿透电离层 天文学研究 频率高 多路通信 第24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中继通信】特点:微波,多路,接力v“微波”是指微波工作频段宽,它包括了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频段。v“多路”是指微波通信的通信容量大,即微波通信设备的通频带可以做得很宽。v“接力”是目前广泛使用于视距微波的通信方式。第25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
19、通信需要中继的原因】微波似光性,电波近似直线传播 微波的传输损耗大,波长越短,损耗越大。ACDEB中继站微波的视距传播示意图第26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通信的特点】v微波占用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v通信稳定、可靠 v接力传输 v通信灵活性较大 v天线增益高、方向性强 v投资少、建设快 v数字化 第27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在通信网中的地位】终端端局交换中心交换中心交换中心端局终端微波中继交换中心交换中心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第28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典型的微波通信系统】第29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通信的应用】v济南-东营
20、数字微波线路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95年建成主要用于解决黄河下游到入海口的防洪、防凌预报、抗洪抢险等全长231.79公里,8个微波站电路容量为8M bit/s(120路)工作频率使用2GHz频段第30页/共81页10.4.1 概述概述【微波通信的应用】第31页/共81页10.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终端站、分路站、枢纽站和中继站 第32页/共81页10.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微波线路 发信设备 收信设备 中继方式第33页/共81页【数字微波通信线路】10.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第34页/共81页端站中间站枢
21、纽站再生中继站端站端站图数字微波中继线路组成处于线路两端或分支线路终点的站,可上下全部支路信号,可配备ADM或TM设备处于长途干线上,需要完成数个方向上的通信任务沟通本站上下部分支路,另外沟通干线上两个方向之间通信对收到的已调信号进行解调,判决再生,转发至下一方向【数字微波通信线路】10.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第35页/共81页【微波中继站的中继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中继(射频转接),外差中继(中频转接),基带中继(再生中继)三种方式微波放大微波放大移频(a)直接中继方式v直接中继最简单,仅仅是将收到的射频信号直接移到其他射频上,无需经过微波-中频-微波的上下变频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线通信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