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精选PPT.ppt
《第4章 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精选PPT.ppt(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4 4章章 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第1页,本讲稿共62页第一节大气环境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分析、预测和评估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境监测的建议。第2页,本讲稿共62页任务:任务:从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出发,通过从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出发,通过调调查、预测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的开发行动或建
2、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对策,为建设项目的场,为建设项目的场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大气污染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大气污染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其他有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其他有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第3页,本讲稿共62页1 1、为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 2、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
3、供科学依据3 3、为环境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第4页,本讲稿共62页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 1、根据建设项目特点,选用几种污染物作为评价的对象物、根据建设项目特点,选用几种污染物作为评价的对象物质,并取得质,并取得污染排放参数污染排放参数。2 2、大气环境、大气环境现状现状的监测,取得本底浓度,并对评价区的监测,取得本底浓度,并对评价区的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的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3 3、评价区、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取得大气环境预,取得大气环境预测所必须的气象和地形资料测所必须的气象和地形资料第5页,本
4、讲稿共62页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4 4、评价区、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取得评价区大气扩散参数,的研究,取得评价区大气扩散参数,并选取大气扩散模式并选取大气扩散模式5 5、评价区污染、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浓度预测,根据以上的内容模拟计算投产,根据以上的内容模拟计算投产后大气污染浓度分布的预测值后大气污染浓度分布的预测值6 6、确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第6页,本讲稿共62页三、大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一)污染源调查(一)污染源调查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大类。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大类。固定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
5、染源。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第7页,本讲稿共62页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采取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
6、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第8页,本讲稿共62页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5年内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查方法。第9页,本讲稿共62页(二)污染物排放量的估计:
7、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第10页,本讲稿共62页现场实测法一般用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式计算:Qi=QNCi 10-6Qi废气中i类污染物的源强,kg/h;Q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3/h;Ci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值,mg/m3第11页,本讲稿共62页物料衡算法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无法实测的污染源:G投入=G产品+G流失G投入投入物料量总和;G产品所得产品量总和;G流失物料和产品流失量总和第12页,本讲稿共62页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是对应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无组织排放是对应于有组织排放而言
8、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直接弥散到环境中。工程分析中将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工程分析中将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于15m15m排放源定为无组织排放。排放源定为无组织排放。第13页,本讲稿共62页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三种: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三种: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排放量。类比法。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
9、的同类工厂进行类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反推法。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排放量。排放量。第14页,本讲稿共62页排污系数法 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
10、排放量。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A=ADM A=ADM (1 1)AD=BD-(aD+bD+cD+dD)AD=BD-(aD+bD+cD+dD)(2 2)A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MM产品总产量产品总产量第15页,本讲稿共62页1.对于新建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有():A.现场实测、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 B.物料衡算法C.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法和设计资料 D.现场调查和实测法第16页,本讲稿共62页2.针对一些无法实测的大气污染源,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是()。A.类
11、比法B物料衡算法C经验估计法D现场调查第17页,本讲稿共62页3.2008年,某企业15m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0kg/h,受条件所限排气筒高度仅达到7.5m,则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A3.50kg/h B1.75kg/h C0.88 kg/h D0.44kg/h第18页,本讲稿共62页当某排气筒的高度大于或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时,计算公式为:Q=QC(h/hc)2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c表列
12、排气筒的最低高度第19页,本讲稿共62页Q=3.50(7.515)2=0.8750.88(kgh)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还规定:若新污染源的排气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还规定: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筒必须低于15m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法计算结果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再严格5050执行执行。因此,本题排放速率应为。因此,本题排放速率应为0.44(kg0.44(kgh)h)。第20页,本讲稿共62页(三)污染源评价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评价指数:评价指数:某种污染物的评价指数:某种污染物的评价指数:实测值与该污染物标实测值与该污染
13、物标准值之比准值之比某种污染源的评价指数:某种污染源的评价指数:污染源所排各种污染污染源所排各种污染物评价指数之和物评价指数之和评价区域的总污染指数:评价区域的总污染指数:评价区内各污染源评评价区内各污染源评价指数之和价指数之和第21页,本讲稿共62页 四、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选择监测对象:筛选出的污染因子即监测对象;(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
14、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第22页,本讲稿共62页2.监测制度(1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二期(冬季、夏(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不利季节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2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表性的7 7天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资料的统计要求。第23页,本讲稿共62页按评价
15、等级确定的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监测;按评价等级确定的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取样时间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计数据有取样时间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计数据有效性规定;效性规定;进行同步气象观测。进行同步气象观测。第24页,本讲稿共62页3.监测布点(1 1)设置依据:)设置依据:(代表性 实用性)项目的规模和性质;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地形复杂性;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第25页,本讲稿共62页(2)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
16、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点位不少于1010个;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
17、,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 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否则,应设置2 24 4个个监测点。监测点。第26页,本讲稿共62页4 4、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监测的具体情况,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各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评价达标情况。第27页,本讲稿共62页五、气象资料的收集、观测和整理1、常规气象资料2、大气边界层探测第28页,本
18、讲稿共62页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正确地推断各种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及随时间的变化,常采用模(正确地推断各种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及随时间的变化,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式预测法。)1 1、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4章 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精选PPT 大气环境 评价 预测 管理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