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一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ppt
《医学专题一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一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ppt(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寒论中厥阴伤寒论中厥阴(ju yn)(ju yn)病病篇的相关概念篇的相关概念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页,共七十八页。n n 一 厥阴(ju yn)(ju yn)n n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两经两脏。n n 肝:主疏泄、喜条达、藏血、舍魂、在体合筋。n n 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心用事。第二页,共七十八页。n n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何也?岐伯(q b)(q b)曰:两阴交尽也。”n n 高土宗素问直解解释为:“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少阴之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n n 说明厥阴为三阴之尽。第三页,共七十八页。n n 素问阴阳类论有:“一阴至绝,作朔晦”。n n 厥阴
2、为阴至尽,故算至绝,阴尽则阳生(yn(yn shn shn),阳生(yn(yn shn shn)是朔,阴尽是晦,故曰作朔晦,指厥阴具有阴中有阳,阴尽阳生(yn(yn shnshn)的特点。第四页,共七十八页。n n 灵枢.阴阳系日月“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ju yn)(ju yn)。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ju(ju yn)yn)。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ju yn)(ju yn)。”n n 戌亥为地支之尽,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第五页,共七十八页。n n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ynj)(ynj)阳生,极而复返。n n 这是厥阴的生理。
3、第六页,共七十八页。n n 二 厥阴病n n 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n n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对外感(wig(wig n)n)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生概括。第七页,共七十八页。n n 太阳(tiyng)(tiyng)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n n 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现为胃热炽盛的阶段;n n 少阳病是伤寒过程中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均呈衰减之势,正邪相持的阶段;n n 太阴病是脾阳虚弱的阶段;n n 少阴病是心肾虚衰的阶段;n n 厥阴病则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第八页,共七十八页。n n 伤寒的过程是始于太阳阳(tiyng(tiyng),终于厥阴。n n 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
4、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第九页,共七十八页。n n 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阴(ju yn(ju yn)。n n 厥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n n 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n n 死亡:阴阳离决。n n 所以从伤寒的过程来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第十页,共七十八页。n n 三 厥n n 从伤寒的发病过程(guchng)(guchng)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n n 从临床表现而言,厥阴病的特征性证候就是厥。第十一页,共七十八页。n n 在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共55条原文,其中(qzhng)(qzhng)有32条原文54次提到“厥”。n n 没有“厥”就不是厥阴病。第十二页,共七
5、十八页。n n 1 厥的病机和定义n n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n n 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n n 临床(ln chun(ln chun)特征:手足逆冷。n n 为什么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表现是手足逆冷呢?第十三页,共七十八页。n n 2 手足逆冷与手足冷的区别n n 厥者,逆也,乱也。n n 厥,就是手足逆冷。n n 逆冷,是指手足冷逆向发展展(fzh(fzh n n),即手足冷由肢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展(fzh(fzh n n)。n n 逆冷的发展后果?第十四页,共七十八页。n n 灵枢.厥病中有“真心痛,手足(sh(sh uz)uz)青至节
6、,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伤寒论中所说的“厥”相似。n n 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第十五页,共七十八页。n n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fzh(fzh n)n)。这是手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n n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阴阳有离决的趋势。第十六页,共七十八页。n n 需要注意的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重(jizhng(jizhng),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所以,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7、。第十七页,共七十八页。n n 三阳病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jnxng)(jnxng)区别。n n 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第十八页,共七十八页。n n 3 热厥和寒厥n n 厥阴(ju yn)(ju yn)病篇共有54次提到“厥”n n 种类:如热厥、寒厥、蛔厥、痰厥、水厥等。n n 厥阴篇主要讨论热厥和寒厥n n 厥阴病的厥从热厥开始 第十九页,共七十八页。n n 335:“伤寒(shnghn)(shnghn)一二日到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n n 第二十页,共七十八页。n n 热厥的诊断标准:厥与热并见,
8、且厥与热呈正比。n n 热厥的治疗疗(zhlio(zhlio)原则:厥应下之。n n 热厥的治疗禁忌:不可辛温发汗。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八页。n n 这种情形与现在的感染性休克是相似的。n n 因为有感染,所以病人会发热。n n 因为细菌的内毒素会导致微循环障碍,所以会出现手足(sh(sh uz)uz)厥冷等休克的表现。n n 即厥与热并见。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八页。n n 感染性休克,西医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和抗休克。n n 热厥,伤寒论的原则是“下之”。n n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duy)(duy)感染性休克,及时的运用清下,可以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使休克的临床过程顺利。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八页
9、。n n “厥应下之”的例子是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n n 无形邪热深伏者用白虎汤,n n 有形燥热(zo r)(zo r)内结者,可有用承气汤,n n 邪热壅肺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n n 热结少阳者可以用大柴胡汤,n n 水热互结者可以用大陷胸汤。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八页。n n 结合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n n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n n 如果热、利、厥并见,与临床所见的中毒性痢疾导致的休克相同,也因为(yn wi)(yn wi)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厥阴病篇有关热利的原文。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八页。n n 在中毒性性(
10、d xn(d xn)痢疾导致的休克的发病过程中:n n 有的病人先有下利,发热,后见厥;n n 也有的病人先见发热而厥,后见下利。n n 但是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厥、热、利终究是可以见到的。n n 除了白头翁汤以外,如小承气汤、栀子豉汤之类的方剂在抢救痢疾性休克的过程中也是有机会用到的。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八页。n n 综上所述,厥阴病篇的热厥与现在临床所见的感染性休克相似,其治疗原则(yunz)(yunz)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n n 厥阴病篇讨论的主要是热厥,厥阴病篇的厥也是从热厥开始的。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八页。n n 寒厥也是厥阴病篇的主证。n n 厥阴病篇的寒厥有两种形成原因
11、(yunyn)(yunyn):n n 一种是由于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发展而来,病人有呕吐、下利、大汗等见证,这种情况与失液性的休克相似,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休克。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八页。n n 少阴(sh(sh o yn)o yn)病篇n n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n n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八页。n n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mins)(mins)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12、,通脉四逆汤主之。”第三十页,共七十八页。n n 厥阴(ju yn)(ju yn)病篇n n 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n n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n n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八页。n n n n 霍乱病篇n n 385条:“恶寒(w hn)(w hn)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n n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八页。n n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便(xi(xi obino
13、bin)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n n 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八页。n n 上述原文虽见于少阴篇、厥阴篇和霍乱篇,但本质已经属于厥阴病了,因为都是厥证。少阴肾阳虚衰导致的呕吐下利,大汗淋漓,小便清长等,以及霍乱的顷刻之间吐利交作,都极易发展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治疗不及时还会发展成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死证。在少阴篇和霍乱篇讨论,是为了适应疾病动态变化规律,就象太阳篇有许多(x(x du)du)非太阳病的内容一样。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八页。n n 上述条文所讨论的寒厥,病机是阳气(
14、yn(yn q)q)虚衰,阳不固阴,阴液耗散所致,病情相对简单,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阳回阴固,则厥可止。n n 现在临床上见到的失液性的休克治疗也相对简单,特别是现在有西医静脉补液的方法,及时的补充容量,休克很容易纠正。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八页。n n 厥阴(ju yn)(ju yn)病篇的寒厥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即先有热厥的过程,然后由热厥变成寒厥。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八页。n n 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n n 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n n 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bzh(bzh
15、)者,死。”n n 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下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八页。n n 335条提出了热厥的治疗原则,即“厥应下之”。及时的清下,是治疗热厥的有效手段,如果热厥没有及时的清下,则深伏于体内的热邪在耗伤人体津液的同时(tngsh)(tngsh),也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阴竭阳脱,临床表现为先是热厥,后但厥不热,转变为寒厥。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八页。n n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binzhng)(binzhng)是热厥,西医
16、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感染。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八页。n n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及时的清下,釜底抽薪,使深伏的热邪去除,解除阳气的阻隔,阴阳气得以顺接,则热厥可愈;或者强有力的抗感染,清除细菌的内毒素,使微循环痉挛的因素素(yn s(yn s)去除,微循环得以恢复,则休克得以控制。第四十页,共七十八页。n n 如果抗感染不力,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则微循环由痉挛期而进入衰竭期,进入衰竭期的微循环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休克难以纠正,预后不良。这一时期的临床表现为但厥不热,属于中医(zhngy)(z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伤寒论 中厥阴病篇 肖相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