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讲稿.ppt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讲稿.ppt(1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内容提要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第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正常群体异常群体ICD-10第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单元 变态心
2、理学的对象1.研究对象:异常心理、异常行为2.与精神病学的区别:变态心理学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原因与表现特征。精神病学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第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1.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心理异常是因为有害体液流入大脑所致。2.公元5世纪-7世纪,宗教思想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认为是“魔鬼附体”。3.17世纪初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再一次把心理异常和大脑功能联系起来。4.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1861年,布罗卡发现语言中枢。心理与脑的关系进一步明朗。5.19世纪末
3、-20世纪初,唯物主义的思想占据上风。第6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第7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896年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心理治疗理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第8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Freud Freud 生平生平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随家迁居维也纳。1873年入维也纳医
4、学院学习,18811881年毕业开始行医。对其理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1885年用4个半月的时间跟沙科学习,沙科曾说了一句话:某些病人的障碍都有其性的基础.1886年开设自己的私人诊所,专门治疗神经症。1896年后,开始形成性本能论,1923年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形成。弗洛伊德患口腔癌23年,于1939年9月23日去世。享年83岁。第9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心理结构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心理动力学理论(四)心理发展理论(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第10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心理结构理论:通
5、常我们认为,人的行为、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吃饭、穿衣、上学,交友。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受意识支配的,还有一部分是受意识以外的东西支配的,那就是无意识。因此他把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三大部分。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让内第1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1.意识:当前能注意到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集中注意或他人提醒又能被带回意识之中的心理活动。3.无意识:个体无法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第1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表面遗忘,实际在
6、积蓄能量)=心理冲突=心理异常 (早年较大的生活事件和创伤)意识无意识第1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初级思维方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 of reality);次级思维方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第1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发病
7、机制自我_现实原则超我_至善原则本我_快乐原则饿调节失败第1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三)心理动力学理论利比多(Libido)利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性本能和营养本能)。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是人的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力比多是潜意识的核心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第16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四)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01.5岁):口腔刺激安全感、信任感肛门期(1.5 2岁):控制大小便自信性器期(35岁):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别认同潜伏期(6岁12):外部世界生殖期(青春期):两性性行为前三期在人格的发展
8、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第17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五)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第18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1.否认(denial)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原始和简单的心理防御。2.退行(regression)也称退化。指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习惯化的
9、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挫折情境。第19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3.幻想(fantasy)指通过想象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4.转移(displacement)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第20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这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采用各种“合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两种表现形式: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6.反向(reaction)由于社
10、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第2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7.升华(sublimation)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8.幽默(humor)幽默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2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9.潜抑(repression)弗洛伊德认为潜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在多数时
11、间里将痛苦的事情“遗忘”,这种“遗忘”和自然遗忘不同,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潜意识境界,从而避免了因触及此事而引起意识上的痛苦。案例:“爱德华大夫”第2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10.转换(conversion)指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somatization)的潜意识机制。案例:“美丽的大眼睛”“打工妹”第2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精神分析理论对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2、在三大人格
12、结构中,由于超我和本我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而自我实施对超我和本我的调控。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有效时,心理保持健康。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失效时,心理失常(焦虑)。第2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3、潜意识中的内容(力比多、童年创伤)总是试图进入意识,意识之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内容。如果压抑成功,意识不到痛苦;压抑失败,意识到痛苦(心理异常)。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停止活动,可以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如:梦、口误、笔误等。第26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精神分析理论简评(一)贡献1.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解释2.对心理治疗的贡献3.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预防的意义(二
13、)局限性1.方法论2.泛性论第27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行为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人的病态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机制)。病态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治疗)。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第28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华生(J.B.Watson,1879-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 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Behaviorist)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创始人创始人争议第29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经典条件反射 1.1.实验与解释:实验与解释:
14、食物(UCS)唾液分泌(UR)铃声(NS)+食物唾液分泌(强化)铃声(CS)唾液分泌(CR)经典条件反射: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pavlov.swf第30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3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2.2.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1)强化(reinforcement):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的过程,即非条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2)泛化(generalization):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
15、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第3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3.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发病机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任何外界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机制影响行为。因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机制获得。案例:“实验性恐怖症”“白大衣综合征”“黑暗恐怖症”“实验性神经症”第3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二)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1.实验与解释:实验装置:“斯
16、金纳箱”老鼠按压杠杆(行为)得到食物(正强化)解释:当行为反应出现后总能获得某种结果,个体就可以逐渐学会这种行为。第3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3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2.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在实验中,行为反应的结果既可以是积极的、愉快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痛苦的。既可以从无到有,逐渐增强;也可以从有到无,逐渐减弱。有四种情况:(1)正强化:行为后给予积极刺激,使该行为增加。(2)负强化:行为后撤消消极刺激,使该行为增加。(3)消 退:行为后撤消积极刺激,使该行为减少。(4)惩 罚:行为后给予消极刺激,使该行为减少。第36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
17、期六3.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发病机制:操作条件反射重视一种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任何与个体相关的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能是因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案例:“买玩具”“砸碎花瓶”“小狗算算术”“网络成瘾综合症”第37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三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实验与解释:美国心理学家班社拉(Bandura A)等人曾在60 年代设计实验:把 66 名儿童随即分成三组,看成年人攻击塑料玩具人的录像。第一组儿童所看的录像中,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受到赞扬;第二组儿童看的录像中,攻击行为受到指责;第三组儿童看的
18、录像中,攻击行为出现后就结束了。看完录像后,把三组儿童带到实验室,实验室里的情景与他们观看过的录像中的情景相同,并让儿童在实验室内玩 10 分钟。研究者发现,三组儿童都出现模仿成人攻击塑料玩具人的行为。这说明,不论有无强化,模仿学习都可能发生。第38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2.理论意义发病机制: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就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案例:电影“少林寺”“吸烟行为”“口吃”第39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行为学习理论简评1.行为学习理论的贡献(1)强调儿童早期行为习惯的训练 行为-习惯-个性-命运(2)为疾病的发生提供心理学的解释 疾病是
19、“错误习得性行为”的结果 司机-紧张-血压升高-习惯性高血压-高血压(3)为行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40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2.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1)多数条件反射的实验对象是动物,其结果不能全面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2)行为学习理论忽略了人的认知功能的存在。动物行为反应模式:刺激(S)反应(R)人类行为反应模式:刺激(S)认知反应(R)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第4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二、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述评(略)第4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
20、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三、人本主义理论第4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主要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一)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向上的。(二)潜能论:人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我成长的潜能。(三)动力论:需要是个体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第4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创立“以人为中心疗法
21、”(person-center therapy)。第4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46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保障人正确地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第47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一)医学标准:“病灶”(二)统
22、计学标准:常态分布(三)内省经验标准:医生、病人(四)社会适应标准:“社会行为常模”第48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95)(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49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第50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二、思维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四、自知力障碍第51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diso
23、rders of sensation)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迟钝,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疾病。3.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第52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1.
24、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澹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2.幻觉(hallucination):无客观事物的知觉。第53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幻觉的种类: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第54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汽笛声、流水声、飞机声。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2)幻视(vis
25、ual hallucination):原始性幻觉: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如见到闪光,火花等。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第55页,共19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4)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见于精神分裂症。(5)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第5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健康 心理学 PPT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