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学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油层物理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层物理学习.pptx(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和油水分布 岩石润湿性是岩石流体综合特性之一。润湿性是研究外来工作液注入(或渗入)油层的基础;岩石润湿性是和岩石孔、渗、饱、孔隙结构等同样重要的一个储层基本特性参数,了解岩石的润湿性也是对储层最基本的认识之一;研究岩石润湿性,对选择提高采收率方法以及进行油藏动态模拟试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1页/共89页第一节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和油水分布 1 1 润湿的概念润湿的概念 2 2润湿滞后润湿滞后 3 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 第2页/共89页 润湿是指液体在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或指:当存在两种非混相流体时,其中某一相流体沿固体
2、表面延展或附着的倾向性。1 润湿的概念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通常用润湿角(也称接触角)表示。润湿角是指过三相周界点,对液滴界面所作切线与液固界面所夹的角。第3页/共89页按接触角(也称润湿角)定义,可得:0完全润湿;也可称为:亲水性极强或强水湿;90 润湿不好 亲油性好或油湿;=180完全不润湿;亲油性极强或强油湿;90 中间润湿 图3.2.1 油水对岩石表面的接触角a一水湿,901 润湿的概念 第4页/共89页 油水对固体表面的选择性润湿是三相周界上的界面张力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这时满足杨氏方程:1 润湿的概念 润湿张力第5页/共89页 凡是能使固体界面能减小的液体都将润湿固体表面。润湿
3、的实质是固体界面能的减小。1 润湿的概念 润湿反转: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的现象。第6页/共89页 所谓润湿滞后,即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所引起的润湿滞后现象不同,常将润湿滞后分为静滞后和动滞后两类。1.静润湿滞后:油、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先后次序不同而润湿角改变的现象,称为静润湿滞后或接触角滞后。2 润湿滞后 实验发现:把水滴放到事先沉浸在石油中的矿物表面上所测得的润湿接触角w总是大于把油滴放到事先沉浸于水中的矿物表面上所测得的接触角。研究表明,接触角滞后是引起毛管力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第7页/共89页 2.动润湿滞后:在
4、水驱油或油驱水过程中,当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时,因移动的延缓而使润湿角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动润湿滞后。2 润湿滞后第8页/共89页动润湿滞后:前进角(或后退角)的数值大小与润湿周界的移动速度有关而不是一个定值。当注水驱油速度过大时,弯液面运动速度就会超过该液体(水)润湿岩石表面的临界速度,此时润湿性发生反转,以致润湿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水在孔道中流过之后,还会在岩石表面上留下一层油膜而不利于驱油。图328 运动润滑滞后现象2 润湿滞后第9页/共89页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图329 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示意图 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差异,会使得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
5、布也不相同,岩石表面亲水的部分,其表面为水膜所包围,亲油部分则为油膜所覆盖。在孔道中各相界面张力的作用下,润湿相总是力图附着于颗粒表面,并尽力占据较窄小的孔隙角隅,而把非润湿相推向更畅通的孔隙中间部位去。第10页/共89页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图3.2.20表示亲水岩石的油水分布和水驱油过程。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第11页/共89页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图3.2.21表示亲油岩石的油水分布和水驱油过程。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第12页/共89页 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 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不仅与油水饱和度有关,而且还与饱和度的变化方向有关,即是湿相驱替非湿
6、相还是非湿相驱替湿相?n驱替过程:非润湿相驱替湿相的过程。随着驱替过程进行,湿相饱和度降低,非湿相饱和度逐渐增高。n吸吮过程:湿相驱替非润湿相的过程。随着吸吮过程进行,湿相饱和度不断增加。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第13页/共89页 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n例如,亲水岩石水驱油过程则为吸吮过程,亲油岩石水驱油过程则为驱替过程。3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亲油油藏水驱采收率较亲水油藏低。第14页/共89页第二节 油藏岩石的毛管力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2 贾敏效应3毛细管滞后现象4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5 毛管力曲线的应用第15页/共89页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毛管中液面
7、的上升(或下降)现象 在毛细管中产生的液面上升或下降的曲面附加压力,就被称之为毛细管压力。1.1 毛管力公式的推导第16页/共89页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存在平衡关系式:1.1 毛管力公式的推导由此得到:再由U形管原理得:式中 为毛管力,定义为两相界面上的压力差,其数值等于界面两侧非湿相压力减去湿相压力。第17页/共89页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 1.1 毛管力公式的推导 毛管力是附着张力A与界面张力 的共同作用对弯液面内部产生的附加压力,只存在于两相界面上,并可形成压力突变。其方向朝向弯液面的内侧,大小等于管中液柱产生的压力。第18页/共89页1 弯液面
8、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 1.1 毛管力公式的推导经以上推导,得到以下毛管力公式:(1)毛管力与cos成正比。(2)毛管力与两相界面的界面张力 成正比。(3)毛管力与毛管半径r成反比。由毛管公式可得:该式可用于计算液体(如水)在储层中上升高度。第19页/共89页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 1.2 毛管力公式的应用油藏中油水界面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平面,而是一个具有相当高度的油水过渡带(或油气过渡带)。v油藏中流体界面是过渡带 第20页/共89页1 弯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的现象 1.2 毛管力公式的应用v岩石亲水,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岩石亲油,毛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v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第21页/共
9、89页 贾敏(Jamin)效应2 贾敏效应 当珠泡欲通过狭窄孔喉时,界面变形,前后端弯液面曲率不等,阻力增加,故第三种毛管效应附加阻力 为:为最大值时,第22页/共89页 通常,人们把液滴通过孔道狭窄处时,液滴变形产生附加阻力的现象称为“液阻效应”。而将气泡通过窄口时产生附加阻力的现象称为气阻效应,或称贾敏(Jamin)效应。当两相流动时,特别是当一相连续,另一相可能不连续,成分散状于另一相时,加之岩石中孔道大小不一,孔喉很多,使得各种阻力效应十分明显。这就是在生产中应尽可能避免钻井泥浆进入油层,酸化后应尽力排出、排尽残酸,以及使地层压力不要低于饱和压力而造成油层脱气的理论根据。当然,事物总是
10、一分为二的,近代发展的各种堵水技术,三次采油中的泡沫驱等,就是变不利为利的例子。2 贾敏效应贾敏(Jamin)效应第23页/共89页3 毛细管滞后现象概念:由于毛管中润湿滞后的影响,驱替和吸入过程所 产生的液柱高度并不相同,吸入液柱高度小于驱替液柱 高度。发生在毛管中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管滞后现象。产生毛管滞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为:(1)润湿滞后引起毛细管滞后(2)毛管半径突变引起的滞后(3)毛细管半径渐变引起的滞后 第24页/共89页 油藏岩石的毛管压力和湿相(或非湿相)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毛管压力曲线。它是研究岩石孔隙结构及岩石中两相渗流所必须的资料,也是油层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测定岩石
11、毛管压力曲线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法。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第25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性特征 一般毛管力曲线具有两头陡、中间缓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初始段、中间平缓段和末端上翘段。初始段:表现为随压力升高非湿相饱和度缓慢增加。第26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性特征中间平缓段:是主要的进液段,大部分非湿相在该压力区间进入岩心,故非湿相饱和度增大很快而相应的毛管压力变化则不太大。曲线中间段的长、短,位置的高低对分析岩石的孔隙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毛管力曲线中间平缓段越长,说明岩石喉道的分布越集中,分选
12、越好。平缓段位置越靠下,说明岩石喉道半径越大。第27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性特征末端上翘段:随着压力的急剧升高,非湿相进入岩心的速度越来越小,直至非湿相完全不能再进入岩心为止。第28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量特征(1)阈压PT 所谓阈压就是指非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也就是非湿相刚开始进入岩样的最小压力,因此又称阈压为入口压力或门坎压力。确定阈压的一般方法是:将毛管压力曲线中间平缓段延长至非湿相饱和度为零时与纵坐标轴相交,其交点所对应的压力就是阈压。第29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量特征(2
13、)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 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是指在驱替毛管力曲线上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毛管压力值。Pc50相应的喉道半径是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简称为中值半径。显然,Pc50值越小,r50越大,表明储油岩石的孔渗性越好,产油能力越高;反之Pc50值越大,则表明储油岩石的孔渗性越差,产油能力越低。第30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量特征(3)最小湿相饱和度Smin 最小湿相饱和度表示当注入水银压力达到最高压力时,未被水银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若岩石亲水,则最小湿相饱和度代表了束缚水饱和度,若岩石亲油,则Smin代表了残余油饱和度。Smin实际上是反映岩石孔隙结
14、构及渗透率的一个指标,根据岩性和孔、渗条件,Smin一般在090之间变化。岩石物性越好,Smin值越低。第31页/共89页4 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毛管力曲线的定量特征(4)退汞效率WE 试验表明,退汞效率WE相当于强亲水油藏的水驱采收率。第32页/共89页5 毛管力曲线的应用 目前,毛管压力资料已经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岩石储集性能评价研究岩石孔隙结构判断岩石的润湿性确定注入工作剂对储层的损害或增产措施的效果确定驱油过程中任一饱和度面上两相间的压力差确定油水过渡带内流体饱和度的分布第33页/共89页第三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描述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对研
15、究驱油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有实际的意义。第34页/共89页1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3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第三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第35页/共89页1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1 绝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只要流体不与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则绝对渗透率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无关。第36页/共89页1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所谓相渗透率是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的通过能力大小,就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油、气、水各相的有效(相)渗透率可分别记为K0、Kq、Kw。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
16、率之间在概念上、数值大小上都是不一样的。1.2 相(有效)渗透率同一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第37页/共89页 1.3 相对渗透率 某一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则是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它是衡量某一种流体通过岩石的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分别记为:同一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1或小于100。1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第38页/共89页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相对渗透率和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相对渗透率曲线。典型的油水(或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如图3.4.1所示,即一般成x型交叉曲线。其纵坐标为两相各自的相对渗透率Kri,横坐标
17、为含水饱和度从01增加;含油饱和度从10减小。第39页/共89页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根据曲线所表现出的特点,将它分为 三个区:单相油流区(A区):其曲线特征表现为:Sw很小,Krw=0;So值很大,Kro有下降但下降不多。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第40页/共89页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根据曲线所表现出的特点,将它分为 三个区:油水同流区(B区):此区内,油水饱和度都具有一定的数值,曲线表现为随含水饱和度Sw的逐渐增大,Krw缓慢增加和Kro显著下降。油水同流区也是流动阻力效应最明显的区域,此区内油水两相渗透率之和:Krw+Kro会出现最低值(见图中的虚线)。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层 物理 学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