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PPT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PPT精选PPT.ppt(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的生理学基础PPTPPT第1页,此课件共14页哦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授课学时2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内容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要求1、掌握身体素质的概念和类型,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熟悉各种身体素质的分类、训练方法及影响因素、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3、了解力量训练的原则。教学重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难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第2页,此课件共14页哦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
2、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一、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二、分类: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及灵二、分类: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及灵敏素质。敏素质。三、基础素质:力量素质。三、基础素质:力量素质。四、综合素质:灵敏素质。四、综合素质:灵敏素质。五、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五、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六、身体素质的特点: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是可逆的。停训六、身体素质的特点: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是
3、可逆的。停训后身体素质趋于下降,其下降度和程度与训练水平及停训后身体素质趋于下降,其下降度和程度与训练水平及停训时间有关。训练水平高、停训时间短者,身体素质下降速时间有关。训练水平高、停训时间短者,身体素质下降速度缓慢且程度较小;反之,下降速度及程度较大。度缓慢且程度较小;反之,下降速度及程度较大。第3页,此课件共14页哦第一节第一节 力量素质力量素质 一、概念:肌肉收缩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一、概念:肌肉收缩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二、力量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是素质的素质。二、力量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是素质的素质。三、力量素质的分类三、力量素质的
4、分类 (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1 1、静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2 2、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二)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现形式及构成成分:(二)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现形式及构成成分:1 1、绝对力量;、绝对力量;2 2、相对力量;、相对力量;3 3、力量耐力;、力量耐力;4 4、快速力量。、快速力量。四、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四、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 1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2 2、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结缔组织;3 3、肌肉长度;、肌肉长度;4 4、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类型。(二)
5、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1 1、中枢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多;、中枢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多;2 2、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及对抗肌之间的协调关系。、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及对抗肌之间的协调关系。第4页,此课件共14页哦五、力量训练的原则五、力量训练的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二)渐增负荷原则;(一)超负荷原则;(二)渐增负荷原则;(三)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四)专门性原则;(三)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四)专门性原则;(五)合理练习顺序原则;(六)系统性原则。(五)合理练习顺序原则;(六)系统性原则。六、影响力
6、量训练效果的因素六、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运动强度:包括物理负荷强度和生理负荷强度;(一)运动强度:包括物理负荷强度和生理负荷强度;(二)重复次数:力量练习重复次数决于负荷强度的大小;(二)重复次数:力量练习重复次数决于负荷强度的大小;(三)练习组数:每组力量练习包括一定的重复次数,并在(三)练习组数:每组力量练习包括一定的重复次数,并在练习结束后间歇休息;练习结束后间歇休息;(四)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四)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五)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五)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第5页,此课件共14页哦七、力量练习方法七、力量练习方法 (一)等张
7、练习;(一)等张练习;(二)等长练习(二)等长练习 (三)等动练习:(三)等动练习:1 1、概念:指借助等动练习器进行的练习。、概念:指借助等动练习器进行的练习。2 2、特点:运动过程中器械产生的阻力始终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特点:运动过程中器械产生的阻力始终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四)超等长练习(四)超等长练习 1 1、概念:指肌肉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迅速进行向心收缩的练习。、概念:指肌肉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迅速进行向心收缩的练习。2 2、特点:可产生较大的力量。、特点:可产生较大的力量。(五)电刺激法:电刺激法是指利用脉冲电流代替大脑皮质发(五)电刺激法:电刺激法是指利用脉冲电流代替大脑皮质
8、发放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力量练习方法。放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力量练习方法。第6页,此课件共14页哦一、概念:人体进行长时间肌肉工作的能力;或者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一、概念:人体进行长时间肌肉工作的能力;或者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二、分类:二、分类:(一)按照运动时的外在表现:(一)按照运动时的外在表现:1 1、速度耐力;、速度耐力;2 2、力量耐力;、力量耐力;3 3、静力耐力。、静力耐力。(二)按照参与的主要器官:(二)按照参与的主要器官:1 1、呼吸循环耐力;、呼吸循环耐力;2 2、肌肉耐力。、肌肉耐力。(三)按照参加主要工作所动员肌群的数量:(三)按照参加主要工作所动员肌群的数量:
9、1 1、全身耐力;、全身耐力;2 2、局部耐力。、局部耐力。(四)按照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四)按照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1 1、有氧耐力;、有氧耐力;2 2、无氧耐力。、无氧耐力。(五)按照耐力素质和专项运动的关系:(五)按照耐力素质和专项运动的关系:1 1、一般耐力;、一般耐力;2 2、专项耐力。、专项耐力。三、有氧耐力三、有氧耐力 (一)概念: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一)概念: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 1、肺通气功能;、肺通气功能;2 2、肺换气功能;、肺换气功能;3 3、血液运氧能力;、血液运氧能力;4 4、血液循
10、环功能;、血液循环功能;5 5、组织换气;、组织换气;6 6、肌肉组织有氧代谢能、肌肉组织有氧代谢能力。力。第7页,此课件共14页哦(三)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三)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 1 1、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VO2maxVO2max)常人常人 VO 2max VO 2max 约为约为 2 23L/min3L/min,优秀耐力性运动员可达优秀耐力性运动员可达 4 46L/min6L/min。2 2、无氧阈(、无氧阈(ATAT)常人无氧阈约为常人无氧阈约为 55%55%65%VO2 max65%VO2 max,优秀耐力性运动员可达优秀耐力性运动员可达 80%VO2max 80%VO2max
11、 以上。以上。(四)有氧耐力的训练(四)有氧耐力的训练 1 1、训练方法、训练方法 (1 1)间断训练法:包括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间断训练法:包括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2 2)持续训练法:包括匀速练习和变速练习。)持续训练法:包括匀速练习和变速练习。2 2、不同训练方法的生理学作用、不同训练方法的生理学作用 (1 1)间歇性训练:对于提高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效果。)间歇性训练:对于提高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效果。(2 2)持续性训练: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及机能的稳定)持续性训练: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及机能的稳定性,改善运动中枢间的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并
12、可引起肌纤维性,改善运动中枢间的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并可引起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增加,导致最大摄氧量提高。的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增加,导致最大摄氧量提高。第8页,此课件共14页哦3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1 1)采用超过本人)采用超过本人 VO2max50%VO2max50%的强度进行训练。的强度进行训练。(2 2)美国学者库珀提出:运动过程中心率保持在)美国学者库珀提出:运动过程中心率保持在 150 150 次次/分。分。(3 3)德国学者克莱斯提出:适宜运动强度的公式:()德国学者克莱斯提出:适宜运动强度的公式:(HRmaxHRmaxHRresHRres)22HRresHR
13、res;(4 4)荷兰学者卡沃宁提出:适宜运动强度公式为:()荷兰学者卡沃宁提出:适宜运动强度公式为:(HRmaxHRmaxHRresHRres)60%60%HRresHRres,(5 5)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4 4、运动训练时间:最短时间限度应为、运动训练时间:最短时间限度应为 5min 5min 以上,甚至可持续以上,甚至可持续 202030min30min。四、无氧耐力四、无氧耐力 (一)概念: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力。(一)概念: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力。(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二
14、)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 1、肌肉中糖酵解供能能力;、肌肉中糖酵解供能能力;2 2、消除乳酸的能力;、消除乳酸的能力;3 3、脑细胞耐受酸能力。、脑细胞耐受酸能力。(三)无氧耐力的指标:氧债。(三)无氧耐力的指标:氧债。(四)无氧耐力的训练:(四)无氧耐力的训练:1 1、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2 2、高原训练;、高原训练;3 3、缺氧训练。、缺氧训练。第9页,此课件共14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速度素质速度素质 一、概念: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完一、概念: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成一定运动的能力。二、分类:二、分类:(一)反应速度:指人体对
15、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一)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二)动作速度:指机体完成单个动作的速度。(二)动作速度:指机体完成单个动作的速度。(三)位移速度:指人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人体通过(三)位移速度:指人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人体通过某一特定距离的快慢。某一特定距离的快慢。三、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三、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反应速度(一)反应速度 :1 1、指标:反应时、指标:反应时 2 2、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1 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感受器的敏感程度;(2 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3 3)效应器的兴奋性。)效应器的兴奋性。第10页,此课件共14页哦(
16、二)动作速度(二)动作速度 1 1、指标:动作时。、指标:动作时。2 2、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1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 2)肌肉收缩力量;)肌肉收缩力量;(3 3)肌肉组织兴奋性;)肌肉组织兴奋性;(4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5 5)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三)位移速度(三)位移速度 1 1、步长:、步长:(1 1)肌力;()肌力;(2 2)下肢的长度;()下肢的长度;(3 3)髋关节的柔韧性。)髋关节的柔韧性。2 2、步频:(、步频:(1 1)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
17、;(2 2)中枢神经系统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中枢神经系统各中枢间的协调性。(3 3)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肥大程度;)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肥大程度;3 3、条件反射巩固程度;、条件反射巩固程度;4 4、肌肉的舒张能力、肌肉的舒张能力 第11页,此课件共14页哦四、速度素质的训练四、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一)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 采用变换各种刺激信号让练习者及时对其作出反应的练习,也可以做各种高频率采用变换各种刺激信号让练习者及时对其作出反应的练习,也可以做各种高频率动动作的练习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作的练习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二)发展磷酸原系
18、统供能的能力(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 ATPATPCP CP 系统供能。因此,训练中常用重复训练法,如系统供能。因此,训练中常用重复训练法,如 303060m60m或或 10s10s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采用肌肉放松练习对力量及速度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不仅能减少肌肉收采用肌肉放松练习对力量及速度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不仅能减少肌肉收缩缩时的阻力,而且有利于时的阻力,而且有利于 ATPATP的再合成及速度素质的提高。
19、的再合成及速度素质的提高。(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短跑训练中应重视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的练习。短跑训练中应重视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的练习。第12页,此课件共14页哦第四节第四节 柔韧和灵敏素质柔韧和灵敏素质 一、灵敏素质一、灵敏素质 (一)概念: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概念: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二)生理基础:(二)生理基础:1 1、大脑皮质的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大脑皮质的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2 2、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3 3、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水平。二、柔韧素质二、柔韧素质 (一)概念:运动时关节活动的范围或幅度。(一)概念:运动时关节活动的范围或幅度。(二)生理基础:(二)生理基础:1 1、肌肉、韧带及肌腱的伸展性;、肌肉、韧带及肌腱的伸展性;2 2、关节周围的体积。、关节周围的体积。3 3、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4 4、关节的结构。、关节的结构。第13页,此课件共14页哦第14页,此课件共14页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