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和种间关系.pptx
《种内和种间关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内和种间关系.pptx(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5种群种及其变异与进化6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 7.2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第1页/共71页第第7 7章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第2页/共71页7.1 7.1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第3页/共71页 动物的死亡率有的与密度有关(K选择者多见),有的与密度无关(如气候引起的死亡,r对策者
2、多见)。随着密度的增加,动物产量表现为抛物线形变化,有一个最高产量密度。植物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植物的死亡率一般都与密度有关。同种植物的密度引起的死亡称为自疏(self-thining),由其它伴生植物密度引起的死亡称为他疏(alien-thinning)(种间关系)。密度与产量表现为以下三个规律(经验公式)。7.1.1 7.1.1 密度效应密度效应第4页/共71页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Donald研究不同密度三叶草的产量(植株干重),在发育过程中(62,131天),产量与密度正相关,发育末期(181天)产量与密度无关。Y为总产量#,常
3、数;为平均每株重量;d密度。(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7.1.1.1 7.1.1.1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第5页/共71页 植物单株平均重量()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A,B为系数,这一方程适合许多农作物。(reciprocal yield law)7.1.1.2 7.1.1.2 倒数产量法则倒数产量法则第6页/共71页(-3/2 power law)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密度(d)的关系表达为:一般地,-等于-3/2;C=3.54.3。7.1.1.7.1.1.2 2 -3/2-3/2幂定律幂定律第7页/共71页
4、研究种群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因素。7.1.2.1 7.1.2.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1)无性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势: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息地;后代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有性繁殖的优势: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适应多变的环境,适应稳定而异质的环境。7.1.2 7.1.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第8页/共71页(2)有性繁殖的类型 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密度过低、缺少传粉媒介)和异体受精(优先)。雌雄异体。(3)亲体投入 生产、抚育后代的能量、物质资源的花费。稳定的环境中亲体投入主要用于抚育后代,变化的环境主要用于配子的生产。第9页/共71页7.1.2.2 7.1.2.2 性比性比
5、 FisherFisher氏氏性性比比理理论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稀少型有利,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如果某一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较多,另一性别的后代数就会较多,以保证相等投入。哺乳类一般出生时雄性略多,这与雄性早期死亡较多有关,灵长类、大熊猫等成体雄性有迁出的习性,雌性一般不离开家区。第10页/共71页7.1.2.3 7.1.2.3 性选择性选择 性选择可通过同性成员间的配偶竞争(性内选择)或(和)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特征(性间选择)而产生。很多副性征都是性选择的产物。让步赛(handicap)理论:拥有质量好的
6、副性征表明其拥有好基因,而弱小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去生产这些奢侈的副性征。Fisher氏私奔模型:雄性的诱惑性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并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编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编码。第11页/共71页7.1.2.4 植物的性别系统(自学)植物的性别系统(自学)第12页/共71页 繁殖期动物某一性别个体占有异性配偶的数目。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对后代照顾少。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亲体照顾较多。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强。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大鸨、距翅水雉、鮟鱇等,
7、少见。性比不稳定。7.1.2.5 动物的婚配制度动物的婚配制度 第13页/共71页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食物、营巢地)的质量和分布。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雄性均匀地占有繁殖空间,雌性寻找没有配偶的雄性,两性照顾后代也是其主要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时,少数雄性占有资源,雌性只与这些雄性婚配。条件极端严酷时,抚育后代显得更加重要,一雌多雄可能更有成效。第14页/共71页7.1.3.1领域性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领域性(territoriality领域行为)指生物保护领域的任何积极(主动)机
8、制。7.1.3 领域性与社会等级领域性与社会等级第15页/共71页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1)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第16页/共71页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1.社会等级的优越性:(1)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2)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7.1.3.2 社会等级社会等级第17页/共71页 灵长
9、类的社会组织与食性生态学有关。一般地,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灵长类的敌害少、资源贫乏,只具一头雄性的小群体(独霸式)。食物条件丰富时,敌害多,多呈大群,雄性间有协作的社会行为,以保护雌性和幼体(循环式等级为主)。2.灵长类的社会组织第18页/共71页昆虫的社会组织高度发达,重要特点是分工与合作。分工表现在行为、生理和形态上,使社会中的成员在职责、行为和形态上分为各异的“等级”。如蚂蚁,有专司繁殖的蚁后(膨大的生殖腺、特异的性行为),专司保卫的兵蚁(性腺退化的雌蚁,个体较工蚁大,具强大的口器),专司采食、养育后代、修筑巢穴的工蚁(雄)。蜂皇(雌)、工蜂(雌)、雄峰(雄)。3.昆虫的社会组织第19页
10、/共71页 伴随昆虫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内个体间的联联系系和和合合作作必然同时发展。分化的种群只有通过整合作用,才能形成社会整体。这种整合包括行为上(相互识别、交换信息)、生理上和遗传上的。高度社会化的昆虫的分工合作,使种群在生存竞争中获得高度的适应,同时每个个体失去了其独立性。第20页/共71页利他行为是另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如白蚁:巢穴打开时,工蚁和幼虫向里移动,兵蚁向外移动围堵缺口。蜜蜂:工蜂保卫巢时放出毒刺而自杀。7.1.4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第21页/共71页阿阿利氏规利氏规律律(Alleeslaw):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
11、都会对种群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集群的生态意义:改善小气候条件。如越冬等。有利于共同取食。如狼等。共同防御天敌。如斑马等。寻找配偶和抚育幼体。有利于洄游、迁移或迁徙。7.1.5 集群集群第22页/共71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种群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6生活史对策 7 7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7.1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 7.2 7.2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第23页/共71页种间相互作用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是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学的界面研究。种间相互作用包括:(1)相互动态(co-dynamics):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
12、态上的相互影响。(2)协同进化(co-evolution):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在某一地区(生境或群落)中有许多种群生活在一起,种群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很多,有对抗性的,也有互助互利的,还有二者间过渡形式。7.2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第24页/共71页1.中立: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和平共存。002.竞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性影响。-3.偏害:一种群受抑制,另一种群无利、无害。-04.寄生:一种群个体生活于另一种群个体中。+-5.捕食:一种被另一种所食。+-6.偏利共生:一种有利,另一种无害也无利。+0(共栖)7.原始合作:两种都有利,但可分开。+8.专性互利共生:两种都有利
13、,不可分开。+第25页/共71页1.概念: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种群)(两种或多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种间竞争的结果有两个:(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食性特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competition)7.2.1竞争竞争第26页/共71页(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冰草是美国的土著种,引入欧洲的雀麦后,由于雀麦的根系在冬季生长速度较快,根系比较发达,到7-9月旱季来临时,土壤上层变干,冰草先受其害,死亡率较高,致使雀麦逐年增加,最终排挤了冰草。高斯(Gause)
14、用一种杆菌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单种培养时,都呈“S”型增长。等量混合培养时,因竞争食物资源,增长快的双小核草履虫排挤了大草履虫,二种培养期间未分泌有害物质。2.种间竞争实例:第27页/共71页单独培养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大草履虫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012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草履虫定量第28页/共71页(2)空间隔离和食性分化在一个试管中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结果双小核草履虫生活于试管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生活于试管底部,主要以酵母菌为食。(3)生态习性的分离(如时间分隔)均以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的猛禽类,分为昼行性(隼形目)和
15、夜行性(鸮形目)两大类。第29页/共71页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永久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exclusionprinciple)。3.高斯假说(Gausehypothesis)第30页/共71页4.竞争的类型和一般特征竞争的类型和一般特征类型:利用性竞争;消耗有限的共同资源。干扰性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一般特征: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一个体的代价远高于另一个体。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资源的竞争结果,如植物对光的竞争影响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