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
《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知识课件(教育精品).ppt(1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考试有关问题一、考试时间 2013年9月15日上午统计基础知识,下午统计法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二、关于题型 1、单项选择题30个,每个1分;2、多项选择题10个,每个2分;3、判断题20个,每个1分;4、综合应用题3个,每题10分。三、难度 以基础知识为主,从历年考试结果看,及格率较高。我县都是及格率都在90%以上,但大家一定要在这几天努力。四、成绩公布 一周内未接到电话的就过关了。上篇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统计随人类社会活动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2.公元2200年前,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是公认的
2、统计最早的萌芽。但未有理论的研究,属于统计实践活动。3.随统计范围的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统计理论随之产生和发展。4.17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之后将数学的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称为近代统计学,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的历史,也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二、统计的涵义 1.统计工作。是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2.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如何开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属于方法
3、论科学。5.概括的讲,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分别是统计实践、统计成果、统计理论。6.统计实践活动现于统计学而发展。统计实践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统计学是三百余年的历史。7.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1.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某种共性基础上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即“同质性”。2.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既具有某以个体适量是否方面的同一性质。以个体数量是否有限,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社会经济现象中,
4、统计总体大多数是有限的。无限总体不能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进行非全面调查。3.总体与个体的关系。A.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个体是总体的一部分;B.总体和个体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是可以转化的。举例:1.我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0家,要研究我县规上工业的现状,那么全部40家规上工业企业组成一个总体,其中的“天宝水泥”则是个体,但要研究天宝水泥职工素质情况,则天宝水泥全部职工组成一个总体,天宝水泥的每一位职工均是个体。2.要研究某小学班有5个小组,要研究全班情况,每个小组是个体,要研究某小组的情况,这个小组则成为总体,具体学生是个体。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1.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
5、体的集合体。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样本单位。样本的数目称为样本量。2.样本的特点: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开展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推断总体。三、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如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2010年我国GDP为401202亿元。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按能否用数值表示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加总后有无实际意义来判断。3.指标和标志的关系 区别:一是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二是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只有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而品质标志则不能。联系:一是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个体数量标志值
6、汇总而来。二是指标与数量标志存在着变换关系,有的数量标志可以变成指标,反之亦然。四、变异与变量 1.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可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总结:将总体、个体、标志三者联系起来,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三个基本特点。即要有构成总体的个体要具有某一共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个体之间要有差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2.变量 将数量变异标志简称为变量,其表现形式为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总结:上述四对概念是统计上常用的基本名词,算是专用术语,只是是有点生僻,开始有些不适应,但一点不神秘。统计基本概
7、念是相互联系的,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指标用来说明总体,标志用来说明个体,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区别称为变异,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其具体表现为变量值,变量值汇总的结果是指标值。请认真参阅联系图p9。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依照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是统计工作的前提。2.统计调查:按照方案完整、准确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往往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3.统计整理: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是指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承上启下,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4.统计分析:运用
8、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的有关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活动。研究报告或统计分析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2.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统计设计)开始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质量质是统计的完整认识过程。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调查的定义 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收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分为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次级资料的收集。但主要是手机原始资料。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是基础 2.及时性关键 3.全面性是保障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照调查对象是否全部包括分为全面调查和
9、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实际工作中大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2.按照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了解一段时期的总量。了解一定时点上的状态、数量。3.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要求,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调查。专门调查是指研究某种情况或专门问题而组织的调查,往往是一次性的。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是开展统计调查的指导性文件,包含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调查的组织计划等方面。一、
10、调查目的: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样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1.调查对象是指调查范围所确定的要调查的总体。2.调查单位是指要调查总体中的个体,即一个个具体单位(个人)。3.报告单位是指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三、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要根据调查目的、要求确定是不是采用全面调查、是不是连续调查、是不是采取统计报表的方式,还是多种方式方法结合。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1.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对象索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各个标志的具体名称。要求调查项目涵义明确、资料获取兼顾必要和可能,调查项目之间关联对照。2.调查表
11、及构成形式 调查项目一般采用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形式给出。调查表由表头、表体、表脚三部分组成(见p19)。调查问卷一般的也是由问卷标题、问卷主体、问卷补充资料三部分组成。主体往往采取提出问题和给出标准答案供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方式。五、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1.调查时间:即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时期现象资料要规定登记资料包含的起止时间,时点资料要规定同意的标准调查时点。2.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应确保调查的时效性和考虑收集资料的可行性。3.调查空间 是指调查什么地区、多大的范围,即空间范围。在满足调查目的需要时考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是越大越好。第三节 统计调
12、查方式 一、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一)普查的特点:1.收集的资料你其他任何方式都全面、系统;2.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耗经费。(二)普查应遵守:1.确定标准时间;2.普查登记应在整个范围同时进行;3.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简称概率抽样。是按照随即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二)与非概率抽样比较的特点:随机原则,不受主观影响;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可计算的;可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情况,这样是概
13、率抽样的目的;抽样结果有一定误差,但误差范围可以计算并控制,推断出的总体结果有一定可信度。(三)概率抽样的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对总体资料不加任何分组、化类、排队,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误差较大,每个单位均有同样大的机会被抽中。2.系统抽样 称为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标志排队,然后按照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 构成样本。操作简单,误差较小。3.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组(类),每组为一层(类),然后再在组内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误差最小,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比较接近。4.整群抽样 是先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组,每组为
14、一个群,然后对抽到的群内每一个单位都进行调查,未抽到的群内所有单位都不进行调查。抽样工作量小,节省调查成本,但误差较大。(四)概率抽样的误差 1.概率抽样的误差产生是由于抽样方法本身所引起的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偏差。2.决定误差大小的因素:一是样本单位数目:数目越大误差越小,反之亦然;二是个体标志变动的程度,个体之间标志值差异越悬殊抽样误差越大,反之亦然;三是抽样方法:各种抽样方法有不同的抽样误差,应根据调查的目的、时间、人力、经费采取相适应的抽样组织方法。三、重点调查 是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单位个数虽然只是小部分,但标志值占绝大多数
15、。这些重点单位对总体具有决定性影响。调查成本节约、时间快,同样能了解总体情况。四、典型调查 也是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是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弥补全面调查不足,也可检验全面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还可“解剖麻雀”,总结好坏典型经验,用于推广借鉴、吸取经验教训。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 包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次级资料(文案资料)再收集整理。一、原始资料的收集 1.直接观察法 农作物实割实测 2.报告法 布置报表 3.面谈访问法 入户、街上拦截 4.邮寄访问法 某部门对工作征求意见寄出信件要求回复 5.电话访问法 如CATI电话
16、辅助调查方式开展民意调查 6.互联网访问法 网络调查,如行风评议,评选道德模范等 二、次级资料的收集方法 1.依据研究目的判别所需资料;2.寻找资料来源;3.查找 4.对资料再整理、补充。一般的讲,文案资料成本低、速度快,但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目的的需要,文案资料能找到的就不要再布置收集原始资料,提倡资料共享,互利互用。三、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 企事业单位的统计资料是基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上报国家统计数据的源头。关键应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所做的最初的、直接的真实数字或文字记载。原始
17、记录应简要、格式化。转录、加工的资料不是原始记录。如会计分录不是原始记录;出(入)库单、销售凭证、运费结算单、材料消耗使用表、购销合同等是原始记录。2.统计台账 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依照时间先后顺序、登记、汇总或积累的账册。分为进度台账(一般年内汇总使用)和历史台账(年度顺序积累)两类。企业统计台账的设置厂部、车间、班组各级均应根据管理职责设置与管辖范围相适应的统计台账,厂部职能部门也应设立本部门职能管理范围内的统计台账。3.企业内部报表 企业内部报表是为了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报国家统计报表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报表。要同时满足国家和企业的
18、需要,力求精简,防止过多过滥。4.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 传统方式:电话、邮寄、磁介质 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如人口普查资料的处理。其他方式:如国家统计局正在建设、推开的统计四大工程,联网直报。第五节 统计调查误差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与调查总体真值(实际值)之间的差别。1.登记误差;统计调查各个环节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计量、记录、计算、抄录、汇总、编码、虚报、瞒报以及调查方案不明确等人为工作失误和故意而产生的误差,登记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少,误差是不可度测的。2.代表性误差:只要用概率抽样调查方法,就一定会产生误差,但是可测度可控制。二、统计误
19、差控制的途径 1.控制登记误差 A.制定科学的方案 B.方案的正确执行:抓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素质、抓好基础工作建设,提高数据来源的可靠度,抓调查过程数据质量的检查,查处、追究违统计法行为责任。2.控制抽样误差 A.严格遵守随机原则 B.调整样本容量至合适 C.改进抽样方式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一节 统计整理相关概念 一、统计整理 是统计工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后的资料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二、统计整理的意义 是统计工作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从认识个别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
20、重要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统计资料的步骤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 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4.编制统计报表和统计图第二节 统计分组(重点)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根据任务的需要,按照一个或多个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成几个组,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对总体而言是“分”,对个体而言是“合”。俗话说的钯堆堆。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凸显隐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2.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3.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4.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组标志;2.完
21、整性原则:每个单位都有组可归。3.互斥性原则:每个单位只能归为某一个组。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一)统计分组的方法 1.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务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二)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总体既可以按照品质标志分组,也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划分组限,划分组限总体要求是既要保证组内的同质性,又要体现各组的差异性。五、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按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就形成了分组体系。(一)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见p40)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以上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
22、分组体系。(二)符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p41)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以上标志分别进行层叠起来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第三节 统计分布 一、统计分布的概念 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组间的分布,成为统计分布,也成为次数分布。其实质是各组分配的单位个数所组成的数列,也称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品质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变量数量数列,简称变量数列。统计分布形式简单,但很重要,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二、统计分布的编制 统计分布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这里介绍变量数列的编制。1.单项式变量数列(p43)方法很简单:先排序,后数数。适合离散型变量,变量值数量较少的
23、情况;2.多项式变量数列(p43)方法是:先分组,后数数,再排序。适合连续性变量,变量值数量很很多的情况;三、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涉及的几个概念 1、组距与组数 组距=上组限-下组限 上组限不在内原则。组限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 2.等距式与不等距数列数列 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来判断。3.组限与组中值 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称为组限。闭口组:组中值=(上组限+下组限)2 上组限不在内原则,包小不包大。开口组:虚拟的组上限=首组上限-相邻组距 虚拟的组下限=末组下限+相邻组距 开口组的组中值计算:先计算不知道的虚拟上限或虚拟下限,再按闭口组的方法求。4.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各组的单位数目,也称次数。
24、频率是将各组单位数目与总体数目相比,求得占总体数目的百分比。实际工作中,频数、频率均往往还要向上、向下累计,求得累计频数、累计频率。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就是编制统计表。2.图示法 直方图:横轴表示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折线图:由直方图变换而得,也可组中值及对应的频数坐标点依次连接而得;曲线图:组数非常多,组距较小,近似为一条曲线。曲线图一般表现为正态分布,是统计分布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中间大,两头小”,像钟的形状,也称为钟形分布。饼图:用来表示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很直观。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是统计资料最广泛的表现形式。这里
25、只是说说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过程用侠义的统计表。其作用:1.直观、一目了然,让人阅读方便;2.合理科学排列,便于比较,发现规律;3.便于汇总审查。一张统计表内往往有严密地勾稽关系。4.便与计算和分析。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1.构成 总标题 横行标题 纵栏标题 指标数值及补充资料 2.内容 主词 宾词 三、统计表的分类 1.按作用不同:调查表 汇总表或整理表 分析表 2.2.按主词加工方法(实际上就是是否分组或分按主词加工方法(实际上就是是否分组或分组方式)不同:简单表组方式)不同:简单表 简单分组表简单分组表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表。表。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定的规矩)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定的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 基础知识 课件 教育 精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