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清华.pptx
《自然辩证法清华.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清华.pptx(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导论一、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界-科学技术-人(客体)(中介)(主体)第1页/共83页自然辩证法导论2、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科性质哲学交叉科学(科技哲学)第2页/共83页自然辩证法导论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2、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3、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4、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5、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第3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古代科学的萌芽古代技术的
2、发端古代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思辩和猜测盖天说浑天说第4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二、近代科技革命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近代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第一次技术革命科学方法论的建立第5页/共83页第6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特点:对自然界的细节上高于古代,对自然界的整体把握低于古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机械自然观: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第7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三、近代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产生自然
3、科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理论综合阶段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原子论;尿素的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第8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标志(18731883年)传播和发展意义: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新时代。第9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四、现代科技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现代科学的产生:物理学危机与三个实验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
4、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第10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系统自然观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系统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丰富了我们关于物质层次、类型、演化形式的哲学认识。第11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五、现代科技革命与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
5、:人口指数增长,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第12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系统第13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生态自然观的原则:1982年,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宣告:“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它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素质,以养护自然资源。第14页/共83页第一
6、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生态自然观的态度:第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把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经济人生态人第二,在处理代际的关系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适度消费第三,在处理代内的关系上,我们必须重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重视个体,或第15页/共83页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利益。第四,在对待种际的关系问题上,要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总之,要人类要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到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16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1、人
7、和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2、人的新进化和自然界的人化3、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第17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广义的自然界:天然自然(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本自然。狭义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是人工自然拓展的前提;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条件。第18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工自然与自然界的平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利弊交织。4、人工自然的发展与科
8、学技术的价值评估悲观论乐观论现实论第19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二、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1、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1972年增长的极限全球性问题的提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因素”第20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2、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1)重新认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听天由命-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缩命论”-“征服论”-“和谐论”(2)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第21页/共83页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
9、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和谐发展:人类共同的责任(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大统筹: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第22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一、科学、技术、工程的性质1、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第23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工程:人们综合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
10、取得的实际成果。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工程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24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2、科学技术的共同本质科学-认识和反映自然。发现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发明工程核心是建造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目的不同(2)、任务不同第25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3)、程序不同(4)、思维特点不同(5)、可控性不同(6)、成果不同(7)、两类不同类型的革命2、联系18世纪以前,技术超前,科学落后第26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18世纪以后
11、,科学加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双向互动,表现为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三、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科学的体系结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第27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新兴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2、技术的体系结构古代:以手工工具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近代:以机器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现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第28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四、科学技术的组织结构1、科学角色科学家的产生(1718世纪)1657年意大利西芒托实验学院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1666年法国巴黎科学院1700年德国柏林学院1742年俄国科学院第29页/共83页第三章、
12、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在共同科学范式基础上通过科学交流和合作形成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目标。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默顿: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有条件的怀疑精神。第30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我国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分层结构科学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动力科学发现谋求成果承认第31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3、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技术共同体是在共同技术范式基础上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工程共同体是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
13、础而形成的、以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为目标的活动群体.(投资者企业家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等)第32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4、科学的社会组织社会内在形式:学派,无形学院等社会外在形式:学会,科学院,研究所等大科学时代的科研中心科学活动的主体:个人,集体,社会第33页/共83页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5、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政治支持系统文化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社会制度支持系统第34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1、科学发展的纵向进化形式渐进形式(科学进化)飞跃形式(科学革命)2、科学发展的横向
14、进化形式分化与综合多样化与整体化第35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三、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1、带头学科的更替模式凯德洛夫:在各个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模式贝尔纳提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概念汤浅光朝的统计研究(汤浅现象)第36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标准:世界科技成果的25%意大利(1540-1610年)60年英国(1660-1730年)70年法国(1770-1830年)60年德国(1810-1920年)110年美国(1920-2008年)第37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几点启示:人才是根本。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
15、一生产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要坚持自主创新。教育是基础。第38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3、科学增长的指数逻辑模式1944年赖德普赖斯的定量分析第39页/共83页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4、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范式的理解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评价:合理因素,缺陷和错误。第40页/共83页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一、创新概念与创新类型1、创新概念的提出熊彼特: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1)引入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清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