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pptx
《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ppt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第五节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第六节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习要求掌握自我、依恋、双性化、亲社会性为、攻击性行为等概念;理解性掌握自我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知识点:自我的结构、依恋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能
2、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自我、依恋、亲社会行为等常用术语的含义;学前儿童自我评价、依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难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与教育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因。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
3、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自我的结构主我主我对自己活动的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觉察者客我客我被觉察到的自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己的身心活动詹姆斯(詹姆斯(W.JamesW.James)在)在1919世纪末世纪末物质自我物质自我真实的物真实的物体、人或体、人或地点,包地点,包括躯体自括躯体自我和躯体我和躯体外自我外自我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我们如我们如何被他何被他人看待人看待和承认和承认精神自我精神自我我们所感我们所感知到的内知到的内部心理品部心理品质,代表质,代表了我们对了我们对
4、于自己的于自己的主观体验主观体验 二、二、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点红实验”结果: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大约在24个月左右的儿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概念。这标志着儿童“自我”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我发生的顺序: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也即“主体我”发展为“客体我”,并开始具有简单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识记)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客
5、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三、自我概念的发展三、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他人反馈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反射性评价自我行为推断自我行为推断社会比较社会比较自我概念影响因素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认知水平认知水平父母影响父母影响成功及失败经验成功及失败经验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
6、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体等方面的认识。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指()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依从独立主观客观笼统具体外在内心局部全面五、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实验:抗拒诱惑实验 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
7、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定义: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l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
8、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Selman,1990)霍莉爬树霍莉爬树 提问:提问: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霍莉霍莉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爸爸爸爸 爬树,他会怎样想?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 后会怎样?肖恩肖恩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 会怎样做?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0 0(3-63-6岁)自我岁)自我中心或未
9、分化的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观点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1 1(6-86-8岁)社会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2 2(8-108-10岁)自我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
10、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错误信念(False BeliefFalse Belief)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2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3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意外转移任务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
11、克力。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测试结果与分析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八)学前儿童自我的教育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一、依恋的定义、特点与表现一、依恋的定义、特
12、点与表现(一)定义 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二)特点(三)表现1、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2、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3、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1、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2、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二、依恋的发展过程二、依恋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月-2岁)岁)第四阶段:目
13、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岁以后)三、依恋的类型三、依恋的类型(一)研究方法:“陌生情境法”安斯沃安斯沃斯(斯(Ainsworth)情境设计情节 在场人物 时间 情境变化 1 母亲、婴儿 30”母子进入房间 2 母亲、婴儿 3 母看孩子玩 3 母亲、婴儿、陌生人 3 陌生人进来 4 婴儿、陌生人 3或少 母亲离开 5 母亲、婴儿 3或多 母回,陌离开 6 婴儿 3或少 母亲再次离开 7 婴儿、陌生人 3或少 陌生人回来 8 母亲、婴儿 3或多 母回,陌离开(二)研究结果(二)研究结果1、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 6570(2)回避型 20(3)反抗型 10
14、15(4)紊乱型(梅因和所罗门)不安全、不良积极、良好2、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保护(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回避性依恋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 反抗型依恋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
15、时、恰当做出反应(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3、依恋类型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五、依恋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五、依恋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一)依恋的实质(一)依恋的实质相互作用的质相互作用的质2、如何促进:(1)认识孩子的气质特征,接纳孩子的特点 (2)合理养育:社交机会(量)敏感、关爱(质)一贯性、不欺骗 (3)社会支持系统(二)影响因素及其促进(二)影响因素及其促进1、影响因素(1)气质假说(2)交往时间假说六、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六、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
16、价值 “安全基地”、主动求助的对象、社会参照作用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后期行为、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智力发展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今后依恋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2 2、选择性和决定性强、选择性和决定性强一、同伴关系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一、同伴关系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一)含义(一)含义 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 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个体之
17、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一种人际关系。(二)特点(二)特点1 1、平等性和互惠性、平等性和互惠性(三)重要性(三)重要性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1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1 1)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2 2)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 3)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 2、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3 3、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教育 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 第三 社会性 教育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