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6 海上日出教学目标1. 认识“扩、刹”等3 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 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 11 个词语。2. 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
2、欣赏谈感受。2.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 20 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2. 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4.学生动笔写一写。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闭
3、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2. 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3. 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第 2 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第 3 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第 4 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第 5 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4.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
4、”和“早起”说明了什么?(“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5. 出示第 6 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读出反问的语气。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你觉得第 6 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2. 指名读
5、课文。3. 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1. 默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2. 交流:(1)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2)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
6、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4)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把“太阳
7、”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5)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有
8、感情地朗读句子。三、拓展延伸。1.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2. 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3. 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4. 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 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四、布置作业。1.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2. 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板书设计海上日出日出前浅蓝红霞日出时雄伟壮丽教学反思1.
9、 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 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浙、簇”等 7 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7 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 领悟课文
10、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课文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2. 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 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
11、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2. 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3. 理解词语意思。盘曲:环绕弯曲。明艳:鲜明艳丽;明丽。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聚集:集合;凑在一起。孔隙:窟窿眼儿;缝儿。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
12、条青龙。)2. 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3.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4. 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四、重点学习第 2、3 自然段。1. 自由朗读第 2、3 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2.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3. 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13、。)4. 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1)映山红:指杜鹃花。(2) 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3)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 缓急。)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带着感受朗读句子。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
14、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2. 指名读课文。3. 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1. 朗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2. 学生交流。(1) 洞口很宽。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2) 外洞宽敞。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
15、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3) 孔隙狭小。读一读第 5 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
16、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读句子,想象画面。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3. 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4. 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
17、结合第 5 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三、拓展延伸。1. 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2. 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四、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请参考第 3 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 仿写一段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狭小内洞黑、奇、大1. 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是学习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 然后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概括出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2. 在了解孔隙的特点时,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和
18、乘船时的感受等角度体会孔隙的狭小,与作者感受相结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2. 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教学难点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2. 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3. 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
19、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二、明确习作要求。1. 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2. 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3. 习作标题:游三、启发思路。1.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2. 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3. 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 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
20、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1) 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2) 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3) 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4) 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5)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四、习作指导。1. 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2. 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3.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4.
21、 习作思路示例: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5. 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五、评中促改。1. 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2. 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3. 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
22、来修改自己的习作。(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5)感受是否真实。4. 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六、拓展延伸。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板书设计游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教学反思1. 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2. 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 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部编
23、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2. 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二、学习颐和园。1. 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2. 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
24、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4. 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5.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6. 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5、。(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7. 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8. 品味句子。(1)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 视角也有变化。)(2)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26、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9. 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三、学习七月的天山。1. 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2.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3. 品味文章特点。(1) 第 2 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
27、、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2) 第 3 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3) 第 4 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4. 小结。(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四、归纳写作方法。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1)写什么?(审题)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3)怎么写?(组材)按游览顺序写;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五、布置作业。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习作例文游览顺序景物特点“总分总”结构1. 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2. 学习七月的天山,与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