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ppt
《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ppt(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5.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5.1.1 瓦尔拉斯模型v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就是研究假定没有货币的交换经济的一些特点。v在瓦尔拉斯的模型中,他将时间分成不同的集市日,并仅考察这样一个集市日。开始时,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的物品和资源,并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与他人进行交易。在整个集市日中,他们都按固定价格进行买卖,但在集市日结束前,他们并未交出所卖的的东西或得到物品的契约。只有在这样的价格下,即所有人想要出售的物品数量等于他们想要购买的物品的数量时,这些契约才能在集市日结束时兑现。即,这些契约只有在均衡价格条件下才能兑现。v瓦尔拉斯模型的市场供求平衡是通过不断的
2、“摸索”和“试错”实现的,其方式相当于由拍卖人进行市场监督,并叫出n种物品的一组相对价格。然后让市场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这些相对价格上,希望出售和购买的每种物品的数量。如果拍卖人发现,他所叫出的这组价格可能会造成某些物品的供给过剩,以及另一些物品的需求过度,这个交易契约就不会履行。v假定拍卖人看到这种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存在,就叫出一组新的相对价格。这种调整实际上是别的物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造成别的物品的需求过度与供给过剩,人们不得不取消他们原来的契约,而按照新的价格确定新的契约。v这个过程将不断持续进行,直至最终形成一组新的相对价格,在这组相对价格上,每种物品的过度需求和过剩供给都等于零,
3、这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以这种均衡价格为基础而达成的契约就会被兑现,交易也就随之完成。5.1.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v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相等。如果在一组特定的相对价格中,某些产品市场存在着过度需求,那么至少在另一个市场上存在着相应的过剩供给,而且过剩供给的总和等于过度需求的总和。v用货币价格表示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价值,并且假设存在着(n+1)个市场,就可以把瓦尔拉斯定理表达为这样一个恒等式:v其中 表示第i种商品的过度需求,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如果在n个市场上过度需求的总和是正数,那么,在第n+1个市场上的过剩供给的价值就等于前n个市
4、场上过度需求的价值总和:v或者,由于货币的价格为1,所以上式变成为:v假定第n+1个市场是货币市场,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对货币的过度需求等于所有其他市场上名义过剩供给的总和。5.1.3 几个基本假设v瓦尔拉斯均衡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假设市场的参与者对市场有完全的信息,每个人完全了解市场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即现在价格和未来价格;2.假设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每个市场的参与者不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如手头保留较多的现金或存货等。3.假设经济中存在类似拍卖商这样的中介人,为供求双方不断喊价,最后达到双方都接受的均衡价格,这时的交易量就是均衡交易量。v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斯均衡而言的,即,非均
5、衡就是非瓦尔拉斯均衡。v非均衡的含义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所需的几个基本假设,价格起不到实现供求相等的作用,因此,经济中的供求力量不能使市场实现瓦尔拉斯均衡,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将其调整到彼此适当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实现均衡。v把均衡和非均衡概念运用于宏观经济学领域,就能得出这样的判断:在瓦尔拉斯理论中,均衡是指零失业率和零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供求相等;而在非瓦尔拉斯均衡中,非均衡则是指存在一定的失业率或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供求相等,也就是存在着短缺的均衡。这种短缺既是指工作岗位的短缺(失业),也是指商品的短缺(通货膨胀)。v帕廷金在瓦尔拉斯模型基础上,引进了时间因素和交换的非同步性
6、。v他认为虽然交易的契约是在集市日结束前做出,并在集市日结束时按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确定下来,但是,买卖的物品并不立即进行交换,而是在下一次集市日之前,一周中的某个时间交付换位。因此,尽管人们都知道,他们所买入的物品与他们所卖出的物品的价值相等,但是并不能确定,实际交付卖出的物品与得到买入物品的时间是否一致。v这种交换非同步性的假设,使帕廷金可以在瓦尔拉斯模型基础上分析货币问题。5.2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5.2.1 实际余额效应v实际余额,是就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而言的。一个人由于支出的需要,将财富或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保存在手中,这就是货币余额。v由于物价变动,一个人手头保存货币余
7、额的多少需要通过物价水平的折实,而折实后的货币余额就是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即帕廷金所说的“实际余额”。v“实际余额效应”是指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货币余额真实价值的变动,从而影响人们消费、储蓄、投资等的意向。v帕廷金的话:“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余额效应本身,就是一种分配效应”。这是因为,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的变动将引起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变动,人们收入随之发生变动,进而带动收入分配比例的变化。v帕廷金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展开论述。从消费者实际拥有的消费品数量和手持货币余额看,可能出现现有货币余额和期望货币余额的不同,。v假定个人的现有货币余额多于期望的货币余额,他会增加消费和支出,反之亦然。而物价水
8、平影响期初和期末货币的真实价值。v在帕廷金看来,重要的不是名义的货币余额,而是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即“实际余额”。这一论述实际上假定公众不存在货币幻觉。v帕廷金认为,每个人对一般消费品、投资品、实值的债券以及“实际余额”的需求,与个人实际收入、利息率水平和现有“实际余额”有关。如果利率不变,个人实际收入不变,但现有“实际余额”发生变动,就会引起个人需求的变动。v作为个人的集合体,社会需求的变动也受到同样因素的影响。即,在利率水平和人们的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社会的需求取决于现有“实际余额”总量的变动。v帕廷金运用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古典数量论的基本结论,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分析
9、,将二者融为一体。v他提出一个包括劳动市场、实物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内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然后把“实际余额”引入各市场,分析货币供求变动引起财富存量变动对各市场供求函数的影响。v帕廷金认为,由于存在着所谓“实际余额效应”,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才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而不对消费、投资、利率、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实质性影响。v因此,在帕廷金的理论模型中,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中性的根源在于“实际余额效应”作用。v帕廷金运用与古典学派截然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和古典数量论相似的结论,“实际余额效应”也因此成为帕廷金理论体系的核心。5.2.2 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v根据帕廷金的分类,整个经济包括家
10、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劳动、商品、债券、货币四类物品。在此基础上,帕廷金构造了一个由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并指出,各市场的均衡及其相互关系决定整个经济的总均衡。v他用四个方程式分别表示四个市场各自的均衡条件。上式表明,劳动需求Q为实际工资率W/P与一定的资本设备存量K0的函数,劳动供给R随实际工资率W/P的变化而变化。帕廷金认为,在充分就业状况下,资本设备存量可以看作是常数。假定工资与物价可自由变动,这就可以自发地调节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即,劳动市场的失衡可以通过工资、物价的变动得以恢复。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2.商品市场
11、的均衡条件总需求F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实际国民收入y0,实际利率i以及整个经济总体的实际货币余额M0/P的函数。实际国民收入指凯恩斯消费函数中当期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利率指古典学派资本边际生产力理论或凯恩斯资本边际效率理论中的利率,即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实际货币余额存量即帕廷金“实际余额效应”理论中的实际余额存量,它通过物价平减指数计算,代表各经济主体的财富存量,由各经济主体受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等效应影响而持有的货币余额。帕廷金强调经济的实际变量,而不是名义变量影响社会的总需求。y0表示整个经济在充分就业下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3.债券市场的均衡条件Bd、Bs为债券的需求与供给。由于债券价格
12、为其收益率的倒数,因而Bd/i、Bs/i为债券需求与供给的名义价值。通过物价平减指数的作用,Bd/(iP)、Bs/(iP)为债券需求与供给的实际价值。债券的实际需求为实际收入y0、债券市场价格1/i以及家庭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H/P的函数,H表示家庭的需求。债券的实际需求与实际收入水平y0及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H/P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债券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债券的实际供给函数J,表示流通中债券数量与实际收入水平及债券价格水平有正相关关系,而与企业部门所拥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F/P负相关,F表示企业的需求。4.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实际货币需求L为实际收入y0、实际利率i与实际货币余额M0/P的函数
13、。其中,与实际收入水平及货币余额存量正相关,与实际利率负相关。M0/P表示实际货币供给。上式两边都乘以P,得到货币市场均衡因此还可表述为,名义货币供给等于物价水平与实际货币需求的乘积。v按照帕廷金的分析,除劳动市场在充分就业前提下能够自动地趋于均衡外,商品市场、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都要受实际收入y0、实际利率i以及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P的影响。在此意义上,充分就业的假定决定了实际国民收入可视同常数,因而对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起决定作用的是实际利率与实际货币余额存量。正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对消费函数、债券需求函数、灵活偏好函数影响的分析,帕廷金建立了“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强调了财富存量变动对
14、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影响。v帕廷金指出,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有其各自的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与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工资、价格、利率都处于均衡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原理,如果三个市场实现了均衡,则第四个市场也一定实现均衡,据此,可以把债券市场略去,只考察劳动、商品和货币市场。v在劳动市场上,当劳工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率。v在商品市场上,当商品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商品的总需求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利率以及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商品的总供给则取决于实际工资率和资本存量。v在货币市场上,当实际
15、的货币需求等于实际的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而实际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预防和投机性需求,前两者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后者取决于利率水平。实际货币供给可假定为常数。v帕廷金从劳动、商品和货币这三个市场的均衡条件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在资本存量和货币供给既定条件下,实际工资率、实际利率、实际国民收入、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分别影响这些市场的均衡。其中,实际工资率、实际国民收入、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都与价格水平有关。v所以,归根结底,影响这些市场均衡的是价格、工资率、利率这三个主要因素。v假定一个经济体系中同时存在着均衡价格、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利率,那就可以同时满足劳动市场、商品
16、市场、货币市场三者的均衡要求,即同时满足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要求。v经济体系旧均衡的打破和新均衡的建立与“实际余额”的变动相关。如果价格下降,个人手中“实际余额”上升,个人将利用增加了的“实际余额”进行消费或储蓄;v对全社会而言,价格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从而使价格回升,经济体系恢复均衡。v反之,如果价格上升,个人手头的“实际余额”减少,为保持期望的“实际余额”,个人将减少消费或储蓄;对全社会而言,价格上升的结果,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的减少,从而使价格下降,经济体系恢复均衡。v显然,帕廷金在结合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方面,仍然遵循传统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学说,但
17、是加入了“实际余额”概念展开分析。5.2.3 实际余额的动态均衡分析v帕廷金采纳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公式,探讨政府财政支出的作用。仍然假定经济中存在三个部门,即企业、居民户和政府,进行经济体系的动态均衡分析。v帕廷金在进行实际余额的动态分析中,将经济运行分成四个阶段。v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此时流通中的货币量是M0。在第二个阶段,政府以增发货币的形式,增加公共支出,此货币增量为tM0。在第三个阶段以及以后的各时期中,政府支出恢复原状,不再增发货币,但货币流通量已经从原来的M0增加到(1+t)M0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随之发生变化。v在第二阶段的商品市场上,因为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已经增
18、加,而价格、工资和利率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公众手中增加的“实际余额”也没有来得及对商品市场发生影响。v假定此时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商品供给量无法增加,总需求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与总供给相等,而是大于总供给,总支出还没有明显增加,通货膨胀缺口开始形成,这个通货膨胀缺口对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在以后的阶段中释放出来。v在第三阶段中,公众增加的“实际余额”开始对商品市场发生作用,所以社会支出增大,价格上升,但是,政府支出却已经回到第一阶段的水平。v到了第四阶段,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减少,社会支出下降。v帕廷金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利率仍然保持在均衡水平上,那么只要价格水平没有与货币
19、流通量一样等比率提高,即货币流通量已由M0增加到(1+t)M0,而价格还没有从P0增加到(1+t)P0,那么“实际余额”仍然大于第一阶段的“实际余额”,通货膨胀缺口的压力还没有消失,价格仍将继续上升。v一旦价格水平上涨的比例达到与货币流通量增加比率相同的水平,即价格由P0提高到(1+t)P0,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就与第一阶段一样,通货膨胀压力才会消失。v帕廷金指出,“由此可见,假定没有发生经济走势不稳定的预期,政府也没有再进一步增发货币,那么通货膨胀对实际余额的作用,将使通货膨胀自行趋于消失。”v在债券市场的第二阶段,尽管利率和价格仍处于均衡水平,但由于货币供给已经由原来的M0上升到(1+t
20、)M0水平,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也就大于他们原来希望持有的“实际余额”,他们会把“实际余额”中多出的部分购买商品或债券。v同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也将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又会推动投资支出的增加和总需求的扩大,从而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将增加货币需求,使增加的货币供给与增加的货币需求在新水平上达到均衡,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与公众期望的“实际余额”一致,利率将回升到原来的均衡水平。v利率的变动还要受到债券价格涨跌的影响。v在公众手中的“实际余额”超过期望的“实际余额”时,公众将增加债券的购买,于是债券价格上涨。v由于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在债券收益既定时,债券价格与利率负相关,所以债券
21、价格的上涨与利率下降相适应。v但“实际余额”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到债券市场。一旦价格上涨,公众手中的“实际余额”减少,公众就会出售债券,以保持期望的“实际余额”。v债券的出售将引起债券价格下跌,这样,利率也会随债券价格下跌而回升,一直回升到原来的均衡水平。v帕廷金认为:“这里的分析以现代收入与支出理论为基础,但其实质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数量论”。v这就是说,帕廷金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经济理论,除了将“实际余额”概念引入经济理论中,还从微观消费者行为分析出发,进而分析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以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条件。通过“实际余额效应”分析,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22、同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论结合在一起。v帕廷金指出,货币数量论者一贯认为,货币流通量增加后的初始阶段,利率将会下降,但是当价格开始上涨后,利率将重新提高到原来的水平。v帕廷金认为货币数量论的这一观点与凯恩斯学说一致,因为在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公式中,政府支出扩大的初始阶段,也会使“实际余额”增加,随着商品和债券需求的扩大,利率下降;而后则随价格上涨,“实际余额”减少,利率再返回原来的均衡水平。v帕廷金:“传统理论所发现的关于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所依据的并不是什么货币所独有的任何神秘的特性。而只是这样一个实际假设,即个人的消费行为要受到他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因此以凯恩斯的收入支出观为依据
23、得出的结论,与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观为依据的结论,两者没有任何合乎逻辑的必然不同。”v所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帕廷金在现代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说史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既用“实际余额”概念“链接”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宏观经济学,又用它“链接”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5.3 帕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v尽管帕廷金的分析方法与传统的货币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分析中,仍隐含着与传统货币理论相同的货币中性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帕廷金的“实际余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3.1 货币中性的基本概念v所谓货币中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货币是否对实际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货币是否仅仅是罩
24、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而并不使消费、投资、产量、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实质性变化。v关于货币中性的争论只能放到货币经济模型框架中进行。v按照货币理论界对货币中性的一般解释,“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坏,新的均衡与所有实际变量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同时变化,货币就是中性的。否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v判断一个模型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标准是,确定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均衡的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化,或,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率变化。因为相对价格或利率的变动包括了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动,货币就不是中性的。v如果名义货币余额变化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那么,所有的实际变量,包括货
25、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在内,都不会改变。如果名义货币供给的倍增只引起了绝对价格水平的相应提高,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v货币中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v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持名目主义货币本质观,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v威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在此二者不等时,经济则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累积性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v哈耶克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按此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一般 均衡 分析 实际 余额 效应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