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窒息性气体.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窒息性气体.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窒息性气体.ppt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概 述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第1页/共61页氧的供给、运输和利用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CO2+H2O 空气O2肺 O2 血液 O2组织细胞O2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N2、CH4、CO2)(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氰化物、H2S、作用于呼吸酶使之失活)化学窒息性气体第2页/共61页一、概念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
2、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甲烷。第3页/共61页二、分类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大类:1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泡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所致危害与氧分压降低程度成正比。空气氧含量低于16%缺氧、呼吸困难;低于6%致惊厥、昏迷、死亡。第4页/共61页2化学窒息性气体。指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但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
3、气体。按中毒机制不同分为类:血液窒息性气体:阻止Hb与氧结合,或妨碍Hb 向组织释放氧,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功能,造成组织供氧障碍而窒息。如CO、NO、苯胺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蒸汽等。细胞窒息性气体:抑制细胞内呼吸酶,使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障碍,发生所谓的细胞“内窒息”。如硫化氢、氰化氢。第5页/共61页三、作用机制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CO2+H2O 空气O2肺 O2 血液 O2组织细胞O2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N2、CH4、CO2)(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氰化物、H2S、作用于呼吸酶使之失活)化学窒息性气体第6页/共61页窒息性气体进入
4、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各不相同:一氧化碳主要与红细胞的Hb,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第7页/共61页 氰化氢,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甲烷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
5、人气中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第8页/共61页毒作用特点:1.脑对缺氧极为敏感。2.不同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机制不同,治疗须按中毒机制和条件选用特效解毒剂。3.慢性中毒尚无定论。有认为所谓慢性中毒只是反复急性轻度中毒的结果。四、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脑水肿;心肌损害和肺水肿 实验室检查;第9页/共61页五、治疗1.治疗原则 病情危急,争分夺秒。有效的解毒剂,及时纠正脑缺氧、防治脑水肿,是关键。.现场急救:关键在及时,重在现场。.氧疗法:.尽快给予解毒剂:急性氰化物中毒: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联合解毒疗法、美蓝-硫代硫酸钠疗法、-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对氨基苯丙酮。硫化氢中毒:小剂量美蓝第
6、10页/共61页 CO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但高浓度氧吸入,加速HbCO解离。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小剂量美蓝单纯窒息性气体:无特殊解毒剂,但二氧化碳中毒给予呼吸兴奋剂,严重者给予机械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防治脑水肿:脑水肿是缺氧的最严重后果,死亡原因。抢救成败的关键。早期防治,力求不发生或程度较轻。还应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六、预防原则重点在于:第11页/共61页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1理化特性一氧化碳 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俗称“煤气”。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12.5%74%。不易为活性炭吸附。第12
7、页/共61页2接触机会因无警示作用,易于中毒。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主要有: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钢、炼铁。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车间。化学工业中用一氧化碳作原料制造光气、甲醇、甲醛、甲酸、丙酮、合成氨;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使用的窑炉、煤气发生炉等。燃气制取 采矿爆破作业;内燃机尾气;火灾现场;家禽孵育;家庭煤炉燃烧不完全,煤气灶、燃气热水器泄漏。第13页/共61页3毒理吸收迅速与排泄毒性毒作用机制:入血后80-90%与Hb结合a.一氧化碳(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之失去携氧功能。b.CO与血
8、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而HbCO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故Hb不仅本身无携带氧的功能,而且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由于组织受到双重缺氧作用,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第14页/共61页1015%与血管外Hb结合。与肌红蛋白结合,影响毛细血管向细胞线粒体弥散,损害线粒体;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a3等结合,抑制组织呼吸,导致细胞内窒息。CO与Hb结合具有可逆性,高压氧疗加速HbCO解离和CO排出。.毒作用影响因素CO所致组织缺氧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空气CO浓度与接触时间;空气中CO 和氧分压;肺泡膜内外CO分压差越大,
9、达到平衡和饱和的时间越短,则HbCO形成的越多。第15页/共61页肺分钟通气量;血液中HbCO含量与空气CO浓度、接触时间和人体活动状态有关,CO的分压越高,血液HbCO饱和度越大,达到饱和的时间也越短。第16页/共61页.病理改变: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不同并发症;心肌损害。因HbCO为鲜红色,患者皮肤黏膜呈樱红色第17页/共61页.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首先受累。吸入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慢性损害。急性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脑缺氧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表现。中毒程度与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轻度:HbCO含量1030
10、%。a)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b)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意识模糊、嗜睡、朦胧,甚至谵妄状态。但无昏迷。第18页/共61页中度中毒:HbCO含量3050%。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出现意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腱反射存在或迟钝。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CO中毒特点:a.因HbCO为鲜红色,患者皮肤黏膜之初呈樱红色,与其他缺氧不同,b.全身乏力显著,即使清醒,却难以行动,不能自救。第19页/共61页重度中毒:HbCO含量高于50%。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患者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表现:a)脑水肿;b)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c)肺水
11、肿;d)呼吸衰竭;e)上消化道出血;f)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其他系统损害:脑外其他器官异常,较中枢症状出现晚。第20页/共61页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指少数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a)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b)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c)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约10%患者发生此病,部
12、分经治疗后恢复,有些留下严重后遗症。危险因素:第21页/共61页后遗症:精神异常症状、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颅神经和脊神经损害。慢性影响:是否可引起慢性中毒尚有争论。神经衰弱症候群、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第22页/共61页.实验室检查:血中HbCO测定,是重要依据和特异性指标。HbCO如果高于10,可提示有较高浓度一氧化碳接触史,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参考意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于脱离接触环境后可较快地降低,并与临床表现程度有时可不平行,8小时以上测定的结果无临床意义。脑电图和诱发电位:脑CT和MRI: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第23页/共61页8.诊断 诊断依据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
13、2302002 诊断原则 根据吸人较高浓度一氧化碳的接触史和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中HbCO及时测定的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测定,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接触反应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人新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诊断及分级标准.1 轻度中毒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a)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b)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第24页/共61页4.2 中度中毒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者。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4.3 重度中
14、毒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4.3.1 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4.3.2 患者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a)脑水肿;b)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c)肺水肿;d)呼吸衰竭;e)上消化道出血;f)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第25页/共61页4.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约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a)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b)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c)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d)大脑皮层
15、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第26页/共61页.鉴别诊断:与脑出血、安眠药中毒、糖尿病昏迷鉴别。1接触窒息性气体的判断2发病过程与临床表现3.实验室HbCO的检查4.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CO浓度测定资料第27页/共61页9.处理原则1 治疗原则1.1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1.2 及时进行急救与治疗a)轻度中毒者,可给予氧气吸人及对症治疗;b)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应积极给予常压口罩吸氧治疗,有条件时应给予高压氧治疗。重度中毒者视病情应给予消除脑水肿、促
16、进脑血液循环,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及镇痉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加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及预防迟发脑病。1.3 对迟发脑病者,可给予高压氧、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或抗帕金森氏病药物与其他对症与支持治疗。第28页/共61页2.治疗措施急性CO中毒的治疗:迅速脱离中毒现场积极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对症支持治疗苏醒后处理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无特效药。高压氧、激素、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营养和代谢等。第29页/共61页9.2 其他处理9.2.1 轻度中毒经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9.2.2 中度中毒者经治疗恢复后,应暂时脱离一氧化碳作业并定期复查,观察2个月如无迟发脑病出现,仍可从事原工作。9.
17、2.3 重度中毒及出现迟发脑病者,虽经治疗恢复,皆应调离一氧化碳作业。9.2.4 因重度中毒或迟发脑病治疗半年仍遗留恢复不全的器质性神经损害时,应永远调离接触一氧化碳及其他神经毒物的作业。视病情安排治疗和休息。第30页/共61页10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普及自救、互救知识;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生产设备、管道和阀门要经常检修,防止漏气;加强监测,产生CO的场所应安装自动报警器;生产场所加强通风;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标准规定,PC-TWA 加强个体防护,进入危险区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两人同时工作。第31页/共61页硫化氢(H2S)一理化特性硫化氢(H2S)为无色气体,具有腐败臭蛋味,蒸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卫生 职业病 窒息 性气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