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irod.pptx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irod.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irod.ppt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海南大学2008对外汉语语言专业中国古代史2011-4-21一、土地制度沿革|(一)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形式,也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源自于原始社会后期土地分配制度,经历商朝,到西周强盛,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西周宗法分封制规定:周王为天下宗主,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进行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如此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共同成为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役使奴隶劳动,从而形成稳定的奴隶制单位。这种来自分封、经过疆理规划的耕地曰:井田或公田。|有二方面含义:是受封者分田制禄的单位;是课验奴隶勤惰的单位。|运行方式:层层纳贡;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职责。|
2、衰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外私田的开辟,不同形式的税收制度、方式的改革,至战国时期该制度走到历史的尽头。|(二)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1、相地而衰征|685BC,齐恒公时管仲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以外的“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等级而税。|2、初税亩|594BC,鲁季孙氏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即“初税亩”;|590BC,鲁国宣布“作丘甲”,提高“野人”的地位。|3、郑“作丘赋”、秦“初租禾”等|对私田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旨在围绕着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争霸过程中对外战争中的兵员、军赋问题。肯定和适应了春秋以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一些赋
3、税制度的变更,事实上是肯定了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变。|(三)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变动|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改革,加速了春秋时期业已出现的土地私有化倾向,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并从制度层面加以巩固。如秦国商鞅变法,所推行的“辕(爰,易)田制”,即按人授田。农民对所授之田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土地国有,私人经营),国家从法律上予以保护。这一措施,逐步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四)土地私有制|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这制度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1、至安史之乱时,官民田长期并存,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民田主要是指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自耕农为主。唐
4、代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深化,均田制崩溃,封建契约租佃制日益发展,自耕农转变为契约租佃农民。|2、私有制确立之后,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成为有规律的历史现象。这与相应的农民起义的周期爆发是一致的。如果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反对暴政的话,那么北宋钟相杨幺、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则是因为土地问题。|3、对土地私有制的若干干预政策。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的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试图从宏观上对现行的土地所有制进行调控。如: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这些措施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4、随着生产力的
5、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租佃制全面推行,反映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则由国家干预到宋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之上。土地买卖,大土地占有制的合法性,地主被称为田主,而佃农则正式列入国家户籍,摆脱了依附于地主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为经济契约关系,这是一个历史进步。|5、这种制度体现在地租上,则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进行剥削。租税一般是农产品的一半或者更多。南北朝时期还出现过劳役地租。正赋之外,名目繁多:支移折变、经总制钱、折色等。农民是在地主和政府的双重剥削下生活。二、赋税制度沿革|井田制的赋税方式是“兼用民力”,直接占有劳动产品。随着该制度的瓦解,私有制的出现,为了增加政
6、府财政,统治者相继采用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初租禾”等方式。其特点即是:皆从土地征税。|这种封建赋税制度可分成:按土地、人口两类征收,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加以考察:|(一)土地、人口两税并征,是秦汉至唐初的主要特点。|1、两汉赋税以人头税(算赋15-56、口赋7-14)所占比重较大,而田赋则较轻。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北魏、隋、唐初实行租(庸)调制,按床、丁征收占主要成分,而按财产、土地征收比重很小。|(二)人口税向土地税的转变。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加深,唐朝后期地主田庄兴起。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被破坏,农民逃亡,沦为地主的佃户,系之以丁身的租庸调向
7、两税法过渡。两税法则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按以土地为资产重要内容的户税、以“履亩征收”地税作为征收内容。|明代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分摊在田亩之中。它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役平行征收,统一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三)单一土地税的形成。清康熙时期,赋税制度仍在探索阶段。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下诏,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田赋之中一并起税。|至此,封建国家实行了单一的土地税制。|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被废除。三、历史上的相关变法|(一)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末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irod 中国古代 经济史 演示 文稿 iro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