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程yyd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
《微生物教程yyd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教程yyd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l l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l l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l l第三节 基因重组l l第四节 基因工程l l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三个经典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试验 F FGriffithGriffith(19281928年)年)肺炎双球菌,可使人患肺炎,也可使小肺炎双球菌,可使人患肺炎,也可使小白鼠患败血症而死亡。它有多种菌株,其中白鼠患败血症而死亡。它有多种菌株,其中具有荚膜,且菌落表面光滑(具有荚膜,且菌落表面光滑(smothsmoth)的致)的致病菌株病菌株,称称S S型型;另一种不形成荚膜另一种不形成荚膜,菌落
2、粗糙菌落粗糙(roughrough),无致病性无致病性,称称R R型型。F FGriffithGriffith作了作了3 3组实验如下图组实验如下图 后来,有三位科学家将第三组实验进行如下改进:从高温灭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几种细胞成分(如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分别进行转化实验 AveryAvery实验,如图示:实验,如图示:以上实验说明:高温灭活的以上实验说明:高温灭活的以上实验说明:高温灭活的以上实验说明:高温灭活的S S S S型肺炎球菌的型肺炎球菌的型肺炎球菌的型肺炎球菌的细胞内存在一种物质,能以某种方式进入细胞内存在一种物质,能以某种方式进入细胞内存在一种物质,能以某种方式进入细胞
3、内存在一种物质,能以某种方式进入R R R R型细型细型细型细胞使其表达出荚膜性状。其中胞使其表达出荚膜性状。其中胞使其表达出荚膜性状。其中胞使其表达出荚膜性状。其中AveryAveryAveryAvery实验进一步实验进一步实验进一步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证明转化因子证明转化因子证明转化因子是是DNADNA。(二)噬菌体感染试验 19521952年,和年,和M.ChaseM.Chase将将E.coliE.coli分别培养在以放射性分别培养在以放射性3232POPO4 43-3-或或3535SOSO4 42-2-作为作为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得到两种噬菌体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得到两种
4、噬菌体:一种含一种含3232P-DNAP-DNA为核心的噬菌体,一种含为核心的噬菌体,一种含3535S-S-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实验如下图实验如下图噬菌体感染实验Pr 只含S不含PDNA只含P不含S原理步骤1:用含同位素35,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3:吸附10分钟后搅动离心上清液沉 淀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击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三)植物病毒的重建试验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一种只含RNA的植物病毒,其中94%是蛋白质外壳,6%是RNA。可在烟草上引起病斑。把TMV放在水和苯酚中震荡,可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
5、A分开,分开的蛋白质外壳和RNA分子又能重新组合成具有感染力的完整病毒粒子。另一株与TMV近缘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也可引起病斑。但两种病斑的表征不同。1956年,Fraenkel-conrat利用这两株植物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的拆、合及相互对换进行实验如下图。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TMVHRVHRVTMV原始株原始株 拆开拆开 重建重建 感染感染 分离纯化分离纯化(一)七个水平细胞水平细胞核水平染色体水平核酸水平基因水平密码子水平核苷酸水平二、遗传物质存在的部位和方式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质粒特点质粒特点:a)从结构上看为超
6、螺旋结构b)从大小上看,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8(相当核基因组的1)c)从功能上看,质粒上存在核内没有的基因,赋予了原核生物并非必不可少的特殊功能,如:产毒、接合、抗药、固氮等。d)从存在形式上看,是一种复制子,分为严紧型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与松弛型复制(不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二)原核生物的质粒e)少量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如:Ff)因子或R因子等。有些质粒具有与核染色体g)发生整合或脱离的功能,称附加体附加体.如F因h)子。此外,质粒还有基因重组功能,可在质粒间、质粒与核染色体之间发生基因重组。一些有代表性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质质粒粒:F因子、R因子、Col质粒、Ti质粒、巨大
7、质粒、Ti质粒。F因子:又称性因子,是E.coli等细菌决定性别的质粒,当然除E.coli外,亦发现其他菌也有此质粒。如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有性菌毛的细菌体内均含性质粒,且性菌毛根数与性质粒数目相等(1-4),故属于松弛型。R因子:亦称抗药质粒、R质粒存在于细菌中,使菌体具有抗药性的质粒。最初是在痢疾杆菌中提取出来。Col质粒:又称大肠杆菌素质粒,许多细菌都能产生使其他原核生物抑制或致死的蛋白质类细菌毒素。大肠杆菌素都是由Col质粒编码。Ti质粒:亦称诱癌质粒主要存在于根癌菌株中,由Ti质粒引起植物的根癌。巨大质粒: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倍至几百倍。其他质粒:降解性质粒只存在于假单胞菌属,能够编码
8、可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类。返回目录几个重要概念: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性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简称野生型。突变株:即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基因突变(一)突变类型根据突变的菌株能否在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上加以鉴别,可分为:选择性突变和非选择性突变两大类。前者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通过表型就可以区别开,主要有: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后者在选择培养基上不能用表型区别开,主要有: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选择性突变营养缺陷型:由于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而丧失了合
9、成某一种或某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此类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野生型菌株产生了对某种理化因子抗性的突变类型。如一些抗生素抗药性菌株。条件致死突变型:菌株在基因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这类突变类型称为条件致死突变型。例如:某些T4噬菌体突变株在25 下可感染其宿主E.coli,而至37时却不能感染。非选择性突变形态突变型:指个体形态或群体形态因突变而与野生型不同。例如:S形菌落突变为R形菌落,鞭毛有无或荚膜有无的突变。抗原突变型:由于突变使抗原结构与野生型不同。如:细胞壁缺
10、陷变异(如L型细菌)。产量突变型:通过基因突变而获得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若产量显著高于原始菌株者称正突变,反之则称负突变。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粒子)在某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如突变率为10-8表示细胞在1亿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1次突变。突变是独立发生的,互相不影响,同一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突变的几率极低。双重或多重突变的几率是各个基因突变几率的乘积。(二)突变率自发性:是在没有人为干涉的条件下产生的突。不对应性:指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稀有性:一般突变尤其是自发突变,几率极小(几率为10-6-10-9)。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
11、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可诱变性:使用诱变剂,可显著提高突变几率,在遗传育种上较常用。稳定性:突变后的新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可逆性:由野生型基因变异为突变型基因,称正向变异。由突变型基因返回到原始的野生型基因,称回复突变。(三)突变的特点7个共同点:(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变量实验变量实验 又称彷徨试验或波动实验又称彷徨试验或波动实验材料:噬菌体材料:噬菌体T1T1涂布在平板上作为所抗的环境因素;涂布在平板上作为所抗的环境因素;对噬菌体对噬菌体T1T1敏感的敏感的E.coliE.coli待实验菌株待实验菌株结论:结论:a.a
12、.a.a.抗噬菌体抗噬菌体T1T1突变型是自发产生的,且产生的突变型是自发产生的,且产生的越早,抗性菌落出现的就越多。越早,抗性菌落出现的就越多。b.b.b.b.噬菌体噬菌体T1T1仅起到淘汰原始未突变菌株和仅起到淘汰原始未突变菌株和甄别抗噬菌体突变型的作用,并不是诱导因甄别抗噬菌体突变型的作用,并不是诱导因素。素。素。素。变量试验 大肠杆菌稀释培养物10ml10ml(在同一个大管中作整体培养)(培养前先分成50小管)2 3 7 1 4 4 3 5 抗噬菌体菌落数 抗噬菌体菌落数涂布试验 涂布敏感菌5104个共12个平板5104个菌落5000个细菌/菌落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
13、菌落喷入T1保温重新涂布后 喷入T1保温结论:结论:该抗性突变发生在与噬菌体T1接触之前,噬菌体的加入只起到甄别该类自发突变是否发生、存在,决不是诱发该类突变的原因。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感菌种影印培养无药培养基含药培养基结论:结论:对链霉素敏感的E.coli K12细胞在未接触过任何一点链霉素的条件下,由12456891012的移种可筛选出大量抗链霉素的突变株。(五)基因突变的机制五)基因突变的机制 突变机制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具体见下图。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几率的手段。1.1.诱变机制诱变机制诱变剂:能够提高突变几率
14、的任何因素。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1 1)碱基置换碱基置换 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属于典型的点突变。嘌呤置换嘌呤(嘧啶置换嘧啶)嘌呤置换嘌呤(嘧啶置换嘧啶)转换转换嘌呤置换嘧啶或者嘧啶置换嘌呤嘌呤置换嘧啶或者嘧啶置换嘌呤颠换颠换 A.TA.TA.TG.CA.BU酮式G.BU烯醇式置换置换G.CA.BUG.BUA.BUG.CA.T烯醇式酮式(2 2)移码突变)移码突变 指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增加或减少,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改变,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移码突变属于DNA的轻微损伤,也是一种点突变,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
15、为移码突变株。移码突变的几种情况如下图示移码突变的几种情况如下图示 移码突变的结果:正常链上增加或是缺失1、2或4、5个碱基时,均可引起移码突变,而增加或缺失3或6个不影响读码,只引起较短的增加或缺失。(3 3 3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 包括染色体结构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倒位包括染色体结构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倒位几种情况,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几种情况,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 1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上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上述几种均可发生。述几种均可发生。倒位:倒位:倒位:倒位: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逆转,然后
16、,重新插入到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逆转,然后,重新插入到原位置。原位置。易位:易位:易位:易位: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同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同一染色体的其他部位上。一染色体的其他部位上。2 2染色体间畸变: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一小段染色体间畸变: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一小段DNADNA断下后,可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插入;质粒上的断下后,可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插入;质粒上的DNADNA跳到另一个质粒上,此种情况亦属于染色体间畸变。跳到另一个质粒上,此种情况亦属于染色体间畸变。(原核微生物仅一条染色体,不存在(原核微生物仅一条染色体,不存在“另一条另一条”。)严格
17、地说,严格地说,DNADNA从一个细胞跳到另一个细胞的易位,从一个细胞跳到另一个细胞的易位,亦属于染色体间畸变。亦属于染色体间畸变。总之,原核、真核微生物都存在染色体间畸变。总之,原核、真核微生物都存在染色体间畸变。2.2.2.2.自发突变机制自发突变机制自发突变机制自发突变机制自发突变:自发突变:自发突变:自发突变: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突变。的低频突变。自发突变的原因一般有:自发突变的原因一般有: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 例如:宇宙辐射、南北极磁场等。例如:宇宙辐射、南北极磁场等。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微生物自身有害
18、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 例如:过氧化氢、过氧化物等。例如:过氧化氢、过氧化物等。DNA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 据统计,据统计,DNADNA链在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对错配频率是链在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对错配频率是1010-7-7-10-10-11-11,这样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几率约为这样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几率约为1010-6-6。紫外线对紫外线对DNADNA的损伤是引起相邻嘧啶形成嘧啶二聚的损伤是引起相邻嘧啶形成嘧啶二聚体(体(TTTT,TCTC,CCCC)。造成局部)。造成局部DNADNA分子无法配对。分子无法配对。微生物有多种修复受损微生物有多种修复受损微生物有多
19、种修复受损微生物有多种修复受损DNADNADNADNA的作用,现举两例:的作用,现举两例:的作用,现举两例:的作用,现举两例: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 经紫外线照射诱变的微生物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经紫外线照射诱变的微生物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则微生物的死亡率和突变率将明显降低的现象,称则微生物的死亡率和突变率将明显降低的现象,称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机理:机理:机理:机理:诱变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暗处结合光激活酶,诱变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暗处结合光激活酶,在有可见光的情况下,此酶吸收光能,解离嘧啶二聚体。在有可见光的情况下,此酶吸收光能,解离嘧啶二聚体。暗修复作用暗修复作用 又称又称
20、切除修复切除修复切除修复切除修复,经紫外线诱变损伤的,经紫外线诱变损伤的DNADNA在不见光的条件下,依靠微在不见光的条件下,依靠微生物体内的四种酶来修复受损的生物体内的四种酶来修复受损的DNADNA。即: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即: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DNADNA聚合酶、连接酶。聚合酶、连接酶。过程过程如下图如下图如下图如下图(六)紫外线对(六)紫外线对DNA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的损伤及其修复 二、突变与育种(一)自发突变与育种1)从生产中育种2)在利用微生物进行大生产的过程中,微3)生物会以10-6左右的突变率自发突变,其中4)可能出现一定几率正突变株。2)定向培育优良菌株。利用自然突
21、变,对微生物群体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选育出优良菌株。但总的来说,方法古老,自发突变的目的性不强,周期长。(二)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无目的的诱变,有目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无目的的诱变,有目的的筛选)的的筛选)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出发菌株计算出诱变大多死亡少
22、数存活存活率多数未变少数突变突变率多数负变少数正变正变率多数幅度小少数幅度大高产率投产率多数不宜投产少数适宜投产2 2、诱变育种应考虑的几个原则:、诱变育种应考虑的几个原则: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如紫外线、激光和离子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如紫外线、激光和离子束,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束,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艾姆斯试验艾姆斯试验(Ames test(Ames test):):是一种利用细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利用微生物营养缺陷型(利用微生物营养缺陷型(hi
23、shis)的回)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化学致癌剂。(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化学致癌剂。(“三三致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致癌,致畸,致突变)艾姆斯试验艾姆斯试验(Ames test(Ames test):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的方法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利用微生物营养缺陷型(利用微生物营养缺陷型(hishis)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化学致癌剂。(环境或食品中化学致癌剂。(“三致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致癌,致畸,致突变)变)保温可疑“三致
24、”试样 鼠肝匀浆(含羟化酶)吸入滤纸片S.t.his阳性阴性S.t.his回变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A.A.选生产中的自发突变菌株选生产中的自发突变菌株;B.B.已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已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C.C.对诱变剂敏感性较高的菌株等。对诱变剂敏感性较高的菌株等。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目的:使每个细胞均匀接触诱变剂并防止长出不纯目的:使每个细胞均匀接触诱变剂并防止长出不纯菌落。菌落。选用最佳诱变剂量。选用最佳诱变剂量。紫外线的剂量指强度与作用时间之乘积紫外线的剂量指强度与作用时间之乘积;化学诱变化学诱变剂的剂量则以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诱变剂浓度与处
25、理时间剂的剂量则以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来表示。来表示。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该法包括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该法包括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或同时使用。剂的先后或同时使用。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之间相关指标。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之间相关指标。如淀粉水解试验,就是利用淀粉酶变色圈(用碘如淀粉水解试验,就是利用淀粉酶变色圈(用碘液显色)的大小来估计突变代谢产物量的多少。液显色)的大小来估计突变代谢产物量的多少。设计或创造高效筛选方案。设计或创造高效筛选方案。如在实际中,筛选工作常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如在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教程 yyd 第八 遗传 变异 育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