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岳麓版必修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岳麓版必修一).ppt(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第第4 4课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概念概念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皇帝个人专制独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集权皇帝皇帝皇帝 要集权有无阻力?阻力又来自于何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措措施施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加强皇权(加强皇权(明明、清)、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
2、争第第4 4课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1,识记汉、宋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识记汉、宋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 2,认识,认识汉、宋加强中央集权汉、宋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所带来的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 BC202BC220BC202BC220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是什么?)是什么?王国问题王国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 BC202BC220BC202BC220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是什么?)是什么?王
3、国问题王国问题(2)为什么?)为什么?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BC256BC195BC256BC195 )课堂设问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大风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周初,周初,“立七十一国,立七十一国,姬姓姬姓独独五十三五十三人人”。荀子荀子儒效篇儒效篇“帝以天下初定,子幼,昆弟少,惩帝以天下初定,子幼,昆弟少,惩秦秦孤立而亡孤立而亡”。资治
4、通鉴卷资治通鉴卷十一十一“汉兴之初,海内处定;惩戒亡汉兴之初,海内处定;惩戒亡秦孤立秦孤立之败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汉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保留郡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保留郡县制的前提下大封同姓王,施行县制的前提下大封同姓王,施行郡郡国并行制(国并行制(“斑马式斑马式”的制度)的制度)。刘。刘邦以为依仗刘氏邦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天下一家”的格局,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了中央直辖的
5、土地面积。西汉前期形势图西汉前期形势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 BC202BC220BC202BC220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是什么?)是什么?(2)为什么?)为什么?A、西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施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B、诸侯诸侯王羽翼日渐丰王羽翼日渐丰满,满,国国势日盛,逐渐尾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大不掉,对中央对中央造成了造成了严重威胁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课堂设问课堂设问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
6、大不掉,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不听天子诏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盾日益激化,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都提出了怎样的之士都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建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 BC202BC220BC202BC220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是什么?)是什么?(2)为什么?)为什么?(3)怎么样?)怎么样?贾谊与晁错贾谊与晁错 “今削之亦反,不削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之亦反。削削之,其反之
7、,其反亟,祸小;不削,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迟,祸大。”晁错:晁错:削藩策削藩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太尉周亚夫太尉周亚夫太尉周亚夫景帝平叛景帝平叛 公元前公元前154年,景帝采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三个月后平定叛乱。叛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 BC202BC220BC202BC2
8、20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是什么?)是什么?(2)为什么?)为什么?(3)怎么样?)怎么样?A、晁错“削藩”,景帝平“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B、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主父偃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主父偃主父偃:“推恩令推恩令”主主父父偃偃汉武帝集权的措施汉武帝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汉
9、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的建议,实行“推恩推恩令令”,规定:诸侯王,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分割王国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削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汉武帝集权的措施汉武帝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酎金夺爵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公元前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
10、足或成色不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其土人,其土地由中央统一管理。地由中央统一管理。置刺史置刺史同时将全国分为十三同时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州,各设,各设刺史刺史一名,一名,巡行郡县巡行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负责,负责监察地监察地方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汉武帝通过施行汉武帝通过施行“推恩令推恩令”、“酎金酎金夺爵夺爵”、设置刺史等一系列措施,彻、设置刺史等一系列措施,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强化了中央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强化
11、了中央集权,但是也给后来(集权,但是也给后来()埋下了隐患。)埋下了隐患。A、豪强地主坐大 B、庄园经济繁荣C、外戚和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集权措施的影响集权措施的影响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昏弱,“代行天威代行天威”的的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互互相倾轧,导致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政局长期动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
12、代汉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二、二、宋代(宋代(9601279)(1)是什么?)是什么?藩镇割据藩镇割据(2)为什么?)为什么?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是指755763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和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各地节度使却因平叛而乘机坐大。各乱,但各地节度使却因平叛而乘机坐大。各藩镇(节度使)由仅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到藩镇(节度使)由仅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到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虽名兼管民
13、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虽名为唐臣,却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职位也由子为唐臣,却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职位也由子弟或部将承袭弟或部将承袭,形成了,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局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唐之后的五代十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延续。课堂设问课堂设问 你知道五代十国是哪些吗?你知道五代十国是哪些吗?五代:梁唐晋汉周,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再加前后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想一想想一想安史之
14、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一、汉代汉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二、二、宋代(宋代(9601279)(1)是什么?)是什么?(2)为什么?)为什么?(3)怎么样?)怎么样?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宋太祖宋太祖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宋宋宋太太太太祖祖祖祖赵赵赵赵匡匡匡匡胤胤胤胤 太祖问:太祖问:“天下自唐来,天下自唐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数十
15、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生民涂炭,其故何也?何也?”赵普回答: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此非他故,方镇太重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君弱臣强而已。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惟稍夺其权夺其权,制其钱谷制其钱谷,收收其精兵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则天下自安矣。”宰宰宰宰相相相相赵赵赵赵普普普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收精兵:收精兵:编练禁军,归编练禁军,归“三衙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使枢密院,使统兵权调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兵权分离。削实权: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文臣州郡直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视任知州、设
16、通判监视制钱谷:制钱谷:在各路(路、州、县)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在各路(路、州、县)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汴梁。赋运往京师汴梁。宋太祖宋太祖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宋宋宋太太太太祖祖祖祖赵赵赵赵匡匡匡匡胤胤胤胤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利: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弊:造成了造成了“冗官冗官”、“冗兵冗兵”、“冗费冗费”的的国家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危机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措
17、施有何异同?相同点相同点目的目的目的目的手段手段手段手段都是为了都是为了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和和和和皇权专制皇权专制皇权专制皇权专制。都是用都是用都是用都是用和平方式和平方式和平方式和平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的解决地方对中央的解决地方对中央的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威胁。威胁。威胁。不同点不同点宋太祖宋太祖汉武帝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负面影响较少负面影响较少。严格控制军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严格控制军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但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但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
18、宋朝官僚机构庞大,造成官僚机构庞大,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冗官、冗费冗费”局面局面。课堂设问课堂设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1 1、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A.A.行政权行政权 B.B.监察权监察权 C.C.军权军权 D.D.财权财权2 2、为加强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为加强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A.A.中央向各州郡派驻刺史中央向各州郡派驻刺史 B.B.实行一省制实行一省制 C.C.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 D.D.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B B D 练一练练一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
19、争3 3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4 4、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官职分别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刺史刺史 知州知州 通判通判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A A、B B、C C、D D、B B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本课复习要点:本课复习要点:1 1,识记识记汉、宋关于加强中央汉、宋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集权的具体措施。2 2,认识认识汉、宋加强中央集权汉、宋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所带来的影响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从汉唐五代宋四个时期中央与地方权从汉唐五代宋四个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斗争的变化来看,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力斗争的变化来看,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中央集权与弱,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以中央集权全面胜出而地方分权之争,以中央集权全面胜出而告终。告终。那么,君权与相权之争结果又如何呢那么,君权与相权之争结果又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探究这一问题?下节课我们将探究这一问题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