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8 马 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 (2)等同,一样 (3)方法(4)怎么2.本文选自_,作者是_朝的_家和_家_(人名),字_。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文学主张上强调_,_,_。提出_、_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苏轼称他_。他和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
2、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 唐 文学 哲学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 以道为主 “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欧阳修 曾巩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也可以_,但都是为了说明_。比如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师说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 医说 崔山君传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指出下列句子
3、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C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
4、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
5、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同步 测控 优化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