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22 生态系统的稳态高考生物高考生物(江苏专用)考点考点1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7江苏单科,26,8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五年高考A A组组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法了解该蛙卵
2、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答案答案(8分)(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
3、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由于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又存在捕食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卵块的密度。(4)水草腐烂后,一些浮游生物会对其进行分解而最先快速增殖。(5)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类和鼠类等生物。易错警示易错警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看出在岸边最好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卵块密度;水草腐烂后,最先快速增殖的生物应是水中属于分解者的一些浮游生物。2.(2014江苏单科,26,7分)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
4、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个
5、。答案答案(7分)(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6或7解析解析(1)以草为起点,小型猛禽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10条,小型猛禽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2)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是对具体刺激所发生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3)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是通过向小鸟传递的行为信息来驱赶小鸟的。(4)机场草地存在土壤条件和杂草种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5)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本题中水泥小路两侧可能密度相差很大,为了更准确,应在小路两侧都有样方;计数的方法是样方内加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个体数。错答分析错答分析(1)在分析一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时,不能仔细地对
6、有关食物链进行逐条分析,所以导致答案写不完整。(2)不能正确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或者不能使用相关规范术语回答问题。(3)学生不能正确判断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或者不能使用相关规范术语回答问题。(4)审题不清,不能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不能正确使用规范术语回答问题。(5)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具体的计数方法,只是考虑和使用自己习惯的计数法,因此导致答案写不全。考点考点2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1.(2015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
7、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答案B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为了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错因分析错因分析错选C的考生,对于生态瓶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没有理解透彻,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物种数,更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
8、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2.(2014江苏单科,10,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答案D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无机环
9、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正确。3.(2018江苏单科,28,8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
10、率(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答案答案(8分)(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的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图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丙、丁。(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初级消费者(乙)的能量
11、有三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丙和丁),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4)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甲+乙)/25000,甲同化的能量未知,乙同化的能量为1900kJ,故第一、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于7.6%(1900/25000100%)。(5)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在最高营养级中的含量最高,即丁中农药含量最高。(6)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河流的污染物超过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的范围时,就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生物富集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如果难以排出或分解,就会使
12、生物有机体中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当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捕食该生物后,难以排出或分解的物质继续在体内累积。考点考点3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6江苏单科,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法,分别统计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
13、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答案答案(7分)(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解析(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N、P等矿质元素。(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
14、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用样方法调查害虫种群密度时可依据地形选择取样方法;方形地块宜采用五点取样法;条形地块宜采用等距取样法。考点考点4 4人与环境人与环境1.(2017江苏单科,9,2分)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
15、 理 的 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答案D生态工程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化。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符合题意。2.(2016江苏单科,20,2分)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 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
16、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答案B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3.(2015江苏单科,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
17、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答案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易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与直接价值混淆,导致错选B;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认识不足,导致错选C。4.(2015江苏单科,22,3分
18、)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 和 种 类,结 果 如 下 图 所 示。下 列 叙 述 符 合 生 态 学 原 理 的 是(多 选)()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答案AC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水体富营养化、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由图中信息可知,影响该水体中藻种类数和藻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A正确;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优势藻类蓝藻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其他藻类相对处于
19、竞争劣势,可能导致某些藻类死亡,从而导致藻的种类减少,B错误;在藻类数量相对较多情况下,浮游动物种类数主要和藻的种类数有关,夏季藻种类数最多,因此浮游动物种类也可能最多,C正确;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易错分析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C。错选B的原因是把“生物量”与“生物种类数量”的概念混淆了;未选C的原因是未能把藻类的种类数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正确地联系起来。5.(2014江苏单科,17,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
20、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答案答案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
21、)卷题组考点考点1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5天津理综,1,6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 正 确 的 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答案D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2.(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
22、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 一 个 水 池 生 态 系 统。下 列 属 于 该 生 态 系 统 第 一 营 养 级 的 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营养级判断等知识。属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生产者,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C正确;小虾和大鱼都属于消费者,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A、B、D错误。解题关键解题关键本题需要明确两个内容,一是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二是对“俗话”内容的理解,明确其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考点考点2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1.(2016课标全国,5,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23、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答案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B错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解题时要注意找到“题眼”,如根据本题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24、”即可采用直选法解题。2.(2016课标全国,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 入 了 蝉、螳 螂 和 黄 雀 所 在 的 树 林 中,捕 食 黄 雀 并 栖 息 于 林 中。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答案C根据题意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消耗的环节(营养级)增加,但没有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D错误;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导致黄雀的食
25、物螳螂的数量增多,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细菌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思路梳理思路梳理题干信息显示鹰捕食黄雀,所以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3.(2018课标全国,31,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江苏 专版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专题 22 生态系统 稳态 课件 人教版高三全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