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2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高考生物考点一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知识清单知识清单 一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1)调查方法(2)实例: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5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50尾,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2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1875尾;若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有个别标记脱落,则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值偏高(多)。3.年龄组成年龄组成(1)甲、乙、丙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其出生率死亡率,所以该种群数量会增加。4.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二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1.曲线曲线A:“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2)数学模型(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曲线曲线B:“S”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3)应用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特征之
3、间的关系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知能拓展知能拓展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3.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的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的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例例1(2017山东济宁上学期期末,2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4、)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解析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决定的,A错误;应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影响雌性个体的繁殖从而降低出生率,故可影响种群的密度,D错误。答案答案C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知能拓展知能拓展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点上的个体。(如图实
5、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例例2(2016课标全国,5,6分)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 的 种 群 密 度,下 列 做 法 中 正 确 的 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解析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
6、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答案答案C三、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三、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在生产中的应用1.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型曲线和“S”型曲线型曲线思维点拨思维点拨“”值典型曲线解读(1)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ab段:尽管值减小,但仍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3)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4)d段:1,种群数量逐年减少;(5)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减少,至f点时种群
7、数量达最少。2.“S”型曲线中型曲线中K/2值与值与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值在实践中的应用K/2值K值原理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即环境容纳量,K值是可变的,与生存环境有关应用举例灭鼠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数量在K/2值左右,若在K/2值左右,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降低K值,改变环境条件,使之不适合鼠生存捕鱼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左右,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知能拓展知能拓展有关K值的2个可变性(1)K值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达到一个新的K值,如图甲所示。(2)
8、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是可变的,会在K值附近波动。(3)图乙模型中: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分别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判断猎物和捕食者的K值分别为N2和P2。例例3(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第一次大联考,1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 个 种 群 的 数 量 进 行 了 多 年 的 跟 踪 调 查,并 研 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 列 分 析 正 确 的 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9、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解析解析Nt+1/Nt=1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种群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2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仍在减少,因此乙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答案答案B四、探究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10、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内,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探究步骤探究步骤(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5)分析数据,画出曲线。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显微计
11、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相邻两个边及其顶点的酵母菌。(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知能拓展知能拓展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在计数时,先统计5个中方格(图B中深色区域所示)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2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新课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专题 22 种群 群落 课件 人教版高三全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