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9 免疫调节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北京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9 免疫调节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9 免疫调节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9免疫调节高考生物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考点考点1 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2018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五年高考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及相关应用的有关知识。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形成效应T细胞,A错误;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初次免疫产生的记
2、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如果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C错误;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骨髓瘤细胞和针对某抗原的相应B细胞,D错误。2.(2017天津理综,2,6分)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不同免疫类型的区别。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
3、参与特异性免疫,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抗体、B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正确。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免疫三道防线的区分免疫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发生免疫的场所为体外。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免疫反应发生在体内,但无淋巴细胞参与,无特异性。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免疫反应发生在体内且有淋巴细胞参与,有B细胞参与的为体液免疫,只有T细胞参与的为细胞免疫。3.(2015北京理综,1,6分)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 生 相 应 抗 体。该 抗 体()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答案答案D抗体
4、由浆细胞产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与特定抗原结合,B错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吞噬,C错误;抗体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知识归纳知识归纳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具有与特定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参与体液免疫反应,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2012北京理综,4,6分)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
5、的作用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答案答案D培养瓶中加入的细胞是从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和被该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的是上清液中51Cr释放量,可判断51Cr是标记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所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可看作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该细胞裂解是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结果,所以该实验说明了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5.(2008北京理综,2,6分)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 苗 在 人 体 内 可 引 起 的 免 疫 反 应 是()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6、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答案答案D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从而把可能侵入人体内的狂犬病毒清除掉,属于体液免疫(如果狂犬病毒侵入细胞内,主要是神经细胞内,就很难预防和治疗了)。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分化而来的。6.(2015天津理综,2,6分)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
7、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答案C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力下降,可作为抗原,A错误;第一次注射鸡霍乱病原菌时,使鸡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记忆细胞,而不是产生抗性变异,B错误;第二次注射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与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C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也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产生的抗体太少,不足以清除体内的霍乱病原菌,D错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
8、是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及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7.(2017北京理综,31,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
9、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加入青蒿素97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答案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2)识别(3)体温调节(4)特异生存与繁衍(5)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人体细胞
10、的线粒体解析解析(1)疟原虫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时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有葡萄糖(能源物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核苷酸(DNA复制及转录的原料)等。(2)疟原虫通过特异性识别并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3)吞噬细胞产生的致热物质及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后,由于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有限,不能将其清除,因此该物种能够生存和繁衍。(5)根据1、2组结果可知,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由3、4组结果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由四组实验可知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要
11、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需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8.(2016北京理综,29,16分)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刺激机体产生性免疫反应。(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图1图2(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
12、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图3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抗体组别未标记抗体荧光标记抗体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同同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提供两种思路:。答案答案(1)抗原特异(2)甲(3)和(4)方案一:B,A,无关抗体,A方案二:A,B,无关抗体,B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
13、照组2(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答出两种思路即可)解析解析本题以全球的热点问题埃博拉病毒为命题背景,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能力。(1)EV表面的糖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对机体而言是异物,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据图1可知,甲血液中抗体相对浓度高,最适合分离出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抗。(3)据图2可知,号和号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较低。(4)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A、B两种单抗与EV-GP的结合位点是否相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2,可确定自变量是未标记抗体的种类
14、,荧光标记抗体是无关变量,因变量是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1中也应同,因为荧光标记抗体在本实验中是无关变量,所以完善实验方案如下:方案一:B,A,无关抗体,A。方案二:A,B,无关抗体,B。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实验组的荧光值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5)既然已证实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那么在治疗EV病时就可以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另外还可以考虑用“生物导弹”,即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也可以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是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标记上荧光素,当与其相对
15、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时,在形成的复合物上就带有一定量的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从而检测出抗原或抗体。9.(2011北京理综,29,18分)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图1实验一流程示意图图2实验一结果图图中箭头表示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2)从图2可知,组与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
16、生活在。(3)实验中,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图3实验二结果图(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f.细菌X(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答案答案(1)对照(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制细胞内(3)细菌X前1(
17、4)活化巨噬(5)a、d、f(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解析解析(1)B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故B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2)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由图2中注射血清的、组小鼠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活细菌数量增加较快)这一信息可推知:相应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中细菌的繁殖。注射A组小鼠T细胞的组小鼠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说明相应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即细菌X为胞内寄生菌。(3)图2显示,在感染一天后注射T细胞或血清,即感染时间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由图3中三条曲线对比可知:活化巨噬细胞可有效杀伤细菌X。(5)要证明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活化巨噬细胞的物质,需以某
18、种物质(存在于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为实验变量,以体内无活化T细胞的B组鼠的巨噬细胞为材料,以对细菌X的杀伤力为观察指标设计对照实验。(6)该系列实验研究的是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10.(2015课标,5,6分,0.832)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癌变等知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因此不能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结核杆菌,A项错误;
19、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菌酶能使细胞破裂、内容物逸出,导致细菌溶解,故溶菌酶杀菌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B项错误;Rous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发生癌变,为病毒致癌因子,C项错误;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D项正确。知识总结知识总结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可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癌变。致癌因子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三类。11.(2015四川理综,5,6分)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 体 复 合 物,并
20、出 现 蛋 白 尿。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答案答案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水浴加热;患者出现蛋白尿时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出现组织水肿;链球菌为原核生物,故细胞中无高尔基体;吞噬细胞可吞噬并消化内环境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故选D。12.(2015重庆理综,7,10分)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
21、疫情。(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答案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T细胞特异性(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及过程,以及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过程等知识。(1)吞噬
22、细胞处理埃博拉病毒,可暴露埃博拉病毒的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而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埃博拉病毒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不能暴露,导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T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对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2)给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体内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同时,接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3)用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技术得到杂
23、交瘤细胞,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13.(2014广东理综,27,16分)(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图中传出神经元是。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中枢以及言语区的参与调节。(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
24、为。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D初次免疫再次免疫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102433.66172.6合计8410084100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答案答案(1)c1和c2(2分)神经递质(2分)感觉(2分)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2分)(2)98.8%(2分)差异:再次免疫阳性率为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3分)。原因: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分)解析解析(1)分析图中神经节和神经元间的连接图示可判断:a为传入神经元,b1和b2为中间神经元,c1和
25、c2为传出神经元。b1和b2兴奋后对c1和c2的作用不同,这说明b1和b2产生的神经递质是不同的。手指被刺产生的痛觉是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人说话是由言语区的S区调节控制的。(2)据表格数据,初次免疫阳性率为1-1.2%=98.8%,但再次免疫时阳性率为100%。再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考点考点2 2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1.(2018课标全国,5,6分)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专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9 免疫调节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北京 专版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专题 19 免疫调节 课件 人教版高三全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