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时空框架:知识梳理:一.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原因: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封臣:领取土地者。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封君封臣制分封制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联系纽带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经济从属)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政治隶属)内部关系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天子是大宗,是分封制下各
2、级小宗的共同大宗;天下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相同点目的:维护统治。内容:都分土地;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 相互交织。表现: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一定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形成国王 封君 封臣 农奴的等级关系。特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理论上说,封臣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且死后须归还封君。但实际上,封君很少能够收回土地,封土变为可继承、转让、买卖的私人财产;封臣还可以将自己的土地继续分封,形成新一层封君封臣关系,由
3、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层层分封,层级间相对独立(依次主从关系不能越级从属;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古西欧谚语); 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严格等级制;王权有限。评价: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实际权力有限;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中古西欧的庄园最初称为“维拉”(villa),来自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制的农庄,后被用来泛指封建主拥有的地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也有草地、森林、池塘等,因此它首先是一个封建主经
4、营的经济实体,封建主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获得收成。庄园里有教堂,由堂区神父主持宗教仪式。庄园内有法庭,负责审判庄园内部的治安案件,主持人经常是领主或其代理人,但农奴也会参会听审,有时也会通过鼓噪施加压力,保存着某些日耳曼人原始民主的特征。14-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奴制瓦解,庄园逐渐走向衰落。庄园具有经济上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等特点。性质:中古西欧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组织,基本社会政治单位。内容: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中古时期: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中世
5、纪”特指欧洲的封建社会,因为这一时期文化凋零、教会专制、科技停滞、战争频繁,所以又称“黑暗的中世纪”。可见它不仅是时间判断,也含有价值判断。中古时期指世界范围内五到十五世纪末的历史,范围不局限在欧洲。)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或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农民份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劳役地租: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庄园法庭:由领主或其管家
6、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庄园法庭在一年中相对固定的日子开庭,开庭的时候全体农民都可以出席,大多数情况法庭被领主和他的代表控制)特点:土地剥削、经济垄断与司法独立。【课堂探究】比较西欧中古时期的庄园与中国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 西欧中古时期的庄园中国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时间起源晚: 9世纪开始形成,约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西汉末年(公元8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公元184年-公元220年)盛行途径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土地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庄园私有权程度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封
7、建土地私有制)地租形态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结果庄园制瓦解后,西欧走上的资本主义道路东汉田庄的消亡并没有为中国带来资本主义相同点都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军事上,都拥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其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都需要无偿的对其领主承担很多责任。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一)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1.背景: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衰弱。作为国家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权力。(封君封
8、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中古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商品经济增长,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2.王权的强化表现: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3.西欧王权强化的影响: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葡、西王权的加强,
9、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说明中世纪时生产关系的变化:奴隶:奴隶社会的生产者,没有独立人格,无任自由和权力,是“会说话的工具”:随意买卖,屠杀。农奴:封建社会农奴制下的生产者,有比奴隶更多的人身自由,占有少量劳动工具;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占有部分劳动产品。农奴相对奴隶地位较高,人身束缚更宽松,生产积极性更高。农奴取代奴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反映了中世纪生产关系的变化进步。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农奴与农民的区别:共同点:都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都对领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剥削。
10、都有自己的财产权。不同点: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农民有人身自由。农权对份地没有所有权;农民有自己的少量上地或没有土地,需要租佃地主土地耕种。1215年大宪章意义: 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确立了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的原则。(英国国教改革)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唯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
11、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二)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1.兴起条件: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剩余产品增加及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基本特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3.自治城市:原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