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_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_,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
2、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过后成一梦;如流水落花_,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_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
3、都恰当的一项是()A忧心忡忡蹉跎岁月飘去每时每刻B多愁善感 蹉跎岁月 逝去 无时无刻C悲痛欲绝 峥嵘岁月 远去 夜以继日D感情脆弱 峥嵘岁月 离去 时时刻刻解析:第一处,此处是形容文人心思的细腻感性,应使用“多愁善感”。第二处,此处是说苏轼感慨自己虚度光阴,应使用“蹉跎岁月”。第三处,此处是形容岁月的流逝,应使用“逝去”。第四处,“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地。结合后面的“不”可知,应使用“无时无刻”。答案:B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
4、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B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C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D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解析:“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句式杂糅,“通过”和“以为”两句杂糅。B“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句式杂糅。C“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语序不当,“抽象”应修饰“时间词”,应放在“时间词”前面。D“用时间词
5、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语序不当,“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句式杂糅。答案:A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B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自己却爱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D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解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
6、,同时表达对诗歌的见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赞李白。答案:B(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2022全国甲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
7、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_解析:补写句子(思维发展与提升)。第处,上文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让人想到槐花美食,然后以“不过”转折,“不过”什么呢?由下文对常见的三种槐花的介绍以及“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槐花都可
8、以吃,故此处应填“并不都是能吃的”之类的内容。第处,分号前后的三层是并列关系,根据前文的“可以入药”和后文的“可食用但不可入药”“既不能食用”可知,三个层次介绍了三种槐花是否可以“食用”和“入药”,后文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由此可知国槐花不能食用,故此处应填“但不可食用”之类的内容。第处,此处应填入与“入药”有关的内容,根据前文的“既不能食用”可知,应填“也不能入药”之类的内容。答案:并不都是能吃的但不可食用也不能入药5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
9、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文中的“槐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高官显贵。A项,“管弦”代指音乐。B项,“桑梓”代指家乡。C项,“娥眉”代指美貌的女子,此处指杨贵妃。A、B、C三项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
10、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