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docx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手法【设题角度】修辞手法【设问示例】11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2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题步骤】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再答出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本诗(或第*句/*联)运用了“某”修辞手法,“某”(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写出了“第*句/*联”(诗句解释),表达了诗人的“某”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专题直击】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2、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解析】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二、描写手法【设题角度】描写手法【设问示例】213、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24、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235、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色?【答题步骤】、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需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
3、等顺序);、然后是相关句子的简要解说;、最后是作用分析。【答题范式】、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某”描写,写出了“某”(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某”情感。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专题直击】 秋 思 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答案解析】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
4、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又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三、抒情方式【设题角度】抒情方式【设问示例】316、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27、这首是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38、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题步骤】、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范式】这首是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
5、这种方式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专题直击】端 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念的情感。四、思想情感【设题角度】思想情感【设问示例】419、本诗表达了诗人
6、怎样的思想感情?4210、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题步骤】、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达: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名词) 【说明】此公式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专题直击】咏怀古迹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一别汉宫便与
7、北方荒漠连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问】这首怀古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答案解析】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五、观点品评【设题角度】观点品评【设问示例】5111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答题步骤】、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读诗和某人的评价;、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
8、依据。【答题范式】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公式】词语在市局中的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词描述的情感或意境。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的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专题直击】 子夜吴歌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
9、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绝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答案解析】* 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六、比较鉴赏【设题角度】比较鉴赏【设问示例】611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