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古学习目标1.掌握和熟记诗歌鉴赏的题型及答题技巧;2.了解诗歌鉴赏题中的失分点及原因;基础夯实3.填补失分处的知识空缺。一、画面描绘题1.常见提问方式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某两句展示的画面,展开合理想象。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解题方法步骤“找”找全意象(景物)“译”翻译含意象的诗句“雅”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长短句结合,调整语序,生动形象【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
2、的语言加以描绘。【答案】一二句描绘了山亭恬静优美的画面,夏日午时,晴空骄阳,绿树浓荫,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2)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三四句描写了微微的山风吹来,水晶帘轻轻飘动;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花香。二、意象(意境)情感题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如下解题方法:第一步,看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看诗词写的是什么。第二步,看注释。注释一般会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等,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第三步,析意象。某些意象表达的情感已趋于稳定,可先把握诗中意象的一般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第四步,找诗眼。【答
3、题规范】通过写(内容)/描写(景色/情景)表达了情感。(一)送别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送别诗主要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基调。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有的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常见意象柳、亭、古道、酒、夕阳2.典型情感依依惜别之情,离愁别恨;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劝勉之情。【失分点】只能答
4、出对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并不能结合文章答出其他情感,比如对友人悲惨遭遇的愤恨与不平,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劝勉。【例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
5、传达得委婉动人。D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E本诗最后一句的“清猿”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猿声”二者表达的情感一样都是不舍与思念之情。【解析】B.有误,“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都是冷色调,而非暖色调。E.有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猿声啼不住”,没有凄凉之感,叫得比较欢闹,体现了人物的喜悦之情。(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的担忧和孤独惆怅之情。【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后两句诗人
6、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二)羁旅行役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行舟、月亮、雁、子规、猿、云、霜、露、高楼2.典型情感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愁苦之情;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失分点】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但不能结合诗歌的意象、题材等答出在外漂泊的孤独愁苦和怀才
7、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愤懑之情。【例题】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 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从首句作者写了菊初黄的秋景,从“信马悠悠野兴长”可看出作者任由马匹在山路上自由地行走的兴致悠长,从中可体会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从“村桥原树似吾乡”这一句,作者
8、看到山路的景色就觉得像自己的家乡,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何事吟馀忽惆怅”可看出作者此时的惆怅之情,这首诗写于贬官商州期间,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由此可知这是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拓展怀人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月、雁、双鲤(指书信)、笛声、杜鹃、鹧鸪、船、桑梓(家乡)、孤灯、天涯2.典型情感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9、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月是故乡明”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弟皆分散”体现出了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无家问死生”体现出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况及未休兵”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戍鼓断人行”体现了民生凋敝,抒发了作者对人
10、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三)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用品类: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斧;地名、民族名:轮台、夜郎、胡、羌、羯、夷;环境: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2.典型情感报国壮志、爱国之情;漂泊之感、思乡之情;对无尽战争的控诉;对戍边战士的赞美之情,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失分点】答不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戍边战士的赞美之情、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务必结合诗歌具体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
11、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释】公元842年,北方回鹘族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特作此诗。金河: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指北虏发动军事骚扰活动。仙掌:长安城建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仙掌”指此。长门:指长门宫,失宠者幽居的地方。水多菰米岸莓苔:“菰米”和“莓苔”都是雁的食物。诗歌中的“早雁”象征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早雁”比喻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四)山水田园诗常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