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1、前言1.1 工程概况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初步供给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拢坊大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 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1.9%, 长度为 392.0m。隧道最大埋深约
2、 78.00m,属长隧道。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 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 570.10m。进、出口洞门均承受削竹式洞门。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大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隧道建筑限界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本次初勘承受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于2023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3 年 10 月 25 日对隧道工程场址进展了初勘。本次初勘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1-1
3、。完成主要工作量表表 1-1项 目单 位数 量附 注测量工程地质调绘勘探点坐标测量比例尺 1:2023 钻次/点km24/20.132钻孔收、放点各 2 次半仪器法,路中线两侧各 250m 范围钻探取 样钻水文试验工程物探孔m/孔61.10/2机械钻探,全孔取芯土岩样件样组/6土的物理试验组/岩石重度试验组/饱和岩石吸水率试验组/饱和试验分析岩石单轴抗压试验组6饱和岩石抗剪强度试验组/饱和直剪岩石弹性模量试验组/饱和岩石泊松比试验组/饱和主洞建筑限界m工程净宽净高车道宽度左侧向宽度右侧向宽度人行道主洞9.05.023.50.250.250.751.2 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要求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
4、依据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 C20-2023)、大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23)、大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JTG F60-2023)等技术标准、规定进展,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惊参数;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构造、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 害的可能性;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掩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初步查明地震状况,明确隧道区的根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5、特 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别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孔地下水位观测次/孔4/2初见水位 2 次、静止水位 2 次简易压水试验段/孔/浅层地震测试m/条624.00/3纵向 264/1;横向 360/2声波测试m/孔/1.4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把握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大路行业相关标准、规程及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 和设计要求为依据,依据相关要求进展质量治理;治理程序上贯彻执行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规定;钻孔质量经监理检查和签署,确认合格,满足设计要求。2、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隧址所在地位
6、于宜昌市秭归县周坪界垭村。隧道进、出口端四周有乡村大路到达,交通较为便利。2.2 气象、水文秭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存潮湿、雨量充分、四季清楚,多年平均气温 17 19,多年平均降雨量 1493.2mm。降雨具连续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 358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 9501590mm,长江河谷地带为1000mm 左右,个别地区如高程 1500m 以上地区降雨量达 1865.21904.3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根本全都,大局部地区为 120159 天,个别高山地区达 200 天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 410 月,月平均降雨量 15
7、0457.6mm,多暴雨,日降雨量达 50 100mm 的暴雨 410 月均有发生,100mm 以上的暴雨主要发生在 6、7 月,年平均频次 34 次,150mm 以上的特大暴雨频次较少,历史上曾发生过 2 次,即 1975 年 8 月 9 日最大日降雨量358.0mm;1996 年 7 月 4 日最大日降雨量 260.0mm。县内河流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长 64km,流域面积 724.4km2,流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 14300m3/S,水位变幅巨大,达 40m。2.3 地形地貌秭归县位于鄂西褶皱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程千米以上,山峰矗立,河
8、谷深 切,相对高差一般在 5001300m 之间。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穿越山体地面标高 550.6574.77m,相对高差不大, 一般为 50.080.0m。地表以碎屑岩(粉砂岩)为主,大局部岩石暴露,山坡局部陡峭,地形较简洁。地表水系不发育,水量贫乏,植被发育。隧道进口坡度较陡,坡度约 3054,坡向约 69,出口侧地形较缓,坡度约 2533, 坡向约 240,进、出口山坡坡面植被较发育,多生长灌木、桔树。隧道进、出口老大路斜坡下局部布有民房。2.4 地层岩性依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 地层和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下段S lr1
9、粉砂岩构成,依据各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地质时代、风1化程度及强度差异可分为二层,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碎石土Q dl+el:揭露层厚 1.202.60m,分布于隧道区表层及进、出口,黄褐色,稍密, 4稍湿,主要粘性土、碎石等组成,碎块石成份主要以粉砂岩为主,碎石含量 50-60%,粒径 2-8cm, 残坡积成因。-1 强风化粉砂岩S lr1:揭露层厚 3.804.30m,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隧道浅表,灰1白色,粉砂质构造,薄层状构造,岩心裂开,呈碎屑碎块状,属软岩,锤击声哑,风化裂隙发育, 裂隙间粘性土充填,岩质不颖,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类。-2 中风化粉砂岩S lr1:揭露层厚 21.527.7
10、m,分布于隧道整体洞身,灰白色,粉砂1质构造,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含少量粘土矿物 岩体较裂开,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类。以上各岩土层在隧址区的分布、埋藏及岩性特征详见隧道工程地质平面、纵断面图和钻孔柱 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详见附后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2.5 不良地质及特别性岩土依据本次勘察结果,在隧址区未见特别性岩土分布,区内未觉察大的不良地质。2.6 地质构造2.6.1 区域地质构造县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造格局较为简洁见图 1-9。区内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
11、,并伴随由岩浆活动;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南部,以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 主要构造形迹为香龙山背斜及其东侧的五龙褶皱带;华夏系为区内重要的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华夏系联合弧形构造和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两种形式,前者在区内的构造形迹有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后者主要为北北东向构造,由北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 构造形迹为黄陵背斜、秭归向斜;近南北向构造主要为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组成,近平行向 展布。区内主要构造形迹及特征见表 2-1。区内断裂主要有三组: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西部香龙山背斜和东部秭归向斜地段,以西部最为发育、集中,且规模较大,最 大可延长 40
12、余公里,一般 1520km,常呈等距线性排列,主要倾向东,倾角陡,均在 70 度以上,其水平错动表现明显,沿断层线存在宽窄不等的裂开带,一般 1020m,局部宽达 50m。近东西向断裂主要集中分布于香龙山背斜核部西段,一般平行或近平行褶皱轴向延长,规模不等,最大延 伸 30km,多为逆断层,倾向北,倾角 45-65 度,沿断层线断续发育数十米的裂开带。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北西向断裂分布于五龙褶皱带的东段,一般规模较小,常沿次级褶皱轴线平行展布,局部形成裂开带, 以逆断层为主,断面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 45-65 度不等。表 2-1构造形迹断裂特征表续表 2-1构 造 形 迹 褶
13、 皱 特 征 表两翼倾角度褶皱名称特征描述轴向核部地层两翼地层备注SE翼NW翼区内为其两盘地层断裂名称性质主断面产状长度km主要特征描述黄陵背斜短轴对称背斜呈穹窿构造北东 10 度东 10-15西 30-35元古界崆岭震旦系至三叠群系中统西翼,长约45km南或东 北或西向斜轴呈 S 型近南北向,侏罗系山统遂呈环形盆侏罗系上统活动性断67断面见多方向擦痕,见角砾岩及秭归向斜的开阔对称向江南近东东 30 以上西 16-30斜西向蓬莱组宁组至三叠系地,轴向长上统九里岗组47km2仙女山断裂N15-200W/SW600T j-SK s少量断层泥、断层泉,方解石脉沿翼部发裂、顺扭(区内 30)1被错开,
14、至今仍在活动以挤压为主, 挤压裂开带宽香龙山背斜育有由三短轴背斜呈穹寒武系中统、 奥陶系中统至叠系中上近东西向南 8-14北 40窿构造奥陶系下统三叠系中统统地层构九畹溪断裂张性N100E/NW40015C1O2+320-50m,具构造透镜体及片状构造五龙褶皱带轴向北西、北东转近东西 向,呈鼻状, 由四个向斜和三个背斜组成的弧形褶皱志留系下统、北西向南 22北 35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志留系下统、二叠系、泥盆系、三叠系下统大冶组成的短轴状背向斜其东南封闭,地层较平缓百福坪流东端倾伏,西区内仅见北斜高点出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端开阔的弧形北东 85 度南 35-50北 38-54褶皱露志留系三叠系东
15、端三叠系地层对称褶皱北东 60 度南 20北 20-30三叠系中统三叠系中下统斜2.6.2 隧址区地质构造拟建隧址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华夏系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的西北端,其北东和东部与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砥柱黄陵背斜和马蹄形盾地秭归盆地相毗邻。级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级单元隶属上扬子台褶皱束。区内主要为近东西向或北北东向构造,区内褶皱属典型隔挡式褶皱,即背斜紧闭,向斜平缓开阔,地壳变动大事是发生在岩石圈的表部,为表层滑脱,因而有利于地壳总体稳定。侏罗系开头的构造运动,是本区地壳形变的主要构造运动,且各构造体系相互干扰及制约,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质构造图见图 2。从区域地形看, 区
16、域内层状地形变化明显,分布有多期夷平面及河流阶地长江,说明挽近期以来以整体大面积间歇性抬升为主,区域差异性活动不明显,没有区域性断层形成,构造时期以来上升渐渐削减。从对区域性断裂形变规律资料说明,变形量均在 0.07mm/a 以下,近代活动微弱。从区域构造资料,工程区四周区域性微活动性断裂主要有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隧道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下段S lr1粉砂岩,四周出露地层显示,隧道区地13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5层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产状 32742,产状分布较稳定。2.6.3 节理裂隙经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依据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隧址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
17、度为不发育。2.7 抗震设计参数及地震效应依据中国地震惊参数区划图GB18306-2023,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自有记载以来,中强震不多,未发生过6 级以上地震,近期区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为 1979 年 5 月 22 日秭归县龙会观 5.1 级地震,震中距长江仅 8km。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西侧、仙女山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及北东向展布,依据国家地震局中 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年,1:4000000,本区地震根本烈度为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难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 年迄今共记录到 30 次, 最大
18、为 1972 年 3 月秭归县周坪四周曾发生过的 3.7 级地震,震级上限 6.5 级。地震惊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惊反响谱特征周期为 0.35s (地震根本烈度 6 度)。考虑工程的重要性,依据大路抗震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建议拟建隧道按地震根本烈度 7 度设防,其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a=0.1g,地震惊反响谱特征周期 T=0.35s。2.8 水文地质条件2.8.1 地表水系隧址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无常年性流水,主要为雨季坡面汇水, 以大气蒸发及向地下渗流排泄,对隧道工程施工影响较小。由于隧道出口位于冲沟中,雨季地表 水对隧道洞门冲刷影响较大,必需设计截、排水沟,防止
19、地表水对隧道产生影响。2.8.2 地下水隧址区地下水主要是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存层中的孔隙水,基岩浅部风化裂隙中的基岩裂隙 水。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及水力特征可分如下几种类型: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存层中,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坡下沟谷排泄。场区松散 积存层分布不均匀,厚度一般较小,渗透性好,分布于斜坡地带贮水条件较差,仅季节性富水, 水量小,对隧道施工影响小。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浅部风化裂隙中,主要承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层孔隙水下渗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渗流排泄,受裂隙发育程度及充填物制约,水量一般较贫乏,受季节影响较大, 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2.8.3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依据区域水文
20、资料及该隧道环境水水质分析结果,参照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 JTG C20-2023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推断,隧址区环境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构造具微腐蚀性。2.8.4 隧道涌水量估算1隧道涌水量计算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简洁,对涌水量尚不能进展准确计算,只能进展粗略估算、推想,推想方法和公式较多,常用的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达西定律、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本隧道通过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及砂岩分布区,透水性较强,地下水总体贫乏,由于钻孔为干孔无水,本次勘察未对钻孔进展钻孔抽提水试验。依据目前所取得的资料及对隧道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拟选取如下
21、两种方法。 a降水入渗系数法水均衡法计算方法如下:Q=1000AX式中 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涌水量(m3/d); a降水入渗系数;A隧道集水面积km2;从 1:1 万地形图上按地表分水岭及尽可能渗入洞室的量取;X日降水量(mm);正常涌水量按中雨降雨量计算,最大涌水量按近 20 年日最大降雨量平均值计算。按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参数、结果见表降水入渗法涌水计算成果表: 隧道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涌水量估算表表2-2分幅分段里程集水面积入渗系数km2A正常涌水量m3/d降雨量mm涌水量m3/dQi合计m3/dQAK5+727AK6+1190.100.2650.001300.001300.00最大涌水量
22、m3/dAK5+727AK6+1190.100.26100.002600.002600.00说明:降雨量依据恩施市气象局供给气象资料取值;依据现有区域资料,并综合考虑计算 区段的地形、高程、植被、土壤、等因素取值。2计算结果评述降水入渗法的难点在于降水入渗系数的选取,假设能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上述参数的影响, 恰中选取上述参数,计算成果具有确定的可信度。依据上述计算成果, 建议承受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结果, 估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300.00m3/d,最大涌水量 2600.00m3/d。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3.1.1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碎石土:厚 1.
23、202.60m,分布于隧址区斜坡及洞口地带,厚度一般较小,位于洞体上方, 构造松散,强度较低,抗冲蚀力气差,作为隧道洞口仰坡土体,易产生冲刷变形破坏,水土流失。本隧道围岩分级承受现行大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23第3.6.33.6.5条规定的 围岩质量指标BQ值判别法。为计算BQ值及其修正值BQ,对钻孔作了声波测井,以求分层的岩体完整性系数Kv;在钻孔中实行了岩石试样测定岩石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Rc,试验成果岩石试验汇总表。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值按式BQ90+3Rc250Kv计算;围岩根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按式BQBQ100K1K2K3计算;式中的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脆
24、弱构造面、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按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 C20-2023附录E进展取值;计算中的限制条件,计算结果的分级评价标准详见大路隧道设计标准。依据分段计算所求BQ和BQ值确定的隧道围岩级别列入表3-2中,供设计和施工使用。隧 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中分段划分的围岩级别与表3-2中确定的围岩级别一样。本层地基承载力根本容许值f120kPa。土、石等级级。隧道围岩分级表表3-2分饱和起讫里程围岩岩性岩体完整性系数Kv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考虑影响因素修正系数段长度m抗压强度Rc MPa围进洞口AK5+727 AK5+80073强中风化粉砂岩-250潮湿,淋雨状渗水,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A
25、K5+800AK6+000200中风化粉砂岩44.80.35273潮湿,局部线状渗水AK6+000AK6+119出洞口碎石土、119强中风化粉砂岩-250潮湿,淋雨状渗水,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a0围岩基物探测本质量定岩体影响因素状指标修纵波速态或关系说正系数Vp明BQ(km/s)3.1.2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主要初始应岩下脆弱力状态级水K1构造面K2K3别隧址洞身岩体主要为粉砂岩,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如下:-2500.61.20.10.1-2531.61.8-2500.61.0-1 强风化粉砂岩:揭露层厚 3.804.30m,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浅表,风化猛烈, 岩体裂开,强度较低,作为围
26、岩地层,拱顶易坍塌,侧壁易变形,开挖易坍塌。本层地基承载力根本容许值f 400kPa。土、石等级级。a0-2 中风化粉砂岩:揭露厚度21.527.7m,分布于隧道进口,为进口段主要围岩,岩体较完整,岩石属较坚硬岩,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本层地基承载力根本容许值f 2023kPa。a0土、石等级级。3.2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依据勘察中实行的岩样进展室内试验结果,隧道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详见表3-1。岩土物 理力学性质详见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 3-1统计工程统计指标统计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岩石名称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标准值中风化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64
27、9.144.046.52.100.050.9644.83.3 隧道围岩分级按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划分围岩级别,即依据岩体质量指标BQ值确定不同质量岩体的 围岩级别,结合物探及钻探资料定性划分各级围岩段。3.3 设计参数取值建议依据隧道围岩构造特征,结合室内岩土试验成果及工程施工阅历,隧道各类围岩物理力学指 标见表 3-3。隧道主要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3-3围岩级别kN/m3RcMPaKMPa/mEGPaCMPac度25.044.81000150.28481.26823.044.84505.00.35350.65520.01501.60.45220.05454、隧道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议4.1
28、 隧址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隧址区属单斜构造,无断裂构造通过,区域稳定性好,在隧道施工时实行必要的工程支护措 施下适宜隧道建设。4.2 进洞口边坡稳定性评价隧道进洞口接路基,进口端里程为AK5+727,设计明洞长约5.60m。洞口位于一斜坡地带, 坡度较陡,坡度约 3054,坡向约 69,依据钻探、物探和工程地质调绘,坡面掩盖层为残坡积碎石土层,下伏基岩为强中风化粉砂岩,岩层产状 32742,围岩等级为级。依据洞口地质调绘状况来看,岩体节理裂隙不发育,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相近,为小角度相交,呈 顺向坡,对洞口稳定性较不利。目前自然山坡稳定性较好,坡面植被发育。由进洞口段路线高程及地形地貌
29、特点可知,进口端仰坡高度较小,坡高 01m,坡体表层主要由粉质黏土及砂岩构成,洞口开挖易诱发坡面坍滑失稳,建议仰坡放坡坡率粉质黏土层及强风化基岩按 1:1.01.5 放坡,中风化基岩按 1:0.5 放坡,并应尽量保持山坡自然坡度状态,放坡前宜先完善坡顶上方坡面的截、排水设施建设,坡面施工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对形成的坡面 应准时实行喷锚支护。4.3 出洞口边坡稳定性评价隧道出洞口接路基,出口端设计里程AK6+119。位于一缓坡地带,出口侧地形较缓,坡度约2533,坡向约 240。依据钻探、物探和工程地质调绘,洞口处坡积层主要由粉质黏土及砂岩构成,掩盖层较厚,基岩零星出露,岩层产状 33044。围
30、岩等级为级。依据洞口地质调绘状况来看,基岩裂隙不发育。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大角度相交,呈为逆向坡,对洞口仰坡 稳定性有利。目前自然山坡处于稳定状态。由出洞口段路线高程及地形地貌特点可知,出口端仰坡高度不大,坡高 01m,边坡开挖易诱发上覆坡积层变形失稳。建议仰坡放坡坡率粉质黏土层及强风化基岩可承受 1:1.01.5 放坡,中风化基岩按 1:0.5 放坡。施工前宜先对坡顶作好坡面截、排水设施建设,施工应分段分层施工,对形成的坡面应准时实行喷锚支护。4.4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议隧道围岩级别为级,共分为 3 个围岩段,各围岩段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施工建议如下:AK5+727AK5+800 段:
31、长 73.0m,隧道埋深 0.037.0m,该段为级围岩,纵波波速 600 1200m/s,属洞口浅埋段,近洞口一带浅表为粉质黏土,深部为强中风化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裂开,开挖拱顶易产生坍塌,隧道施工有渗水现象,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建议实行超前 管棚注浆支护,承受台阶法、侧壁导坑法或预留核心土体开挖,以锚喷钢筋网钢架加强初期 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AK5+800AK6+000 段:长 200.0m,隧道埋深 37.065.0m,该段为级围岩,纵波波速16001800m/s,围岩由中风化砂岩构成,属较坚硬岩,呈中厚层状,较裂开,裂隙发育,洞内为潮湿或局部线状渗水,拱部无支护时易小范
32、围塌落,侧壁简洁掉块。建议承受超前锚杆作超前 支护,实行台阶分部开挖法,以锚喷混凝土作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AK6+000AK6+119 段:长 119.0m,隧道埋深 0.026.0m,该段为级围岩,纵波波速 600 1000m/s,属洞口浅埋段,近洞口一带浅表为残坡积粉质黏土,深部为强中风化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裂开,开挖拱顶易产生坍塌,隧道施工有渗水现象,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建议 实行超前管棚注浆支护,承受台阶法、侧壁导坑法或预留核心土体开挖,以锚喷钢筋网钢架 加强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5、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洞口削坡可
33、能对环境的破坏;隧道弃渣堆放不当可能产生人为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难;隧道成洞后可能导致山体地下水平衡破坏,使人 畜用水枯竭,地表植被不能生长。以下从这三个方面进展评价:洞口削坡的影响:本隧道山体掩盖层较薄,依据洞口位置、设计路面标高推断,洞口削坡 工程量小,边坡不致发生大规模倒塌滑坡,仰坡开挖后简洁实施防护措施。因此,洞口削坡对环 境破坏略微。隧道弃渣:隧道总长 392m,开挖的弃渣大局部可用作两端填方路基的填料和护坡支挡构造的石料,多余局部本着尽量少占农田的原则,在冲沟内选择适宜地段堆置,并设置挡墙及排水 措施避开其产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难。成洞对地下水的影响:隧道穿越峰丘,坡面植被较
34、发育。地下水主要是降雨入渗形成的上 层孔隙滞水和风化带裂隙水,通过蒸发及向周边沟谷渗流排泄,隧道以上未见泉点。隧道工程除 进出口小范围改造坡面外,对山体外表植被土壤层和强风化层无破坏,隧道开挖不会产生大的涌水疏排问题,不会转变山体地下水的自然均衡状态。综上所述,本隧道的兴建对自然环境影响略微,而且今后简洁恢复。在隧道出口山坡上有少量居民点分布,该段为一较陡的斜坡,局部第四系掩盖层较厚,隧道 施工过程中屡次爆破,会使地层连续性及各类构造面受到破坏;可能会对四周的房屋等建筑存在安全影响。应科学设计、严格按标准施工。 6、结论和建议6.1 结论(1) 本次勘察承受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
35、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 初步查明白本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勘察资料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2) 隧道穿越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环境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大路隧道工程建 设。(3) 隧道围岩岩性主要为砂岩,种类较少;砂岩属较坚硬岩。(4) 隧道围岩级别为级,共分为3个围岩段。隧道全长392.0m,级围岩长度为73.00m,占隧道全长42.78%;级围岩长度为200m,占隧道全长61.22%。围岩条件一般。(5) 依据勘察结果对隧道围岩级别分段进展定量评价,并对各围岩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条件进展了评价,提出了工程施工建议及留意事项。(6) 隧址区地下水不发育,环境水水质较好,对混
36、凝土构造具微腐蚀性。(7) 隧道建设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在隧道进、出口老大路下边有少量居民点分布,隧道施工过程中屡次爆破,可能会对四周的房屋等建筑存在安全影响。应科学设计、严格按标准施工。6.2 建议(1) 隧道进、出口仰坡放坡坡率按1:0.751:1.25放坡,坡面承受喷锚支护。(2) 进、出洞口段应做好地表截、排水设施,削减地表水对隧道进、出洞口的冲刷破坏。(3) 隧道进、出口段施工严禁大剂量爆破,实行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隧道顶板岩层的稳 定和安全。(4) 建议隧道开挖承受奥法施工。对级围岩实行稀疏锚杆预加固,承受全断面法开挖, 以锚喷混凝土作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对级围岩实行
37、超前锚杆预加固,承受台阶分部开挖法,以锚喷混凝土+拱架作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对级围岩实行超前管棚注浆预支护,承受台阶法或侧壁导坑法开挖,以锚网喷+钢架加强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5) 隧道弃渣尽可能用于本大路路堤填料、支挡构造物石料等。多余的弃渣应妥当处置, 尽可能堆置于相对平缓地段,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或置于冲沟内,并设置挡土墙及排水措施, 以免造成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难。(6) 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室内岩石裂隙将消灭淋雨状渗水及局部涌流状出水等现象,应在隧道洞身内布设纵、横向排水沟,利用隧道底板纵坡将积水排出洞外;局部渗水量较大的部位应 设置集水井,以水泵抽水排出洞外;连续降雨季节,特别是特大暴雨时段,应随时观测地下水流 量的变化,避开消灭隧道涌水险情。(7) 在施工中应进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和监测工作,承受信息化施工以及动态设计,依据 围岩及地下水变化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实行措施。(8) 依据大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JTJ044-89的有关规定,建议拟建隧道按地震烈度7 度进展设防。(9) 建议具体勘察阶级进一步查明隧道区围岩级别及隧址区不良地质的发育规模及处理措 施,进一步查明隧道区地下水发育状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