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汉字与书法》教案.docx
《高中历史《汉字与书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汉字与书法》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中历史汉字与书法教案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有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把握汉字起源和进展演化大体进程的事实;在观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展思索,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观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汉字、书法和篆刻的进展历程 教学难点: 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晰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
2、无法与好友书信沟通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表达出来。 一、文字的进展历程 文字以肯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阅历、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沟通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存和进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 “仓颉造字”的传奇,据说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巧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制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
3、“仓颉造字” 的传奇,反映古人对文字创造的重大意义的熟悉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进展到肯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看自然的事物,并依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浩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改造是不能创制胜利的。 请同学们扫瞄第一局部的内容思索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进展状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
4、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觉,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觉,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屡次开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展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均匀,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构造。 3、春秋战国时
5、期文字混乱 指导阅读马和安图:战国七雄的“马”、“安”字有七种写法。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文字的混乱减弱了汉字的沟通功能,不利于文化的进展和生产的进步。基于这样的缘由,到秦统一时,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小篆、隶书 阅读“书同文字”的内容。秦始皇以小篆为根底,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秦朝以后,文字连续进展,消失了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体。其演化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标准化、稳定化。 二、书法艺术 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光具有使用价值,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与书法 高中历史 汉字 书法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