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书愤陆游课件(五篇).docx
《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书愤陆游课件(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书愤陆游课件(五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书愤陆游课件(五篇)有关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其次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终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本课前五首诗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学生对律诗的特点也已经了解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受,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诗歌鉴赏和默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大板块,所以再设计两个高
2、考练习题。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依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把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
3、情感。 :典故的运用。 :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当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实行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许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许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详细指导。 2、:(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怀疑,教师点拨。 :(1)学生在了解生平及写作背景的根底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
4、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索争论答复,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力量。(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 :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个别吟读,学生教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根底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展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根底上进展点拨,学
5、生把握吟读的要领。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好玩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沟通,教师评价,突破难点。(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 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困难。 我经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时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积存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
6、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索争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受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受。(内容要点、感情线索) 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思索探究阶段 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2) 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解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说法吗? (3)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详细说说。(比照、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书愤所反响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
7、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全部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答复。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全都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受也惊人的相像,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8、、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全部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全部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忆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受,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其次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布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
9、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陆游的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留意几个简单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书 愤 陆游 首联:早年的雄心壮志; 愤义 颔联:恢复之志详细化; 愤悲 联: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愤忧
10、 尾联:自比诸葛亮,说明恢复志向 愤忠 有关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二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
11、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旧写下了“难过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屹立之势。“楼船夜雪瓜
12、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扬,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消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会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行无视。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解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生气积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
13、河山”,所以“心中的生气积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详细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详细、鲜亮,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
14、雄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行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怪,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纳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毕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受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15、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由于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好像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保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盼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抗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受来看,年青时参与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知名,入仕以后屡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
16、,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依旧破裂,广阔人民依旧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由于他们
17、是阻止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气的刽子手。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比照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比照表现出来。一是抱负和现实的比照。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抱负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比照。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18、、偏安江南的愤怒。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存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力量。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书愤所反响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全部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答复。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花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陆游书愤 教案 汇总 书愤陆游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