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雨巷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根底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根底上探究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 一、朗
2、读体会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心情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读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仿照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
3、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许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展小组争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沟通,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擅长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开场面失控或者意外状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预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及相关背景学问(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到达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模糊)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
4、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颜色的词语进展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 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仆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 发了诗人追求美妙抱负而不得的愁怨的绝望的简单心情。 (可从探求“抱负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开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久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拟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的新月派的
5、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消失(留意第一节与最终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展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二)配乐诗朗读 三、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拟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讲解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闻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闻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月“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模糊,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
6、岁月等诗集。 雨巷 撑着油纸伞,单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盼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芳香,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悄悄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芳香,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
7、着油纸伞,单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盼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简单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遗忘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突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赞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举,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始终到现在。”(望舒草序)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简单感受到它的舒
8、缓、消沉而又美丽的旋律和节奏,也很简单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清楚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现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消失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盼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
9、,而是诗人梦想出来的(他盼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芳香,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季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净、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浣溪沙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渐渐成为漂亮、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10、雨巷中消失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给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漂亮姿势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芳香,还具有(古代诗人给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犹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制造出来之后,也就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悄悄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原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消失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消失,明显使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期盼和盼望。在
11、“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最终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快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清楚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情愿与诗人分别的。但由于某些(说不清晰的)缘由,她却
12、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全都)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圆满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妙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心情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详细的盼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最终消逝在雨巷的终点。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
13、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芳香,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刚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颜色、芳香,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妙的爱情或抱负。在诗的最终,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单独彷徨: 撑着油纸伞,单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盼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
14、人好像又将诗的开头所消失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一样,只是将其中的“(我盼望)逢着”改成了“(我盼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说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盼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盼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终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抱负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善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外表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别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惊。我们可以信任:诗中所写
15、的大事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大事为根底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抱负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抱负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抱负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大事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追求抱负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
16、是诗人对于抱负破灭的哀伤。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觉: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纳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外表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消失),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消失,因而,承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究竟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准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观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模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意人们的
17、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欣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胜利范例。值得留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纳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奇奇怪的象征意象的制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颜色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制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由于: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
18、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消失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明显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善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善结合的一个胜利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胜利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胜利制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剧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
19、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终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照应,而且使根本一样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消失(重复是音乐的根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加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其次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芳香”及“太息般的眼光,
20、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照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剧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纳的是一韵究竟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屡次消失,如“雨巷”“姑娘”“芳香”“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深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孤独、苦痛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
21、蜜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或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剧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惧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盼望与抱负(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绝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特长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示意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表达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心情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抱负,从而“
22、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雨巷艺术手法探寻 雨巷的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新诗诗坛上的一颗灿烂的明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月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假如说二十年月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有些食洋不化、仿照痕迹很重的话,那么,戴望舒的胜利之处即在于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法与东方的审美气质充分融合,从而制造出了不乏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又蛮现代派的中国新诗艺术的宁馨儿。 关于戴望舒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则与同时代中国很多文学青年大致一样。求学时期热心于诗,1925年后学习法文,对法国象征派诗歌很感兴趣。他也曾是共青团员,做过宣传煽动工作,还尝过铁窗味道。大革命失败后趋于消沉,避乱之中开头致
23、力于文学活动。1932年后曾赴法留学,同时期藉国内现代杂志发表诗作,成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 雨巷这首诗,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来探讨,但这种惯用的以时代背景作注脚的方式,并不能帮忙我们很好地理解与观赏这首诗的审美意蕴与艺术价值。或许某首诗在其创作的开端,是有其确定性或否认性的方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和空间的转换,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拘囿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将是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对于雨巷我们需如是观,其文本是我们理解与审美承受的基点。 雨巷整体上传达出的是诗人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与人生的体验。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共通的情感,能够唤起隐蔽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悠远的人类情怀,它能够使老人们缅想逝去的美妙
24、时间和种种未曾实现的抱负与渴望,又煽起了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们情感的躁动与种种囿于现实还无法实现的爱情抱负与人生向往。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苦闷与彷徨,这有其时代的印痕;有人说它写的是诗人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是有其愁闷情感的郁积,这也有其依据,由于戴望舒天花后遗症有一脸麻子,并且他始终眷恋着他的同窗好友杜衡的妹子,这种情感经受不会对他的诗歌创作没有任何影响,另外还有种种解释与说法。总之,正是他的这首诗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才赐予读者们无穷无尽的有关爱情、人生、社会、以至宇宙的奇异的遐想。雨巷传染给读者的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渴望与惆怅,使每一个“我”都“盼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
25、的姑娘”,她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从整体上了解了诗人的思绪以后,我们就可以细细地分析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将这种人生的感悟与情感传达给我们的了。 首先,是雨巷美丽的音乐性。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或许有些过誉。但确实是由于雨巷的美丽的音乐性,才使它在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中传播甚广,从而引起了很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剧烈的情感共鸣的。这种音乐性也是双重的:外在的是雨巷的和谐的音律,由于中国传统的音节押韵的运用,及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的融会,使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与音乐感,从而在吟诵中使读者对诗的内容与心情有所感悟,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6、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内在的音乐性,整首诗都可视为诗人是在专心吟唱,所以这首诗外在音乐的旋律正是其内在的音乐旋律的自然流淌。雨巷经由其美丽的音乐性,胜利地获得了读者群的认同,为读者更好地承受其美感制造了条件。 其次,是雨巷胜利地使用了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象征手法。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里,象征繁复得像一把巨大的伞骨,撑起一座浩大、浅显的天穹。李金发由于主要在海外承受教育,对祖国传统文化所知了了,也缺乏饱满坚实的中国人的感觉,还没有将象征手法真正地同化。戴望舒则有所不同,在他的雨巷及其他作品里,象征并没有成为通往哲学幽境的路标,象征也不是构筑故事大厦的砖瓦,象征最终繁化了情韵,层深了意境,把诗
27、情的表达从平面引向立体。雨巷里的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特殊是这位“陌路丽人”,走进而又遥远,好像永久消逝,好像又留下了什么,身份和寓意始终难以确定。诗人既没有浪漫式的直露告白,也没有写实式的绵密刻画,于是那雨巷,那颓墙,那丁香般的惆怅,那叹息般的目光便朦模糊胧地幻化出全诗的意境,这些都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详细写照,而是布满审美意味的抒情形象,是难以言说的象征。读者凭借各自的生活阅历和感受,可以联想到一次甜美爱情的错过,或是一个抱负机遇的失去,但无论你怎样悠悠遐想,却总脱不开那全诗情韵的主旋律。一首小诗竟能产生类似音乐的艺术效果,这或许就是胜
28、利的象征所特有的妙处。 第三,是戴望舒在运用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的同时,也很好地融进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意象。虽然本世纪初,西方现代派的一些诗人也得益于中国古代诗歌擅长文学意象的传统,在其启发下,形成了英美意象诗派,但是戴望舒诗中的意象的运用,很明显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诗人在现代艺术观念的启迪之下又做了制造性的发挥。 在雨巷中,诗人制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明显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也在浣
29、溪沙里用“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将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了一起。明显地,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了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诗人作了进一步的融会与制造。这种制造表现在:一是“雨巷诗人”将古人惯用的丁香结的意象扩展、增值,由丁香结象征愁心转喻为“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愁怨的美妙抱负的化身,这样一个崭新的形象表达诗人的审美追求与多层次的审美意蕴。其二,虽然雨中这一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象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但这一意象由于与西方现代派诗歌擅长把握住人的印象直觉的优点及惯用意象的叠加和联络的奇怪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就带有一种现代颜色与审美眼光,给人以一种“熟识的生疏人”的效果。其三,雨巷中的审美意象,并不是一种定型化的抒情形象,它有着很大的自由度,有其形象的不确定性与形象的延展性,从而扩大与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诗中的意象获得了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美感。 戴望舒是一位富有东西方艺术才华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的现代派诗人,他自己所注意的是诗情的自身流淌,浑然一体的生命活力,而雨巷正实现了诗人的艺术主见:“诗应当将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不是无生物”(戴望舒诗论零札)。 雨巷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