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外阅读试卷.docx
《高一语文课外阅读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课外阅读试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一语文课外阅读试卷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出色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索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详细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表达了儒家思想。他特殊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净,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愿同流合污。他盼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经常发生冲突,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典范:“何
2、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困,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丢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索。“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原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原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气。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盼望返归和保持自己原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自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冲突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拟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气去转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
4、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或许能局部地到达,特殊是在他所制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出色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以下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讲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表达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
5、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净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原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索。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缘由在于他对人生进展了严厉的思索,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出色代表。 2.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陶渊明在归
6、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自己的性情自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 陶渊明特殊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净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困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受到某些方面的冲突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气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转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
7、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全都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到达了很高的境地。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消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
8、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旧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
9、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bn ch,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 ,摘取)其表语,并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熬炼久之不决。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课外阅读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