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专业学生实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地貌专业学生实习总结.doc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地质地貌专业学生实习总结_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根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稳固地质地貌学的根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讨论的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学问的理解,形成比拟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根底。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熬炼了我们探究的力量和野外勘查试验的力量。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看,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根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化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2、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集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长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奇”的鲜亮特色,这里是
3、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凹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习时间:XX年6月5号XX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教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教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
4、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根底。经过屡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怪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受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进展演化的根底。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简单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殊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提醒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
5、地理的原貌及其进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状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凹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
6、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进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状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准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力量。 (3)水的溶解力量:净水溶解力量是比拟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力量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许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构造、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
7、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错在一起,看上去似乎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妩媚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展实地的考察,观看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外形,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学问,可以形象的进展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需进展磁偏角的校正。 由于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
8、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全都,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展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
9、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展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始终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摇摆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展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拟这是由于两次用罗盘瞄
10、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开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打算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需娴熟把握。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长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由于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长,指南针或指北针所
11、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长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如在岩层顶面上进展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
12、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辨别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淌,此滚动或流淌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纳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假如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
1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看和追索并要擅长推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假如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展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像,是土地劣化演化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快速流失,最终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
14、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淡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力量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XX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消失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根本缘由。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构造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坎坷破裂,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构造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
15、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别的土体剖面构造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掩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进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
16、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拢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养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常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峻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纳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实行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实行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实行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
17、要;四是实行封山禁牧的方式,制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进、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立,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到达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气进展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进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状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阔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
18、是加强农村能源建立。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便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缘由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当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到达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供应了一个难得的熬炼时机。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理论学问,而且极大的熬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力量。实习中有很多学问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敏捷利用自己课堂学问进展实际操作,熬炼自己的实践操作力量,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熬炼的自己的时机。 2023年地质地貌专业学生实习总结 一、实习概况 1、实
19、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根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稳固地质地貌学的根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讨论的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学问的理解,形成比拟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根底。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熬炼了我们探究的力量和野外勘查试验的力量。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看,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根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化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
20、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集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长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奇的鲜亮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
21、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凹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习时间:XX年6月5号XX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教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教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
22、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根底。经过屡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怪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受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进展演化的根底。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简单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殊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提醒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进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
23、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状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凹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
24、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进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状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准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力量。 (3)水的溶解力量:净水溶解力量是比拟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力量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许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构造、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错在一起,看上去似乎一幅
25、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妩媚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展实地的考察,观看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外形,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学问,可以形象的进展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需进展磁偏角的校正。 由于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
26、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全都,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展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
27、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展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始终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摇摆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展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拟这是由于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
28、开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打算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需娴熟把握。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长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由于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长,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长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
29、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如在岩层顶面上进展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
30、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辨别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淌,此滚动或流淌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纳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假如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xx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
31、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看和追索并要擅长推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假如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展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像,是土地劣化演化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快速流失,最终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
32、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淡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力量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XX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消失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根本缘由。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构造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坎坷破裂,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构造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别的土体
33、剖面构造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掩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进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拢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
34、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养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常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峻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纳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实行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实行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实行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实行封山禁牧的方式,制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
35、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进、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立,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到达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气进展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进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状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阔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立。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便樵采
36、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缘由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当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到达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供应了一个难得的熬炼时机。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理论学问,而且极大的熬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力量。实习中有很多学问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敏捷利用自己课堂学问进展实际操作,熬炼自己的实践操作力量,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熬炼的自己的时机。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教师的带着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四周进展了地
37、质地貌学的实习. 5月30日肇庆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外表观看,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推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灰岩山外表有很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看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四周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拟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局部岩石受风化成土,最
38、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头形成今日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淌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窖,这些地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渐渐上升出了地表,消失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看时,教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受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看到洞内顶部都比拟平滑相连,是由于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
39、洞,里面处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局部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外表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裂开,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长形成瘦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来回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觉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头我们觉得很惊奇,后来认真想了想,还是有缘由的。肇庆位于西江四周,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
40、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局部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5月31日黄埔区蟹山公园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展了观看。蟹山从外表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展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展了观看,发觉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特别细,应属粉砂岩。教师讲解的时候告知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剧烈,因此形成的碎屑特别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看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
41、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屡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教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特别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由于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6月1日华农 教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觉,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很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亮细小的石英,由于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亮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四周的花岗岩化
42、学风化得特别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四周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教师解释,这是由于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外形越来越趋向球状。 完毕语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学问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连续学习的热忱。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熟悉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稳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肯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7
43、月7日7月18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 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 2、把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熬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拟正确地分析和熟悉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状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学问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力量,在杨东林等几位教师的带着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展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
44、只有11天,但是在教师们的细心讲解和急躁指导下,协作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拟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学问,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根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稳固了所学的学问。 名目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完毕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漂亮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四周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长的低山丘陵区,最顶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
45、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拟潮湿温柔。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