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五代史伶官传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五代史伶官传序.ppt(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代史伶官传序 教学参考教学要点题解内容简介写作特点思考练习答案译文教学要点理解“史论”这种文章体裁的特征,领会本文的写作意图。掌握本文在事实对比的基础上得出的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背诵文章并体会本文带有抒情色彩的语言特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解题 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返回目录返回
2、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内容简析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所以在叙事之中着重于议论。第一段:以唐庄宗的历史事实为据,提出全文的论点。一开篇就明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的是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观点的正确。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并执行晋王的遗命。作者要评论唐庄宗,就该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的生平大事,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敌。据此我们可以把此段分为两层。较详细地叙
3、述了晋王临终的遗命。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态度,也就是表明了他对父命的严肃态度。到他“凯旋”归来,就是实现了父亲的愿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第三段:将唐庄宗的“盛”与“衰”做对比,证明他事业上的成败,全在于人为。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层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把他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之中突出了一个“盛”字,一个“壮”字,显现了唐庄宗的志得意满。2、写天下已定之后,他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很惨,“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里突出了一个“衰”
4、字,与上面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前文的“盛衰之理”相呼应。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3、用两个反问句作结,语气强烈。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本其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样,既给唐庄宗的事实做出了结论,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第四段:具体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拓展,以为后世戒。可以分为三层。引用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推导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道理为据,就把“本其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更突出。再次对比唐庄宗的盛衰,指明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就是“数十伶人困之”,并根据这一事实,推导出自己的见解,“祸
5、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不仅符合唐庄宗的实际,也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最后,以“作伶官传”做全文之结,表明写作意图,令人回味无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写作特点1、立足现实,文意深刻本文作为一篇史论,作者自然不会在文中对现实的政治直接发表评论,但却寓严肃的历史教训于深沉的历史回顾之中。由五代时唐庄宗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证明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不仅是总结历史,更是警策现实,立意十分深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2、气势充沛,感慨淋漓诵读全文,我们不难感受到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饱满感情和贯通于全
6、篇的强盛气势。全文开头即以“呜呼”领起,定下感情基调;接着用转折连词“虽”轻轻一转,就把国家盛衰的原因导入了“人事”方面;再用“岂非人事哉”的反问句式来增强感叹的语气,使议论显得意味深长。往下叙事,写唐庄宗之“盛”,则笔墨酣畅,气势豪雄;写他由盛而衰,则一陡转,情调凄恻,悲凉婉转。尽显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跌宕起伏、淋漓尽致的特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3、语整词工,笔力千钧作者在句式的选择上同样别具匠心。文中多见带有感叹语气的反问句,给人咏叹不尽的感觉。同时还注意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造成了节奏舒促有致的韵律。比如叙述唐庄宗衰亡之时,全用四字句贯通而下,使紧凑的节奏与
7、衰败的悲剧统一和谐,尽显音律之妙。此外,全文三百余字,可以说容不得一字更改。像“满招损,谦得益”之句,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句,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之句,则因其寓意深刻,警策动人,早已家喻户晓,显现了强盛的生命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思考练习】参考答案1、本文主要用三种方法进行对比论证:其一是事实的对比,即叙述了李存勖受命、征战、荣归和身死国灭的事实,以显示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的悲剧的根源。其二是议论中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在对比中明确了道理,例如“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三是引用的书中的“
8、满招损,谦得益”,这理论论据也是对比,从而使论述的道理拓展到更开阔的境界。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2、本文抒情之法,一种是直接抒情,如开头的“呜呼”的感叹句,即先声夺人,直接推出了主旨的警策性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使人警醒。又如多在文章的转换关键之处,以议论的点睛之语,表明作者自己的主观评价,“岂非人事哉!”“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都以感叹句的形式,显现不尽的意蕴。一种是间接抒情之法,即在叙事中注入了浓厚的感情倾向,如写李存勖用兵之时,以锦囊盛矢,负而前驱之举,写他还矢先王,告以成功之时,充满了赞许之情;写其“仓皇东出”,“君臣相
9、顾,不知所归”之际,又饱含了感慨惋惜之意。这些都增强了这篇史论的艺术感染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3、本文阐述的道理,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都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对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理解人生都会有很多的启迪。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句,既可以从国家的层面理解,又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去领会,可以谈历史,可以说现实,可以评成功,又可论失败,从多角度都能使我们领悟道理,提升精神境界。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
10、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给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
11、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上上 一一 页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