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加工与检验ppt课件教学教程.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动物性食品加工与检验ppt课件教学教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性食品加工与检验ppt课件教学教程.ppt(1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肉的形态结构和化学肉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组成 一、肉的形态结构一、肉的形态结构二、肉的化学组成二、肉的化学组成三、肉的食用意义肉的食用意义一、肉的形态结构一、肉的形态结构 在肉品工业上所指的肉,指的是胴,称为胴体或肉尸(Carcass),是指动物体在放血致死后,去掉毛或剥皮 ,再除去头、四肢下部(蹄爪)和内脏所剩下的部分。头、蹄、内脏称为副产品。肉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和结缔组织四大部分组成的(肉品学角度)。各组织占肉尸重的百分比(成年)肌肉组织 5060%脂肪组织 240%结缔组织 911%骨组织 1520%随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令、肥度、用途不同而异。(一)肌肉组
2、织是肉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所占比例大而且也是最有食用价值的部分。1.肌肉组织的组成所有动物的骨骼肌其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50-150根 数十根肌束组成较大的肌束肌纤维-肌纤维束-一块完整的肌肉(最基本单位)(一块腰肌有20000根肌纤维)肌纤维膜 肌束膜(肌内膜)肌外膜为弹性薄膜(C膜)CT组织薄膜 CT组织厚膜(鞘膜)三者外均有外膜从上可见横纹肌的形态结构由肌纤维和CT组织组成,无论各种动物及不同部位均基本相同。肉的品质好坏(肌肉组织)在于:肌纤维的粗细 肌肉中CT组织含量 肌纤维越细、肉质越鲜嫩,CT组织越少、肉的品质越好。影响肌纤维粗细的因素有:动物的种类、品种、年令、性别、营养状况等
3、有关2.肌肉的颜色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这是由于肌浆中含有Mb及残留在毛细血管中的Hb,红色程度不同是由Mb和Hb的含量多少所决定。影响肌肉色质的因素有:动物的种类、品种、年令、性别、肌肉类型、饲料中铁的含量多少而定。(二)结缔组织CT组织在肉尸中分布很广,是构成肌肉内外膜、肌腱、筋膜、韧带的主要成分。其在体内主要起支持和连接作用,使肉维持一定的形态,并富有弹性。从食品角度来讲,CT组织主要是由无充分价值又不易被利用的硬性非全价蛋白质组成,故营养价值低。CT组织中蛋白质成分的特点:1.含氨基糖(粘多糖)类多2.组成CT组织的三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蛋白的AA构成中都缺乏人体必
4、需的AA成分。含甘AA、脯AA、羟脯AA多,特别是甘AA,排列往往是(Glyxy),Gly占1/3。而这三种AA均为非必需AA。3.CT组织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含量高,而这两种纤维蛋白属于硬性蛋白,坚硬、难溶(一般的烹调条件下不能溶解),所以不能被利用。因此,CT组织越多的肉,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肉质越差。(三)脂肪组织存在于畜体各部分,较多地分布在皮下、肾脏周围和腹腔内。脂肪组织系由大量的脂肪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脂肪组织使肉呈现柔软和香味,尤其是肌间脂肪。各种动物特有的气味,多数是由于脂肪中所含有的脂肪酸以及其脂溶性成分所造成的。(四)骨组织包括硬骨和软骨畜禽体内骨与净肉的重量比决定肉
5、的食用价值骨骼除钙盐外(仅存在于硬骨中),本身无食用价值。但管状骨的骨髓腔中充满了骨髓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二、肉的化学组成二、肉的化学组成肉的化学组成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少量碳水化合物等。完全除脂肪的精肉,各种动物的化学组成大体相近。除水以外的固体物质中,蛋白质约占4/5,其余包括矿物质、脂类、含氮与不含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一)蛋白质 大部分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根据存在部位不同,可区分为:肌原f蛋白质,肌浆蛋白质和基质蛋白质。肌原f蛋白质包括肌凝蛋白(肌球蛋白)肌纤蛋白(肌动蛋白)与肉的某些品质特性(如嫩度)密切相关。并含有人体必需的AA成分(全价蛋白质)。肌浆蛋白质:肌溶蛋白
6、 -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AA成分(全价蛋白质)。肌红蛋白 -是肌肉红色的主要来源。基质蛋白质:胶原蛋白-含大量甘AA(占总AA残基的1/3)等非必需AA.弹性蛋白-营养上必需的AA含量很少,属不完全蛋白质。肉中蛋白质含量并不能完全反映肉的营养价值。(二)脂肪肉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其它有少量的磷脂、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溶性色素组成。脂肪在体内存在的形式有两种:储存脂肪(蓄积脂肪)和组织脂肪(肌间脂肪)。肌间脂肪使肉柔软而有香味。(三)糖糖在肉中含量很少,不到1%。以游离或结合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或组织液中。糖元(动物淀粉),主要贮藏在肝脏和肌肉中。它们在体内含量虽少,但在肉和肉制品的贮藏
7、和加工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宰前休息得越好,糖元含量越高,有利于改善肉的品质和有利于肉的贮藏和加工。(四)矿物质肉类中的矿物质含量约为1%。各种动物肉类及同一动物不同部位肉的矿物质含量无重大差异。肉中含有主要的常量元素,有 Ca,P,K,Na,Fe,Mg,S,Cl,等。还含有微量元素,有Mn,Cu,Co,Zn等。(五)浸出物(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煮肉时能溶出的成分即是所谓浸出物。包括很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以含氮浸出物主,无氮浸出物(糖类和酸类)含量比较少。主要的含氮浸出物为:1.核苷酸类物质主要是ATP,次外还有ADP,AMP,IMP(次黄嘌呤核苷酸)。IMP是肉中重要的呈味成分。
8、2.胍化合物主要有肌酸、磷酸肌酸(为高能量物质)。3.肽主要有谷胱甘肽、肌肤、鹅肌肽。4.游离AA,核苷等也是呈味物质。肉中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浓,刺激食欲,促进胃液分必作用越强。(六)维生素肌肉与脏器组织是大多数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肝脏又是VA和VC的极好来源。三、肉的食用意义肉的食用意义1 肉类几乎包括了人体所需的各种主要营养素,特别是构成肉类蛋白质的AA,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AA应有尽有,不仅含量丰富,利用率相当高。2肉品食物中无机盐的生物有效性优于植物性食品。肉不是钙的良好来源,但骨组织中有较多的钙、磷等,血液和肝中则含有较多的铁。3肉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
9、维生素。内脏实质中含有维生素A和D4肉中脂肪消化率高,即可提高适口性又为能量物质,但过多的脂肪影响肉的品味,甚至食用者的消化。总之,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它除了可供给人类大量的全价蛋白、脂肪、无机盐及维生素外,还具有吸收率高、耐饥、适口性好和制作多种佳肴等优点。第六章 宰后肉的变化及其新鲜度检验当屠畜被屠宰后,其组织已不能够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由于血液及氧的供给断绝),于是其组织在宰后的保藏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如处理不当,则更易于发生微生物学的变化,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上的损失,这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僵直成熟自溶腐败。一、肉的僵直1、概念畜禽屠宰后,胴体(肉
10、尸)变硬的过程,称为肉的僵直(尸僵)。2、肉僵直的机理 屠宰后的牲畜,随着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停止,正常代谢中断,体内自体分解酶活性作用占优势,糖原分解酶首先作用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这种无氧条件下进行的糖原分解,可用下列化学式表示:(C6H10O5)n+nH2O2nC3H6O3 由于糖原分解产生乳酸,致使PH。当乳酸生成到一定量时,糖原分解酶类的活性即逐渐消失,而另一类自体分解酶无机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开始促使三磷酸腺苷迅速分解,形成正磷酸,因而肉的PH值继续下降至5.4。一般肉类在PH为5.4-6.7时逐渐失去原有的弹性及较好的保水性而变僵直。肌肉僵直的根本原因是肌纤维的硬化和收缩,还与肌凝蛋白
11、、肌纤维蛋白和三磷酸腺苷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动物放血后,ATP的合成和其他能源供应也停止。肌肉在无能源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永久性无收缩和延伸性能,出现不可逆的肌纤维收缩变短。因此,宰后PH从中性弱碱性逐渐下降到6.7-6.8时开始出现尸僵,PH继续下降,尸僵作用更完美,最终肌肉中PH下降达到屠宰后肉的酸性极限PH值。肌肉中主要蛋白质的等电点:肌原纤维中:蛋白质 等电点 肌凝蛋白 5.4 肌纤蛋白 5.5肌浆中:肌溶蛋白 6.2-6.4 肌红蛋白 6.7-6.83、酸性极限PH值(肉的)指肉中糖原消耗完毕,即使仍有一定量的糖原,由于糖酵解的钝化作用,也不能再被分解了,或分解量极少,PH值不能再下降
12、了,这时的PH即为肉的酸性极限值。一般哺乳动物肌肉的酸性极限PH是5.4-5.5左右,这正好是肌肉中最重要的蛋白质肌凝蛋白的等电点。在肉的僵直过程中,PH下降的速率受牲畜遗传特性、肉体温度以及各种肉类相互混杂放置等影响。肌肉僵直出现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动物种类、年龄、环境温度、生前状态和屠宰方法有关。二、肉的成熟1、概念 继尸僵之后,肉重新变柔软而富有弹性,切面富有水分,且有愉快的香味和滋味,易于煮烂和咀嚼,食用性质改善,这一过程称为肉的成熟。而僵直时,肌肉纤维粗硬,有不愉快气味,煮沸时肉汤混浊;此时如烹调食用,味道差。2、肉的成熟过程 由于肌肉在僵直过程中,糖原分解产生的乳酸与ATP等分
13、解时释放的磷酸,共同形成了肉的酸性介质,致使肉变成酸性反应(酸性介质使肌间粗硬CT膨胀软化,蛋白质水解),在达到最大僵直以后,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僵直的肉又逐渐软化,并使肉的风味有显著的变化。3、肉成熟过程中各种生化变化 放血后(1-4)经1-120小时,糖原的数量减少,乳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则因糖原分解而增加;PH大约维持在同一水平(5.6-6.0),无机磷酸盐也增加。肉内含氮浸出物增加,在1-4温度时到第十天才开始。肉由中性变酸性,显著地影响了肉蛋白质的胶体结构。肉汁的析出。在酸性介质的影响下,钙从蛋白质内脱出,使部分肌凝蛋白凝结,形成不溶于基质稀溶液的状态。此时,肌浆的液体部分即分离
14、出来,这说明为什么在动物放血后2-3天后,肉的横断面会自行流出肉汁,使断面湿润。结缔组织软化:肉的酸性介质可以增大细胞组织和肌肉间结缔组织的渗透性,促使CT组织的膨胀与软化,也促使了肉本身的软化。在放血后第三天,受酶的影响,肉内出现挥发性而易于溶解的酶类及醛类,使肉产生一种特有的芳香气味,煮熟的肉汤风味鲜美。4、成熟肉的特征及其营养卫生意义成熟肉的特征:A 胴体或大块肉表面形成一层“干燥薄膜”,有羊皮纸样感觉,这层膜具有保护作用,既可防止其下层的肉质干燥,又可防止微生物的侵入。B肉的横断面有肉汁流出,故切面有些湿润。C有特异的芳香而微酸的气味。D具有一定弹性,并不完全驰软。E呈酸性反应。意义:
15、成熟肉不但增加了食品价值和营养,并且由于积聚有多量乳酸,可抑制或杀死某些病毒,所以可以应用肉的产酸成熟处理,使肉内的病毒消灭,使肉成为无害。5、影响肉成熟的因素:动物屠宰前的状况:直接影响肉中糖原的含量与成熟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宰前处于饥饿状态或经剧烈挣扎或处于疲劳状态,则肉中糖原含量必然降低,糖原酵解后所得乳酸含量亦因之较低,结果肉尸中酸性极限PH较高,这样肉的品质较次,色暗淡,组织干燥且紧密,易受微生物作用而酸败。而动物宰前减少糖原消耗,积累糖原,则可使尸僵和成熟作用维持较长时间,有利于肉的保鲜和改善肉的品质。环境温度:由于环境温度对屠宰后PH值下降速度极为重要,因而直接影响到肉的成熟
16、速度。温度越高,PH下降速度愈快,肉的成熟也越快。但用提高温度的办法促使肉的成熟是危险的。不适宜的温度,可促使微生物的繁殖,即温度过高,促使微生物的活动,内容物腐败。因此在工业生产上,通常把胴体放在2-4的冷藏库内,保持2-3昼夜,使其适当成熟。三、肉的自溶和酸性发酵1、自溶性变黑肉在成熟过程中,主要是糖酵解的酶类以及无机磷酸化酶的活性催化作用。而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几乎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是极其微弱。随后或由于在不合理的条件下保藏,使肉长时间保持高温,致使肉里的组织蛋白酶活性增强而发生组织蛋白的强烈分解,并放出硫化氢和其他不良的挥发性物质,但没有氨。常见于未经充分冷却而堆叠的胴体或肉块,尤其是
17、肥大猪的胴体,严重自溶的肉,可见其肥膘层带污绿色,系由于硫化氢或硫醇等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血红蛋白之故。这种肉的特征是:肌肉暗淡,无光泽,呈褐红色,灰红色或灰绿色,具有强酸气味,H2S反应阳性,氨反应阴性。2、酸性酵解:由于乳酸杆菌和球菌类引起的肉的酸性酵解,以形成酸性酵解产物为主,很少见到在腐败过程所形成的产物。酸性酵解肉的特征是肌肉呈淡灰白色,组织软化,有不愉快气味,并呈酸性反应,印片中发现球菌和杆菌。这一过程与肉的自溶相类似自溶不同于腐败,自溶过程只将蛋白质分解成可溶性氮及氨基酸为止,即分解至某种程度,达到平衡状态就不再分解了。自溶是承接或伴随成熟过程发展的,两者之间很难划出界限,同样
18、自溶和腐败之间也无绝对界限。当肉因自溶作用已发展到只有强烈的异味并严重发黑时,则不宜销售,必须经过高温处理或技术加工后方可食用。如轻度变色、变味,则可将肉切成小块,只置于通风处,驱散其不良气味,割掉变色的部分后才可食用。四、肉的腐败1.肉的腐败过程 肉在M的作用下,产生人体不需要的物质,称为肉的腐败。肉在成熟和自溶阶段的分解产物,为腐败M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M大量繁殖的结果,必然导致肉更复杂的分解(自溶与腐败之间无严格界限,可以说自溶过程是肉的腐败的前奏)。此时,蛋白质不仅被分解成氨基酸,而且由氨基酸的脱氨作用,脱羧作用,分解作用,使之分解成更低的产物如吲哚、甲基吲
19、哚、酚、腐胺、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氮的酸和脂肪酸类,最后生成硫化氢、甲烷、硫醇、氨及CO2 等,这就是在微生物蛋白酶(protease)和肽链内切酶(endopeptidase)等作用下引起的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A胺类精AA 脱羧 腐败 (恶臭)赖AA 脱羧 尸胺组AA 脱羧 组胺酪AA 脱羧 酪胺 色AA 脱羧 色胺对人体有毒(引起血管扩张)(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能使血压升高)B酚类 苯酚 有毒(对人体)脱氨、氧化及脱羧等酪AA 脱羧酪胺 还原作用甲苯酚、苯酚 脱氢 C.吲哚、甲基吲哚色AA 脱羧 色胺 再被分解甲基吲哚和吲哚(不仅对人体有毒,而且带有恶臭是粪便臭味的主要来源)
20、D.硫醇、甲烷、硫化氢、氨、CO2 等 半胱AA脱氨或脱羧 硫醇、H2S、甲烷 AA脱去氨基 氨以上这些物质,本来是体内消化过程中,一小部分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在大肠下部受细菌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是待排泄的废物。但在腐败过程中,细菌对蛋 白质分解作用,这些物质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所说的腐败变质,并不限于蛋白质的分解而产生恶臭为主的变化。如脂类、糖类也受M的分解作用,生成各种类型的低级产物。脂肪 脂酶 甘油、甘油一脂、甘油二脂、脂肪酸 氧化分解 醇、醛、低分子酸 糖 酶 醛、酮、羧、酸 分解 CO2、H2O磷脂 酶 脂肪酸、甘油、磷酸、胆碱 2、肉污染M的方式肉
21、类腐败的原因,虽然不是单一的,但主要还是微生物。只有被微生物污染,并且有微生物的发育繁殖的条件,腐败过程才能发展。研究指出,按必要的无菌条件下,所屠宰的健康牲畜的肉,一般其血液和肌肉中没有M,而正常健康的胴体,还有短暂的杀菌和抑菌作用,那么,鲜肉中M是如何污染的?宰前污染A、动物宰前就已经患病,即病原微生物宰生前已经蔓延于肌肉和内脏B、牲畜抵抗力十分低下,肠道寄生菌侵入。C、由于过度疲劳使肉的成熟过程进行得很差,肉中PH值没有达到足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程度,所以腐败过程进行得很快。宰后污染即宰屠宰加工、运输、保存和销售环节中污染A、屠宰时侵入,放血刀如有M污染,则M可进入血液,经由大静脉而侵入胴体
22、深处。B、加工时,泡汤池,一般要浸泡5-7M(60-68),如水不及时更换易污染。C、不合理的屠宰方法:宰猪时,采用通条以人嘴吹气的方法,致使猪胴体的皮下组织受严重污染。D、屠宰场地、空气、设备及人的手脚污染,有以人是带菌者,但本质无症状,所以要对屠宰场工人进行体检。E、在运输、保藏、销售过程中被污染。3、肉的腐败分解曲线呈S型,即从开始到A点分解很慢,经过一定时间,到达A点后,则分解非常快,其产物生成量几乎呈直线上升,再经过一定时间到达B点,分解产物几乎不增加,分解似乎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条曲线与细菌增殖曲线线型很相似。一般在腐败时,如分解产物到直线上升的A点时,其挥发性盐基氮总量大致为20-
23、40MG/100G,此界限常与人们感官觉察到的初期腐败状况相符合。影响肉腐败速度的因素是肉的含水量,PH值、温度以及细菌污染程度,对肉采取任何杀菌手段,应尽量在A-B阶段以前。4、腐败肉的表征发出臭气,肉的颜色暗淡,呈灰绿色或污灰色,甚至黑色;表面滑腻;肉质柔软或变脆弱。肉在任何腐败阶段,对人都是有危险的,无论是参与腐败的某些细菌以及毒素,还是腐败形成的有毒蹦解产物,都能影响消费者健康,这样的肉,不能食用。宰后肉主要发生尸僵成熟自溶腐败等一系列变化。刚屠宰的肉呈弱碱性,干燥无芳香气味,不容易煮烂和消化,经过尸僵和成熟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变化,主要是肌糖原的无氧分解和三磷酸腺苷的裂解,生成较多
24、的乳酸、磷酸,使PH,肉的酸性介质又使蛋白质胶体结构和生物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蛋白质凝结,肌浆的液体部分分离出来,肉变得柔软多汁,味美易于消化,增加了适口性,减少了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同时乳酸可以杀灭某些微生物,有利于肉的保存,且可以作为某些病畜肉的无害处理方法。五、肉新鲜度检查肉的新鲜度检查,一般从感官性状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的,单一方法难以得出正确结论。肉的腐败变质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变化又非常复杂,同时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感官检查 肉在腐败变质时,由于组织成分的分解,首先使肉的感官性状发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改变,如强烈的臭味,异常的色调,黏液的形成,组织结构的蹦解或其他
25、异味等,因此借助于人的嗅觉、视觉、味觉、触觉来鉴定肉的卫生质量,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而且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一般通过感官检查,可将肉分成新鲜、次新鲜和变质三级。在检验时总是根据气味来判断,但由于畜肉易吸收外来气味,所以必要时取内层肉切成小块,放入有冷水的烧瓶中,瓶口盖住煮沸,根据气味,肉汤颜色及其表面浮游脂肪状态来判别。也可以把干净的刀,迅速刺入肉内,然后拔出嗅其气味。实验室检查肉新鲜度的感官检查虽然简便,也相当灵敏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判断的明确的标准,且常有主观性。由于肉的成熟和自溶,自溶与腐败之间无严格界限,而且有时肉质不新鲜或腐败了,但经低温冷冻,其异味可以部分或全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性 食品 加工 检验 ppt 课件 教学 教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