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连轻工硅酸盐物理化学课件12章烧结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大连轻工硅酸盐物理化学课件12章烧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连轻工硅酸盐物理化学课件12章烧结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连轻工硅酸盐物理化学课件大连轻工硅酸盐物理化学课件12章烧结章烧结12.1 烧结概论烧结概论宏观定义:宏观定义:粉体原料经过成型、加热到低于熔点的温度,发生固结、气孔率下降、收缩加大、致密度提高、晶粒增大,变成坚硬的烧结体,这个现象称为烧结。微观定义:微观定义:固态中分子(或原子)的相互吸引,通过加热,质点获得足够的能量,进行迁移使粉末体产生颗粒粘结,产生强度并导致致密化和再结晶的过程称为烧结。一、烧结定义一、烧结定义 2、压力差、压力差 粉末体紧密堆积以后,颗粒间仍有很多细小气孔通过,在这些弯曲的表面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压力差为 其中-粉末体表面张力;r-粉末球形半径 若为非球形曲
2、面,可用两个主曲率r1和r2表示 以上两个公式表明,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与球形颗粒(或曲面)曲率半径成反比,与粉料表面张力成正比。由此可见,粉料愈细由曲率引起的烧结动力愈大。粉料愈细由曲率引起的烧结动力愈大。颗粒表面上的空位浓度一般比内部空位浓度为大,二者之差可以由下式描述:式中:C为颗粒内部与表面的空位差;为表面能;3空位体积;曲率半径;Co为平表面的空位浓度。这一浓度差导致内部质点向表面扩散,推动质点迁移,可这一浓度差导致内部质点向表面扩散,推动质点迁移,可以加速烧结。以加速烧结。3、空位差、空位差 五、烧结模型五、烧结模型 烧结分烧结初期、中期、后期。中期和后期由于烧结历程不同烧结模型各
3、样,很难用一种模型描述。烧结初期因为是从初始颗粒开始烧结,可以看成是圆形颗粒的点接触,其烧结模型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A)模型是球型颗粒的点接触,烧结过程中心距离不变。(B)模型是球型颗粒的点接触,但是烧结过程中心距离变小。(C)模型是球型颗粒与平面的点接触,烧结过程中心距离也变小。以上三个模型对烧结初期一般是适用的,但随烧结的进行,球形颗粒逐渐变形,因此在烧结中、后期应采用其它模型。12.2 固态烧结 固态烧结完全是固体颗粒之间的高温固结过程,没有液相参与。固态烧结的主要传质方式有:蒸发一凝聚、扩散传质和塑性流变。一、蒸发一凝聚传质一、蒸发一凝聚传质 固体颗粒表面曲率不同,在高温时必然在系统
4、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蒸气压。质点通过蒸发,再凝聚实现质点的迁移,促进烧结。这种传质过程仅仅在高温下蒸气压较大的系统内进行,如氧化铅、氧化铍和氧化铁的烧结。物质将从蒸气压高的凸形颗粒表面蒸发,通过气相传递而物质将从蒸气压高的凸形颗粒表面蒸发,通过气相传递而凝聚到蒸气压低的凹形颈部,从而使颈部逐渐被填充。凝聚到蒸气压低的凹形颈部,从而使颈部逐渐被填充。蒸发凝聚传质的模型如图所示。在球形颗粒表面有正曲率半径,而在两个颗粒联接处有一个小的负曲率半径的颈部,颈部增长只在开始时比较显著。随着烧结的进行颈部增长很快就停止了。因此对这类传质过程用延长烧结时间不能达到促进烧结的效果。从工艺控制考虑,两个重要的变量
5、是原料起始粒度(r)和烧结温度(T)。粉末的起始粒度愈小,烧结速率愈大,由于蒸汽压(P0)随温度而呈指数地增加,因而提高温度对烧结有利。蒸发蒸发-凝聚传质的特点:凝聚传质的特点:1)坯体不发生收缩)坯体不发生收缩。烧结时颈部区域扩大,球的形状改变为椭圆,气孔形状改变,但球与球之间的中心距不变,也就是在这种传质过程中坯体不发生收缩。2)坯体密度不变)坯体密度不变。气孔形状的变化对坯体一些宏观性质有可观的影响,但不影响坯体密度。二、扩散传质二、扩散传质 在大多数固体材料中,由于高温下蒸气压低,则传质更易通过固态内质点扩散过程来进行。在烧结前的粉末体如果是由同径颗粒堆积而成的理想紧密堆积,颗粒接触点
6、上最大压应力相当于外加一个静压力。在真实系统中,由于球体尺寸不一,颈部形状不规则,堆积方式不相同等原因,使接触点上应力分布产生局部剪应力。烧结的推动力是如何使质点在固态中发生迁移的呢?1.颈部应力模型颈部应力模型 (假定晶体是各向同性的)。烧结开始阶段,在这种局部的应力和流体静压力影响下,颗粒间烧结开始阶段,在这种局部的应力和流体静压力影响下,颗粒间出现重新排列,从而使坯体堆积密度提高,气孔率降低,坯体出出现重新排列,从而使坯体堆积密度提高,气孔率降低,坯体出现收缩,但晶粒形状没有变化,颗粒重排不可能导致气孔完全消现收缩,但晶粒形状没有变化,颗粒重排不可能导致气孔完全消除。除。2.空位浓度分析
7、空位浓度分析在扩散传质中要达到颗粒中心距离缩短必须有物质向气孔迁移,气孔作为空位源,空位进行反向迁移。颗粒不同部位空位浓度不同,颈表面张应力区空位浓度大于晶粒内部,受压应力的颗粒接触中心空位浓度最低空位浓度差是自颈到颗粒接触点大于颈至颗粒内部。系统内不同部位空位浓度的差异对扩散时空位的迁移方向是十分重要的。扩散首先从空位浓度最大部位(颈表面)向空位浓度最低的部位(颗粒接触点)进行。其次是颈部向颗粒内部扩散、空位扩散即原子或离子的反向扩散。因此,扩散传质时,原子或离子由颗粒接触点向颈部迁移,达到气孔充填的结果。3、扩散传质途径、扩散传质途径扩散传质时,扩散可以沿颗粒表面进行,也可以沿着两颗粒之间
8、的界面进行或在晶粒内部进行,分别称为表面扩散、界面扩散和体积扩散。不论扩散途径如何,扩散的终点是颈部。随着颈部填充和颗粒接触点处结构基元的迁移出现了气孔的缩小和颗粒中心距逼近、表现在宏观上则气孔率下降和坯体的收缩。扩散传质过程按烧结温度及扩散进行的程度可分为烧结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初期阶段 在烧结初期,表面扩散的作用较显著表面扩散的作用较显著,表面扩散开始的温度远低于体积扩散。例如Al2O3的体积扩散约在900开始(即 0.5T熔),表面扩散约330(即 0.26T熔)。烧结初期坯体内有大量连通气孔,表面扩散使颈部充填(和促使孔隙表面光滑和气孔球形化。由于表面扩散对孔隙的
9、消失和烧结体的收缩无显著影响,因而这阶段坯体的气孔率大,收缩约在这阶段坯体的气孔率大,收缩约在l左右。左右。4、扩散传质三个阶段、扩散传质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初期阶段以扩散传质为主的初期烧结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以扩散传质为主的初期烧结中,影响因素主要有:烧结时间烧结时间 即致密化速率随时间增长而稳定下降,并产生一个明显的终点密度。因此以扩散传质为主要传质手段的烧结,用延长烧结时间来达到坯体致密化的目的是不妥当的。对这一类烧结宜采用较短的保温时间,如 99.99的Al2O3瓷保温时间约 l2h,不宜过长。原料的起始粒度原料的起始粒度大颗粒原料在很长时间内也不能充分烧结,而小颗粒原料在同样时间
10、内致密化速率很高因此在扩散传质的烧结过程中起始粒度的控制是相当重要的。温度对烧结过程有决定性的作用温度对烧结过程有决定性的作用 温度升高,自扩散系数D*=D0exp(-Q/RT),扩散系数D*明显增大,因此升高温度必然加快烧结的进行。烧结速率常数和温度关系和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关系一样,也服从阿仑尼乌斯方程,即:InK=A-QRT 式中 Q为相应的烧结过程激活能,A为常数(2)中期阶段)中期阶段 烧结进入中期,颗粒开始粘结。颈部扩大,气孔由不规则形状逐渐变成由三个颗粒包围的圆柱形管道,气孔相互联通。晶界开始移动、晶粒正常生长。这一阶段以晶界和晶格扩散为主。坯体气孔率降低为坯体气孔率降低为5,
11、收缩达,收缩达8090。(3)后期阶段)后期阶段烧结进入后期,气孔已完全孤立,气孔位于四个晶粒包围的顶点、晶粒已明显长大。坯体收缩达坯体收缩达90100。一、液态烧结特点一、液态烧结特点 液态烧结概念:液态烧结概念:凡有液相参加的烧结过程称为液态烧结。大多数材料在烧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液相。即使在没有杂质的纯固相系统中,高温下还会出现“接触”熔融现象。因而纯粹的固态烧结实际上不易实现。液态烧结与液态烧结与固态烧结共同点:共同点:液相烧结与固态烧结的推动力都是表面能,烧结过程也是由颗粒重排气孔充填和晶粒生长等阶段组成。不同点:不同点:由于流动传质速率比扩散传质快,因而液相烧结致密液相烧结致密化
12、速率高化速率高,可使坯体在比固态烧结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获得致密的烧结体。此外,液相烧结过程的速率与液相数量、液相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等)、液相与固相润湿情况、固相在液相中的溶解度等等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因素复杂。12.3 液态烧结液态烧结 金格尔(Kingery)液相烧结模型:在液相量较少时,溶解-沉淀传质过程发生在晶粒接触界面处溶解,通过液相传递扩散到球型晶粒自由表面上沉积。LSW模型:当坯体内有大量液相而且晶粒大小不等时,由于晶粒间曲率差导致使小晶粒溶解,通过液相传质到大晶粒上沉积。液相烧结模型液相烧结模型液相烧结根据液相数量及液相性质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固-液不润湿,液相数量为0.01
13、mol%-0.5mol%,烧结模型为双球型,传质方式以扩散为主。第二类:固-液润湿,液相数量多,传质方式为溶解-沉淀。二、流动传质机理二、流动传质机理 l.粘性流动粘性流动粘性流动传质:粘性流动传质:在液相烧结时,由于高温下粘性液体(熔融体)出现牛顿型流动而产生的传质称为粘性流粘性流动传质动传质(或粘性蠕变传质)。在高温下依靠粘性液体流动而致密化是大多数硅酸盐材料烧结的主要传质过程。烧结过程就是质点迁移的过程,因为液相的存在,质点的传递可以流动的方式进行。有粘性流动和塑性流动两种传质机理。在高温下物质的粘性流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相邻颗粒接触面增大,颗粒粘结直至孔隙封闭,然后封闭气孔的粘性
14、压紧,残留闭气孔逐渐缩小。1)颗粒起始粒径:颗粒尺寸从)颗粒起始粒径:颗粒尺寸从10m减少至减少至1m,烧结速率,烧结速率增大增大10倍。倍。根据粘性流动过程,决定烧结速率的三个主要参数是:根据粘性流动过程,决定烧结速率的三个主要参数是:2)粘度:粘度和粘度随温度的迅速变化是需要控制的最重要)粘度:粘度和粘度随温度的迅速变化是需要控制的最重要因素。因素。一个典型钠钙硅玻璃,若温度变化100,粘度约变化1000倍。如果某坯体烧结速率太低,可以采用加入液相粘度较低的组分来提高烧结速率。3)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对于常见的硅酸盐玻璃其表面张力不会因组分变化而有很大的改变。2 塑性流动塑性流动 塑性流
15、动:塑性流动:当坯体中液相含量很少时,高温下流动传质不能看成是纯牛顿型流动,而是同于塑性流动型。为了尽可能达到致密烧结,应选择最小的颗粒原始半径r,液体粘度和较大的液-气表面张力。在固态烧结中也存在塑性流动。在烧结早期,表面张力较大,塑性流动可以靠位错的运动来实现;而烧结后期,在低应力作用下靠空位自扩散而形成粘性蠕变,高温下发生的蠕变是以位错的滑移或攀移来完成的、塑性流动机理目前应用在热压烧结的动力学过程是很成功的。三、溶解三、溶解-沉淀传质机理沉淀传质机理 1、溶解、溶解-沉淀传质概念沉淀传质概念 在有固液两相的烧结中,当固相在液相中有可溶性,这时烧结传质过程就由部分固相溶解而在另一部分固相
16、上沉积直至晶粒长大和获得致密的烧结体。2、发生溶解、发生溶解-沉淀传质的条件沉淀传质的条件有显著数量的液相;固相在液相内有显著的可溶性;液体润湿固相。颗粒的表面能。颗粒的表面能。由于液相润湿固相,每个颗粒之间的空间都组成一系列毛细管。表面能(表面张力)以毛细管力的方式使颗粒拉紧,毛细管中的熔体起着把分散在其中的固态颗粒结合起来的作用。微米级颗粒之间约有0.1lm直径的毛细管,如果其中充满硅酸盐液相,毛细管压力达 1.2312.3MP。可见毛细管压力所造成的烧结推动力是很大的。3、溶解、溶解-沉淀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沉淀传质过程的推动力1)随烧结温度升高,出现足够量液相。分散在液相中的固体颗粒在毛细
17、管力作用下,颗粒相对移动,发生重新排列颗粒的堆积更紧密。2)被薄的液膜分开的颗粒之间搭桥,在那些点接触处有高的局部应力导致塑性变形和蠕变,促进颗粒进一步重排。3)颗粒在毛细管力作用下,通过粘性流动或在一些颗粒间接触点上由于局部应力的作用而进行重新排列,结果得到了更紧密的堆积。过程过程1颗粒重排颗粒重排过程过程2溶解溶解-沉淀沉淀由于较小的颗粒在颗粒接触点处溶解,通过液相传质,而在较大的颗粒或颗粒的自由表面上沉积,从而出现晶粒长大和晶粒形状的变化,同时颗粒不断进行重排而致密化。影响溶解-沉淀传质过程的因素有:颗粒起始粒度、粉末特性(溶解度、润湿性)、液相数量、烧结温度等。各种传质机理分析比较各种
18、传质机理分析比较总之,烧结体在高温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影响烧结体致密化的因素也是众多的,产生典型的传质方式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因此,必须对烧结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原料、粒度、粒度分布、杂质、成型条件、烧结气氛、温度时间)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掌握和控制整个烧结过程。12.4 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过程往往与烧结中、后期的传质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晶粒生长:无应变的材料在热处理时,平衡晶粒尺寸在不改晶粒生长:无应变的材料在热处理时,平衡晶粒尺寸在不改变其分布的情况下,连续增大的过程。变其分布的情况下,连续增大的过程。初次再结晶:在已发生塑性形变的基质中出现新生的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大连 轻工 硅酸盐 物理化学 课件 12 烧结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