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电子教案.ppt





《中药基础知识电子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础知识电子教案.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概念中药的概念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 中药的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一、中药的概念一、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的。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
2、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二、中药的炮制二、中药的炮制中药炮制法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炮制等制作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通称为“中药饮片”,以适应中医临床医疗和中成药配制的需要,保证中医用药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适应于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中药的贮备;(纯净)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用)三、中药的性能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
3、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般包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般包括: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归经归经毒性毒性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 l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l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l还有
4、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l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l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
5、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五味五味l五味一般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l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l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
6、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l五味的作用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苦能泻、能燥、能坚。有清热泻火、燥湿、通泄下降、坚阴等作用。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四性四性 属性属性 作作 用用 代表中药材代表中药材 温温 阳阳 祛寒补虚。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归、川芎、龙眼肉肉 热热 祛寒,消除寒症。祛寒,消除寒症。肉桂。肉桂。寒寒 阴阴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金银花、黄连、金银
7、花、黄连、大黄、生地黄。大黄、生地黄。凉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降火气,减轻热症。薏仁、菊花、西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洋参、罗汉果。四气四气、五味、五味作用的总结作用的总结 五味五味 作作 用用 对应器官对应器官 代表中药材代表中药材 辛辛 能活血行气,发散能活血行气,发散风寒。风寒。肺肺 薄荷、木香、薄荷、木香、川芎、小茴川芎、小茴香、紫苏、香、紫苏、白芷、花椒、白芷、花椒、肉桂肉桂 酸酸 能生津开胃,收敛能生津开胃,收敛止汗,帮助消化,止汗,帮助消化,改善拉肚子症状。改善拉肚子症状。肝肝 乌梅、五倍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子、五味子、山楂、山茱山楂、山茱萸。萸。甘甘 补虚止痛,缓和药补虚
8、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系统性,调和脾胃系统 脾脾 人参、甘草、人参、甘草、红枣、黄芪、红枣、黄芪、淮山、薏仁、淮山、薏仁、熟地黄。熟地黄。苦苦具有清热泻火、降具有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火气、解毒、除烦燥等作用。燥等作用。心心 黄连、牛黄、黄连、牛黄、杏仁、大黄、杏仁、大黄、枇杷叶、黄枇杷叶、黄芩、厚朴、芩、厚朴、白芍。白芍。咸咸 泻下通便、软坚散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消肿,多用于结、消肿,多用于大便干结,消除肿大便干结,消除肿瘤、结核。瘤、结核。肾肾 芒硝、牡蛎、芒硝、牡蛎、壁虎、石决壁虎、石决明。明。(续前表续前表)中药的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的是药性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
9、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有关。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中药,大多数能升,比如麻黄、桂枝;味属苦咸;性属寒凉一类的药物,大多数沉降,比如牡蛎、大黄。花、叶及质量轻的中药,大多能升浮,比如辛夷、升麻;果实种子及质量重的中药,大都能沉降,如枳实、熟地、磁石。升降浮沉这一特性为临床用药的一大原则。病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药;病在下、在里宜用沉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中药的升降浮沉作用,是随炮制或配伍的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基础知识 电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