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精美医学课件】讲课讲稿.ppt
《神经系统【精美医学课件】讲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精美医学课件】讲课讲稿.ppt(1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神经系统【精美医学课件】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一般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一)神经元 1011 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基本功能单位1.结构结构(1)胞体)胞体(2)突起:树突)突起:树突+轴突轴突 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位 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 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 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神经元的四个重要功能部分神经元的四个重要功能部分 2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引起兴奋或抑制;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综合分析;可将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部分)。(二)神经纤维的功
2、能与分类(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轴索轴索: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轴索外面包裹有髓鞘或者神经膜。:轴索外面包裹有髓鞘或者神经膜。2 2 神经纤维的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兴奋的速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1)神经纤维的直径 V直径大V直径小,与内阻有关 (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 V有V无,跳跃式传导 (3)温度 V温度高V温度低 如低温麻醉(神经传导阻滞)3.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 1)完整完整性性 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有赖于神经纤维结构与功能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有赖于神经纤维结构与功能上完整。上完整。(2 2)绝缘
3、绝缘性性 各神经纤维的兴奋只沿本纤维传导,互不干扰。各神经纤维的兴奋只沿本纤维传导,互不干扰。(3 3)双向双向性性 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的动作电位可同时沿神经纤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的动作电位可同时沿神经纤维向两端传导。维向两端传导。(4 4)相对)相对不疲劳不疲劳性性 神经冲动传导时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不易疲劳神经冲动传导时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不易疲劳。3 3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1.1.根据电生理特性根据电生理特性 对对传出传出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 2.2.根据直径和来源根据直径和来源 对对传入传入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 注:注:痛觉
4、传入纤维痛觉传入纤维习惯用习惯用A A类纤维和类纤维和C C类纤维类纤维1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2轴浆运输:轴浆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这种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3.意义:对维持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快速快速顺向运顺向运输输轴浆运输轴浆运输慢速慢速逆向运输逆向运输一、分类(双向双速)一、分类(双向双速)顺向轴浆运输(主要)顺向轴浆运输(主要)方向方向:由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由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快速快速:410 mm/d410 mm/d,运输有膜的细胞器,如线,运输有膜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含递质的囊泡、分
5、泌颗粒等,对于维粒体、含递质的囊泡、分泌颗粒等,对于维持突触的传递功能和神经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持突触的传递功能和神经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意义。慢速慢速:1 112 mm/d12 mm/d,运输轴突生长和代谢所,运输轴突生长和代谢所 需要的营养物质,如微丝、微管等,对于轴需要的营养物质,如微丝、微管等,对于轴突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意义。突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意义。逆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方向:方向:由轴突末梢向胞体的运输由轴突末梢向胞体的运输速度约为速度约为205 mm/d205 mm/d,其,其意义意义可能为摄入神经可能为摄入神经生长因子等物质,对胞体蛋白质的合成起反生长因子等物质,对胞体蛋白质的
6、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狂犬病毒、馈调节作用。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根及辣根过氧化酶可经逆向轴浆运输,由外周向中枢过氧化酶可经逆向轴浆运输,由外周向中枢转运。转运。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一)(一)数量数量 10 101212 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元数量的为神经元数量的10105050倍。倍。(三)生理特性(三)生理特性 1.1.无轴突树突之分,无突触,无动作电位无轴突树突之分,无突触,无动作电位 2.2.分裂能力强分裂能力强 3.3.细胞间由低电阻缝隙连接细胞间由低电阻缝隙连接(二)(二)种类种类 在在周围周
7、围神经系统,有神经系统,有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在;在中枢中枢神经神经系统,有系统,有星形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少突少突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小胶质小胶质细胞。细胞。(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1支持作用;支持作用;2 2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3 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4 4绝缘作用和屏障作用绝缘作用和屏障作用 ;5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 6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 性物质的代谢。性物质的代谢。二二 突触生理突触生理 中枢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方式中枢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方式中枢神经原中枢神经原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
8、递方式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突触电突触突触定向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一、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一、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一)突触的概一)突触的概念念 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之间紧紧密接触密接触并进行并进行信息信息传递传递的部位的部位2.2.分类:分类:缝隙连接、串联式突触、混合性突触、交互性突触 (二)(二)功能结构功能结构 (二)(二)功能结构功能结构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突触前膜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囊泡与前膜融合囊泡与前膜融合递质释放递质释放
9、入突触间隙入突触间隙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特异性与特异性受体受体或化学门控或化学门控通道通道结合结合后膜对某些离子的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通透性发生改变发生改变产生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电电-化学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的前膜的电压门控式电压门控式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胞外胞外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的特异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
10、放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某些某些离子进出胞内离子进出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3 3)特点:有)特点:有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性质的性质(2 2)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提高突触后膜提高突触后膜对对NaNa+、K K+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NaNa+内流大于内流大于K K+外流外流 突触后膜局部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去极化 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四)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四)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1 1)定义:突触)定义:突触后膜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递
11、质作用下发生去去极化极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EPSP(3 3)特点:有)特点:有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性质的性质(2 2)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与突触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受体结合 膜膜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lCl-内流内流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超极化超极化(1 1)定义:突触)定义:突触后膜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发生超超极化极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改变,这种电位变化称IPSPIPSP2.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1.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三、突触传递的特征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兴奋
12、只能从突触前神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而不经元的胞体或突起,而不能逆向传布能逆向传布 2.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突触传递经由突触传递经由电电-化学化学-电电的形式进的形式进行,耗时相对较多。通过一个突触所需行,耗时相对较多。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为的时间为0.30.30.5ms0.5ms。(突触延搁是中。(突触延搁是中枢延搁的原因)枢延搁的原因)3.3.总和总和 在突触传递时,单个突触小体的兴奋不在突触传递时,单个突触小体的兴奋不足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原的兴奋,需要有多个足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原的兴奋,需要有多个EPSPEPSP加以总和加以总和,
13、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爆发动作电位作电位;同样,需要有多个;同样,需要有多个IPSPIPSP加以总和加以总和,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明显的抑制明显的抑制。总和包括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及及时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 4.4.易疲劳易疲劳5.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高频冲动持续通过突触,递质的释高频冲动持续通过突触,递质的释放放递质的合成,导致递质的合成,导致递质的耗竭递质的耗竭,信,信息通过突触的效率下降息通过突触的效率下降 Ca Ca2+2+、MgMg2+2+浓度、受体激动剂和浓度、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缺氧、酸中毒、药物等均能拮抗剂、
14、缺氧、酸中毒、药物等均能影响突触传递影响突触传递(五)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五)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产生机制:产生机制:EPSPEPSP总和总和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扩布性动作电位(轴突始段)扩布性动作电位(轴突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突触后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同时产生的突触后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代数和。的代数和。AP AP的产生和扩布:的产生和扩布:轴突始段较细小,跨膜电流密度大,轴突始段较细小,跨膜电流密度大,NaNa通道密度通道密度大,此处爆发动作电位后,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大,此
15、处爆发动作电位后,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逆向传到胞体,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一次兴奋。逆向传到胞体,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一次兴奋。逆向兴奋胞体意义:逆向兴奋胞体意义: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状态更新。状态更新。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一)概念(一)概念 神经元间神经元间通过非经典突触通过非经典突触所进行的所进行的化学化学传递传递 (二)过程(二)过程 如如肾上腺素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上的突末梢上的曲张体曲张体可释放可释放NENE,后者扩散到达附近的效应细胞后者扩散到达附近的效应细胞并作用于其膜上的受体,使效并作用于其
16、膜上的受体,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应细胞发生反应。不存在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的支配关系;曲张体与效应器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时间大于突触传递;大于突触传递;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有无相应受体。(三)传递特征(三)传递特征三、电突触传递三、电突触传递2.2.特点特点:(1 1)双向传递,快速稳定)双向传递,快速稳定(2 2)无突触延搁)无突触延搁1.1.
17、定义:定义:兴奋通过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直接以直接以电流电流形形式进行的传递。式进行的传递。3.3.生理意义生理意义(1 1)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元之间形成同步活动同步活动(2 2)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之间交流代谢信号交流代谢信号1、神经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开始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轴突始段 B、胞体C、轴突末梢 D、树突随堂测试题随堂测试题2、EPSP与IPSP所共有的特征是()。A、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相同 B、突触前膜均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相同 D、突触后膜均去极化3、属于局部反应(局部兴奋)的电活动有()。A、EPSP B、终板电位
18、 C、IPSP D、感受器电位 E、单个阈下刺激引起的电位变化1.1.定义定义 介导介导化学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的一些化学物质 二、神经递质与受体二、神经递质与受体(一)神经递质(一)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合成,神经元兴奋时在,神经元兴奋时在末梢处末梢处释放释放,经突触间隙,经突触间隙扩散扩散,作用作用于突触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受体,引起突触,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一些化学物质后膜电位变化的一些化学物质 (1 1)合成合成: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该物质的前体和酶系统: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该物质的前体和酶系统(2 2)储存储存:突
19、触前末梢内有足够的储存量:突触前末梢内有足够的储存量(3 3)释放释放: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可由突触前膜释放: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可由突触前膜释放(4 4)受体受体: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5 5)失活或消除失活或消除:存在使该递质失活或消除的方式:存在使该递质失活或消除的方式(6 6)有拟似剂和阻断剂有拟似剂和阻断剂2.2.鉴定标准鉴定标准5050余种可能物质,完全符合上述标准者仅少数几种!余种可能物质,完全符合上述标准者仅少数几种!四、递质的代谢四、递质的代谢合成合成:AChACh和胺类在胞浆通过酶促合成,贮存于突和胺类在胞浆通过酶促合成
20、,贮存于突触小泡,肽类递质合成由基因控制。触小泡,肽类递质合成由基因控制。释放释放:通过出胞或胞裂外排。:通过出胞或胞裂外排。灭活灭活:AchAch在胆碱脂酶作用下生成胆碱和乙酸,胆在胆碱脂酶作用下生成胆碱和乙酸,胆碱重摄取,合成新的碱重摄取,合成新的AChACh;NA NA重摄取和酶降解失活;重摄取和酶降解失活;肽类递质靠酶促降解来消除。肽类递质靠酶促降解来消除。1.1.概念概念 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相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相结结合合并诱发生物并诱发生物效应效应的特殊的特殊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结构(二)受体(二)受体*配体: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能与受体结合的物
21、质。激动剂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乙酰胆碱乙酰胆碱:M M型、型、N N型型单胺类单胺类: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和受体和受体受体 、5-5-羟色羟色胺受体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受体氨基酸类氨基酸类:NMDARNMDAR、AMPARAMPAR、KARKAR;GABAAGABAA、GABABGABAB肽类肽类:阿片受体(纳洛酮):阿片受体(纳洛酮)(三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2、(AChACh)分分布布:极极为为广广泛泛,如如脊脊髓髓的的前前角角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丘丘脑脑后后部部腹腹侧侧的的特特异异性性感感觉觉投投射射神神经经元元,脑脑干干网网状状结结构构上上行行激激动动系系统统的的神神经经元元。此此外外,在在纹纹状状体体和和边边缘缘系系统统内也可能存在内也可能存在AChACh递质系统。递质系统。作用:主要对神经元起作用:主要对神经元起兴奋兴奋作用。作用。分布:分布: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斑、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其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边其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前脑和下丘脑;下行纤维投射缘前脑和下丘
23、脑;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到脊髓。作用:作用:对大脑皮质起对大脑皮质起兴奋兴奋作用,作用,维持皮质觉醒状态,也有维持皮质觉醒状态,也有抑制抑制性性作用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一、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的概念(一)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指在反射是指在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所作出的规律性应规律性应答反应答反应。分类: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1.组成组成(二)反射弧(二)反射弧2.2.意义意义 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反射弧结构和功
24、能的完整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实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反射的基本过程二、反射的基本过程(一)反射过程的信息传递(一)反射过程的信息传递2 2反射的基本过程反射的基本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感受器:接受刺激 传入传入N N 中枢中枢:分析、整合:初级、高级分析、整合:初级、高级 传出传出N N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 效应器效应器 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单位。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单位。(二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1、单线联系:单线联系:2 2、辐散原则:辐散原则: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 3 3、聚合原则:聚合原则: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在运
25、动传出途径中多见 4 4、环状联系:环状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可引起正反馈(后放后放现象)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链锁式:链锁式: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三、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三、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式举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的联系举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的联系作用:作用:使信息传递精确使信息传递精确三、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三、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式举例:信息传入通路中多见举例:信息传入通路中多见作用:一个作用:一个N元的兴奋使多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元的兴奋使多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扩大其扩大其影响影响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美医学课件 神经系统 精美 医学 课件 讲课 讲稿
限制150内